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四十二章

清和 第一百四十二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常言道,冲-动是魔-鬼。

做事不考虑后沟,百分百是要付出代价的。

或许是因许久未见沈瑄,孟十二郎一时激--动,心潮澎湃之下,热血上涌,不顾双方实力对比,脑袋发热的冲了上去。

美人是抱到了,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翌日,大宁镇守,行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一等伯孟清和,托病旷工了。

一把手告病是件大事。

大宁都指挥使朱旺亲自登门,还带着城中最有名的良医,一为探望病情,二来借机联络一下同上司的感情。

进了伯爵府,朱旺被引至正堂,没见到孟清和,却见到了一身蓝色常服的定国公沈瑄。

见到堂中之人,朱旺顿时一愣。

定国公怎会在大宁?还是在兴宁伯的府中?

思及边塞出现的几股鞑子骑兵,朱旺顿悟,一定事关朝廷-军-事-机-密,否则,定国公前来大宁,怎么大宁都指挥使司一点风声都没听到,完全不符合常理。

自以为得出了最正确的答案,朱旺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抱拳道:“下官见过国公爷。”

沈瑄颔首,问明朱旺登门拜访的理由,代孟清和表示了感谢。

沈瑄的主人姿态,令朱旺颇为疑惑。

这里是兴宁伯府,不是定国公府,没错吧?

现下的情形该如何解释?

或许是沈瑄的态度过于自然,朱旺的所有疑问都压在了心中,始终没有问出口。

几句寒暄之后,见沈瑄没有多谈的意思,朱旺很快告辞,请来的良医也没能发挥作用。

朱旺勇武过人,胸有谋略,在军中颇有声望,曾一度被宁王朱权重用。

在永乐帝登基后,朱旺一直稳坐大宁都指挥使一职,即便张贵最嚣张的时候,也只是受到排挤,没有被顶替下去,足见其政-治-嗅-觉-敏锐,手段同样不低。

认定沈瑄有要事同孟清和相商,兴宁伯突然托病的举动便有了解释。

为使消息不外传,必然要隐秘行事。

鞑子诡谲,难保不会有一两个探子混在商队中-进--入-大宁,打探消息。察觉到任何蛛丝马迹,都会影响到边军的行动。

定国公到大宁一事,定要保密!

心下打定主意,出府之后,朱旺特地叮嘱良医,不得将今日之事泄-露-出去。

良医再三保证,绝不说一个字。朱旺仍不放心,干脆遣亲卫跟着良医,寸步不离,谨防出现任何差错。

良医有苦难言,出--入--家门,医馆坐诊,身后都站着个凶神恶煞的军汉,生意冷清不说,巨大压力之下,险些神经衰弱。

直到沈瑄返回北京,军汉才被朱旺召回。

在那之前,被紧迫盯人的良医,仍要继续同压力抗争,继续神经衰弱下去。

送走了朱旺,沈瑄返身回到三堂东厢。

推开房门,迈步走进室内,临窗的案牍上,摊开的十数张宣纸墨迹已干。山水屏风之后,一夜未曾合眼的孟清和睡得正香。

松开的里衣领口,散乱在枕上的黑发,柔和了观者的双眸。

坐在榻边,沈瑄翻开道衍赠给孟清和的易经,自未批注处开始研读。

厢房内很安静,只有铜制香炉内,飘散出淡淡的清香。

窗外传来一阵蝉鸣,入秋之后,吵嚷了一夏的知了,也将渐渐息声。

孟清和睡得很沉,临近未时,仍未醒来。

看了一下漏壶,沈瑄俯身,修长的手指梳过枕上的黑发,擦过微红的眼角,托起孟清和的颈项和肩膀,将他抱了起来。

“十二郎,醒醒。”

低沉的声音滑过耳边,昏沉中,像是有几片羽毛轻轻刷过心头。

孟清和分不清是在做梦还是现实,闭着眼睛恩了一声,顺势靠在沈瑄肩上,不想动,又轻声打起了呼噜。

沈瑄有些无奈,宠着,由他睡,还是叫醒?

拍了拍孟清和的背,趴在肩上的人,竟像只猫一般蹭着鼻子和脸颊,就是不肯睁眼。

沙场上战无不胜的定国公没辙了,只能继续拍着孟清和的背,连叫了几声十二郎,无论如何,总得将人叫醒,用过了饭再睡。

至于吃了就睡,最适合养膘的问题,定国公表示,十二郎太瘦,还是胖点好。

在沈瑄的不懈努力之下,孟清和终于醒了,懒洋洋的打了哈欠,眼睛半睁半闭,不是沈瑄拉着,随时可能再栽倒,直接睡过去。

厢房的门被推开,侍人送来热水,漱过口,温热的面巾覆在脸上,孟清和深吸一口气,迷糊的脑袋终于清醒。

半捂着脸,只露出一双眸子,一瞬不瞬的盯着眼前的国公爷,暗暗撇嘴。

这位之前说什么来着?

