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零九章

清和 第二百零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永乐六年九月,朔望视朝,礼部上天子北巡仪狩。

“夫巡幸者,帝王之大事,四夷八方之人皆来朝见。于此,扈驾官军不可不慎。容仪卫,盛京卫,旗手卫,锦衣卫之外,更宜于各卫所预选精壮有膂力之士,增益扈从之数,以瞻备不虞。”

“圣驾行经,亲王离城一程迎候。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县主,郡君,仪宾皆循此例。”

“镇守,三司,官吏军民于境内朝见,非经过传召,毋得出境。”

“道途供应节备,毋得扰民进献。”

“行经省府州县,凡有重事及四夷来朝进表,俱飞驰达御驾行在所。小事送文渊阁,再送御前。”

礼部尚书郑赐手持笏板,有条不紊,逐一上奏相关条陈。

永乐帝时而颔首,时而蹙眉,却始终没有打断郑赐。

“陛下幸北乃国之大事,诸项既定,当可布告天下。”

话音落下,郑尚书拱手下拜。

永乐帝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当即下旨,令随扈官员依礼部条陈施行。

“陛下圣明。”

郑尚书起身,退回左班。站定时,脸色微白,借宽袖遮掩,吞咽数下,总算没有当殿咳嗽出声。

礼部尚书夏元吉站在郑赐左侧,见状,低声问道:“郑宗伯体有不适?”

“无碍。”郑赐摇头,声音沙哑,“旧疾而已。”

夏元吉没有再问,地点时间都不合适。

吏部尚书蹇义和兵部尚书金忠交换了一个眼色,面现了然。

自年中,郑赐多次告假。数月前,郑府延请太医,刘院判亲自前往诊治。经数月汤药调养,病情仍不见好转,反倒愈发严重。说不得,天子北巡归来,礼部尚书便要换人。

礼部左侍郎为人耿直,有才具,却少变通。右侍郎善钻营,人品有瑕,为上所不喜。观五部,天官以下,惟前吏部左侍郎许思恩德才兼备,早年由国子监生署刑部主事,累迁北平按察使司副使,上靖难有功,升刑部左侍郎,同郑赐共事岁余。若非卷入山东青州案,下诏狱身死,定会为郑赐举荐。

再多无奈,人也已经死了。

传言从许侍郎家中搜出了-私-结藩王的证据,打死郑赐也不会再同他扯上关系。平日里的故交好友,同窗同僚也是有多远跑多远,恨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割-袍-断-义,撇清关系。

解缙为何会被一贬再贬?原因之一,即是同平王走得太近。

朝臣-私-结-藩王,严重点说,罪同谋反。即使是皇帝的亲儿子,证据确凿,照样从严从重处罚。

许侍郎自己找死,怪不得旁人。

同样的,远在贵州的平王也让永乐帝更加不喜。

早朝之后,宫中特遣太医院赵院使过府,为郑尚书诊脉。

赵院使诊出的结果同刘院判一样,旧疾,年迈,辞官休养或有数载寿数,继续在朝,恐无多少春秋。

听完回报,朱棣沉默良久,最终叹息一声,下令开内库,取上等药材并宝钞五百锭送至在郑府。

“赐本善人,和厚易直,为国之大才。”永乐帝提笔,旋又放下,只令白彦回传口谕,“传朕言,嘱其好生养病。”

“奴婢遵旨。”

退出暖阁,白彦回遣人知会司礼监和内官监,开天子内库,即便有圣意,也必须叫上两监掌印。

白公公离开后,锦衣卫指挥使杨铎请见。

“宣。”

永乐帝随手翻一封奏疏,看了两眼就丢到一边。

锦衣卫上报,苏松诸郡大水,有司却蔽而不闻。递上奏疏,却说什么桧花为瑞,不知所云!比照青州-贪-墨案,两府三司都要问罪!

“臣参见陛下!”杨铎跪地行礼。

“起。”朱棣问道,“何事?”

“禀陛下,贵州回报,平王于普安州私设儒学,数名大儒慕名驰奔。”

朱棣猛然抬头,目光如电。

“可有实据?”

杨铎取出备好的条子,呈送到御案前。

不到百字,详细列出儒学所在,教授的各项课程。以及授课儒师名姓籍贯,是否曾被朝廷征辟,在朝为官。

捏着条子,朱棣气得眼底泛红,怒极而笑。

这张纸上,至少有三人曾被朝廷征辟,却端着架子,不肯给他面子。如今却主动投向平王,在儒学中授课?在这些士人眼中,他竟然不如自己的儿子?!

好,很好!

朱棣怒火中烧,似猛虎要择人而噬。

杨铎恭立不言,不喜不怒。

“杨铎。”

“臣在。”

“再派人去普安州。”将薄薄的宣纸一点一点攥紧,握在掌心,朱棣一字一句道,“这上面的人,都给朕‘请’到京城来。”

“臣遵旨。”

杨铎领命,退出暖阁。

阳光依旧刺眼。

杨铎微微眯起双眼,狭长的眼尾,似带着锋锐。站在门旁的宦官不由得退后一步,打了个哆嗦。这位杨指挥使,愈发的没有人气了。

回到锦衣卫北镇抚司,杨铎即刻遣同知纪纲带校尉力士十数人赶往贵州。

“尔等归来,天子定不在京城。人先关进诏狱,不必动刑,等天子北巡归来再做计较。”

“是!”

纪纲领命,走出被镇抚司前堂,亲自点人,备好马匹路引,赶在城门关闭前飞驰而出。

弹劾锦衣卫?

想把锦衣卫当垫脚的石头踩?

纪纲冷笑,亲王如何,得士人拥护又如何?钝刀子割肉,可比一刀了解痛上百倍千倍。

对杨铎,纪纲佩服,更多的却是恐惧。

探子上报的消息,分开看都算不得大事。换做平时,兴办儒学,平王或许还能得到嘉奖。可偏偏赶在许思恩事发,天子气不顺,经指挥使上报,立刻引来雷霆之怒。

如果之前对杨铎还有一丝不服,自此之后,纪纲再生不出半丝争胜之心。

得罪了锦衣卫,还有万分之一的活命可能。同杨指挥使对上,当真是削尖了脑袋找死。

弹劾杨指挥使?

究竟是哪位才子想出来的主意?

纪纲出发不久,永乐帝连下两道旨意,斥责平王“不察是非,从小人之言,不遵礼法,违高皇帝之训”,赐书令平王自省。

“尔居深宫,行-腐-儒之道,不闻外事,皆由左右小人作威福。更与奸佞之辈狎-昵,素日不察是非,任其所行,毁誉于-军-民。今赐书令尔自省,去谗佞之辈,有罪者,立械送至京城。毋听小人,悔改犹未晚也。”

朱棣的口气并不严厉,平王府-秘-结-朝臣,平王-私-设-儒学,都提也未提。可就是这样“和蔼”的语气,却让朱高炽冷到骨子里。

随后,朱棣又下旨削减平王禄米。由八千石减到六千石,同汉王和赵王相差整整四千石。

旨意下达,拥护平王的朝臣都暗道不好。

明面上,天子没有降平王的爵位,实际上,他已差了两个弟弟一截。

在被训斥之后,朱高炽立刻上表自陈,言受人蒙蔽,犯下错事,使得父皇震怒。然上有仁爱之德,人非本恶,有官属犯错,请拘押王府,行感化教诲。

徐皇后没有为长子求情,只道不要涉及长孙。

永乐帝按下平王上表,下令再减平王禄米。

儿子有仁爱之德,老子就是凶-恶-残-暴?使出的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当真是不知悔改!

皇帝嫡长子,堂堂亲王,禄米只有四千五百石,还不及世子郡王。

朱高炽终究没能跳出六界,眼见老爹丝毫不留情面,再不敢玩任何心眼,也不再听官属幕僚和平王妃的谏言,再次上表,自陈过错,誓言一定痛改前非。只是希望父皇能宽限些时日,再送坐罪之人入京。

有朝臣想为平王说话,却无处着手。

天子处置平王,理由正当。亲情大义均站都住脚。

以宗室之法,平王没有降爵,只减禄米,已是从轻处罚。殊不见犯错的其他藩王,要么关押宗人府,要么贬为庶人,发边陲劳动改造。处罚最轻的也没了爵位,只能老老实实做个富家翁。

为平王喊冤?不可行。万一弄巧成拙,谁也无法承担责任。

得知父王目前情况,朱瞻基在朱棣面前几次求情,都没能让朱棣松口。

朱棣却也未曾气恼,只和道衍说:“朕的长孙远比他父王聪慧百倍,可惜了。”

听到朱棣的话,道衍念了一声佛号,没有接言。

纵有惋惜,心意已定,终不会更改。

“今日兴宁伯入宫授课。”朱棣话锋一转,“你师徒二人也有数日未见,可要与朕同去文华殿?”

“陛下有命,安敢不从。”道衍站起身,虽须眉皆白,更显苍老,却不需人搀扶,走得极稳。

文华殿中,孟清和点着挂起的“世界地图”,口沫横飞。

两位亲王和两位世子听得如痴如醉,双眼放光。

只苦了举图的宦官,胳膊酸了,也必须等到轮班才能休息。

朱棣和道衍来时,孟清和正讲到开辟新航路的美好前景,列出船队远航能为大明带回的利益。主题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海外广阔,遍地是黄金,不挖白不挖啊!

海外之地讲完,话题又转到了临近的日本琉球等地。

“倭寇侵我沿海,卫所官军屡次出击仍无法剿灭,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孟清和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明中后期,倭寇的确是盘踞在大明沿海的一颗毒瘤。到了后期,假倭数倍于真倭,商人海盗之外,甚至有官员勾结其中,更难以剿灭。

“倭寇非癣疥之患,我大明威武之师,不能剿灭此等凶徒,怎安百姓?”