守礼之人?自己竟然还信了?

放下布巾,托着下巴,色令智昏还是太傻太天真?

侯二代的厚黑程度,显然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这算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对。

撞大运拣着了?更不对。

脑袋里一团浆糊,突然想起什么,耳根一阵发热,又把布巾捂脸上了。

“怎么了?”

见孟清和迟迟不出声,捂着脸,不知在想些什么。沈瑄皱眉,握住他的手腕,用力拉开,然后愣住了。

措手不及之下,脸红成了苹果。

孟清和磨牙,转头,丢人啊!

头转到一半,下巴却被扣住,眼前一黑,唇被堵住了。

孟清和的脑袋又开始发昏。

气氛刚刚好,肚子却不合时宜的叫了起来。

伴随着不甚规律的咕噜声,xx蒂克顿时被扔到墙角种--蘑--菇--去了。

侯二代单手撑在孟清和的头侧,沉默五秒,突然嘴角一弯,埋首在孟某人的颈间,低声笑了起来。

孟清和眯眼。

很好笑?

没有回答,伴随着又一阵咕噜声,抖肩的幅度迅速加大。

孟清和:“……”

他怎么从没发现,某人的笑点这么低?

终于,国公爷笑够了,抬起头,眸-色-如墨,唇愈发-鲜-红。

若不是牢记之前的教训,孟十二郎有极大可能扑上去咬一口。

好在理智占据了上风,否则,后果如何,当真很难预料。

“起身吧,一起用饭。”

沈瑄让开,孟清和丢开布巾,下榻。

不用到都司衙门办公,在家用不着穿公服。

一件圆领蓝袍,腰束花犀带,足矣。

不出府,也无需带上腰牌。

发髻太过麻烦,刚想找根布条一绑了事,却被按住了肩膀。

白皙的手指在乌黑的发间-穿-梭,动作有些生疏,却带着更多的亲近与呵护。

侯二代的举动有些突然,孟清和眨眨眼,“子玉?”

“别动。”

好吧,不动。

孟十二郎-挺-直-腰-背,一动不敢动,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摆。

束发,结发。

即便告诉自己要镇定,仍是心头发颤。

干脆闭上双眼,感觉却愈发额清晰。

不想动,也不想出声。只想这一刻延续下去,一直。知道不可能,而仍旧如此希望。

许久,门外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一刻的宁静。

孟清和恍然回神,睁开眼,恰好撞进一双黑色的眸子。

不及回神,手中一片温凉,在孟家没能送出的鸾凤配,正躺在他的掌心。

皱了一下眉,刚要张口,却被沈瑄扣住手腕,“三书六礼,俱已齐备,十二郎还要推辞?莫非对瑄不是真心?”

孟清和瞪眼,胡说八道!信不信他真咬人?

“那就收着。”沈瑄直起身,手指擦过孟清和颈边,“择吉日,瑄再拜会十二郎家中。”

国公爷一锤定音,孟伯爷摩挲着手中的温玉,张开嘴,话却堵在了嗓子眼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说不出,便不说。

干脆心一横,拽着沈瑄的衣领,直接亲了上去。

片刻,门外传来侍人的声音。

沈瑄抬头,挑眉,笑容迷花了孟清和的眼,“十二郎心意如此,瑄甚悦之。”

孟清和:“……”

他的确一直畅想着同美人的未来,可眼前的情形,无论怎么看,都像是被拐了吧?

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苦思无解,心中陡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悲愤。

不能抓过侯二代咬一口,只能化悲愤为食-欲,在侍人仿佛见鬼的表情中,横扫碗盘,生平第一次,在饭桌上赢过了沈姓国公爷。

看着空空的碗碟,再看看撑得满地溜达的孟某人,国公爷开始思考一个很有深度的人生问题,找了这位,他到底是什么眼光?