点到即止,不能说得太过。

朱高炽和朱高燧都陷入沉思,朱瞻基没有出声,朱瞻壑有些懵懂。

暖阁外,朱棣抬手,不令宦官通报,和道衍驻足片刻,却没有进入暖阁,而是转身离开。

北虏,南倭,辽东女真,西南番邦。

想起锦衣卫递上的条子,对照孟清和的授课内容,朱棣停下脚步,看向道衍,感慨道:“少师收了个好徒弟。”

道衍谦虚,笑道:“陛下也有了个好臣子。”

朱棣笑了,何必羡慕大和尚,自家人,有能耐才好。

既然有才,那就该赏。

当日课程讲完,孟清和正准备出宫,白彦回却在文华殿外候着,见到孟清和,笑着行礼,道:“恭喜伯爷。”

孟清和脚步一顿,“白公公所指为何?”

“陛下有旨,赏兴宁伯银一百两,宝钞五百锭。”

孟清和眼睛圆了,平白无故,怎么赏钱?

白彦回没有道出缘由,只笑眯眯指着身前的箱子,“箱子有些分量,咱家遣人送到宫门前。”

“多谢白公公。”

孟清和道谢,仍是没弄明白赏银何来。

不过,天子给钱总是好事。顶多再被老朱家压榨几次。反正早就被压榨习惯了,多来几次也没什么。

实在不成,找国公爷拿主意。以国公爷的政-治-嗅-觉,钱该不该拿,第一时间就能给出答案。

白彦回吩咐四个宦官送孟清和到奉天门,自己快步赶回西暖阁伺候。

抬着箱子,一路走到宫门前,四个宦官头上都冒出了热汗。

“辛苦了。”

孟伯爷出手一向大方,搬一回箱子,四个宦官都有入账。谢过孟清和,同门前当值的锦衣卫交代一番,颇有些依依不的转身离开。

“劳烦遣人知会本官亲卫。”

孟清和入宫,亲卫必须在宫外等着,想找人,得请锦衣卫跑腿。

“伯爷稍等。”

当值的锦衣卫百户是个生面孔,但也晓得兴宁伯是“自己人”,当即叫来一名小旗,吩咐几句,小旗应诺,领命而去。

片刻后,亲卫没等到,却见一身大红锦衣的杨铎迎面走来。

临近傍晚,气温未见降低多少。站在宫门前,孟清和出了一层薄汗,杨铎却是通身清爽,一滴汗水不见。

孟伯爷承认,他羡慕嫉妒恨了。

一样都是武官,怎么就差了这么多?

“杨指挥好。”

杨铎颔首,“兴宁伯这是要出宫?”

“正是。”见杨铎的视线落在脚边的箱子上,孟清和解释了一句,“天子赏赐。”

“恭喜伯爷。”

“不敢。”

孟清和笑笑,不知该继续说些什么,一时有冷场。

突然,杨铎上前半步,俯身,如丝绒般的嗓音滑过孟清和耳边,“西南之事已了,伯爷自可宽心。”

愣了一下,孟清和才意识到,两人的距离似乎有些过近了。抬起头,杨铎已经退开,高福等人已快步前来,行礼后,抬起了箱子。

从亲卫手中接过缰,孟清和回头,杨铎已不在原地。思及他刚才所言,心头却是一动。

西南?

回到国公府,孟清和寻到中堂,将天子赏赐和杨铎之言原原本本,一丝不漏的告知沈瑄

放下看到一半的兵册,沈瑄缓缓勾起嘴角,眼波流转,摄人心魄,“过来。”

孟清和不解,还是老实过去了。

当下,国公爷扣住孟伯爷的后颈,呼吸擦过他的脸颊,“十二郎以为,杨指挥是指什么?”

“西南……是普安州?”

道出答案,孟清和仍有几分迟疑。

沈瑄却点了头,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此事暂了,十二郎不必过于费神。”

“可……”

“如再有事起,交由瑄即可。”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国公爷的语气,貌似有几分……不满?

不等他完全想明白,唇已被咬住。

事实证明,想完全明白侯二代的心思,对孟伯爷而言,仍属高难度任务。

永乐六年九月壬戌,永乐帝出南京,巡幸北疆。

六部尚书,礼部尚书病重,其余五部尚书,四人留京,只有户部尚书夏元吉随扈。

汉王赵王骑马,朱瞻基和朱瞻壑乘车。孟清和有幸被请到车中,名为讲学,实际兼有“保姆”职责。

一个小少年,一个三头身,从出了南京,一路都在为什么。除孟伯爷,连三头身的亲爹都hold不住。

御驾驻跸山东,有快马从北来报,瓦剌首领马哈木召集四部,集-结-四千骑兵,在阿鲁浑河再败鞑靼。

“据报,鞑靼余部今逃至胪朐河,有侵兀良哈诸卫之意。”

报信的千户说完,自永乐帝以下,随扈的文武官员都感到不可思议。被瓦剌打败了,逃命不及,还策划攻打兀良哈,侵-扰-大明边境?

永乐帝不解,随扈文武一样满头雾水。

只要脑子正常的,就不会下这样的决定。排除本雅失里,此人已非常理能够揣测,以狡猾著称的阿鲁台也失心疯了吗?

这架势,是认为大明发兵的速度还不够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