沈瑄在大宁城停留三日,孟清和也旷工三天。

定国公不离开,兴宁伯明显没有工作的时间和兴趣、

一把手旷工不干活,为保证办事效率,下边的人只能加倍努力。

以朱旺为首,短短三天时间内,大宁都司上下集体荣升国宝。有了对比,众人才发现,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兴宁伯,个人能力有多强悍。

第四天,孟清和送走了沈瑄,出现在都司衙门时,都司上下立刻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少了孟清和这个一把手,当真是玩不转。

习惯了高效快速的办公方式,再回到以往的工作模式,别说二把手三把手们,连底下的文书小吏都要皱眉。

在兴宁伯的带领下,接二连三发掘出了工作狂的潜质。如果朱元璋还活着,大宁都司上下定会遭到重点表扬。

如有他省官员前来学习先进经验,定会被衙门里高涨的工作热情所震撼。

衙门往来之人,各个脚步如飞,争分夺秒。

掌印之人,运笔如飞,一言不和,直接用拳头讨论真理。

一阵拳声腿风,解决公务,也顺便减压。

这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时刻战斗在岗位第一线的斗士。

不是朱旺等人天生如此,只因工作和绩效奖金直接挂钩。

兴宁伯是谁?简在帝心的猛人,带着大宁都司和边军一同发家的厚道人。

在他手底下干活,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报。若是不努力,多少人排着队等着竞争上岗。

激烈竞争之下,大宁都司的工作效率,自然如火箭一般极速飞升。

以大宁为参照,伴随着人员被6续借调,高效快捷的办公方式呈扇形向周边辐-射。蓟州,辽东,开原,广宁,宣府,顺天八府,各司衙门,都开始大踏步向前迈进。

别人都在狂热的向前飞奔,汗水洒了一路,自己慢悠悠迈着八字步龟速前进,被落下一大截,饶是脸皮再厚也撑不住。

潜移默化之下,南京和北京官员的工作模式和节奏变得极为不同,进而造成了许多问题。。

北京的官员调到南京,报道之后开始工作,马上黑脸。明明半个时辰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拖到一天,一天不行就两天,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朝廷的金钱,更是浪费个人生命!此等风气万不能助长,挽起袖子,上疏,弹劾!

南京的官员转调北京,同样不习惯,到衙门里上班,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君子风度呢?士大夫的潇洒呢?统统不见。堂官和推官撸胳膊挽袖子,六部天官拍桌子摔凳子,为的不是圣人之言,而是该向往来商队征收多少税额,明年春耕该种什么,边军到草原上“淘换”畜群的成果如何,诸如此类,简直是有辱斯文!弹劾,必须弹劾!

南北两京的争吵,贯--穿了整个永乐朝,也成为了大明官场上的又一道独特风景线。

作为始作俑者的孟清和,却鲜少被提及。毕竟,有赵纬和陈瑛的先例,言官们都有了一个共识,没事少惹兴宁伯,这位绝对是属不倒翁的,没有一拳砸穿钢板的本事,千万别自找没趣,撞破了脑袋,可没有救护车。

整个九月,孟清和一直在忙。

巩固了边防,派人乘船南下,加入郑和下东洋的船队,临近十月,仍是闲不下来。

在考察过大宁的儒学和周围里乡的私塾之后,孟清和上疏朝廷,请在大宁设立儒学和卫学。

训导和儒师都是现成,锦衣卫正在朝堂里过筛子,隔三差五就有倒霉蛋被发到边远地区支教戍边。尤其是近段时间,南来的队伍络绎不绝,大宁的人才绝对不缺。只要朝廷许可,孟清和有绝对的信心将儒学和卫学办好、

依奏疏所写,学中除招收边民和边军子弟,还为归附的鞑靼和女真部落留有名额。部落首领和军官子弟,通过考核,都可入学。考试不过,也能旁听。即便是不走科举武举,能学习汉字,读懂汉文,回到部落之后,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大明考核官员政绩,办学教化乡里,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教化蛮夷,同样是帝王的功德。

孟清和在边卫办学,大兴教化的举动,契合了永乐帝心思。奏疏被很快批准,朝廷还派来了数名资深儒师,助孟清和办学。

这些人是自愿请缨投身边塞教育事业,博一个出身,还是迫于皇命,无奈之举,有待商榷。

不过,人既然来了,自然就甭想走了,对孟清和来说,人才总是不嫌多的。

实际上,孟清和计划中的办学,同永乐帝所想还是有些出入。但在事情未成之前,绝不能漏出半丝口风,除了沈瑄,连道衍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意图。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知道几百年后的历史,并在尝试加以改变。

朝廷派遣的教师团队尚未从京城出发,郑和率领的船队已从宁波起航,沿海图指引,驶往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日本。

由于想搭乘顺风船的人员过多,船只的数量增加到近两百艘,人员数量接近三万人。

船帆扬起,郑和站在船头,表情坚毅,很是雄壮威武。

待船队驶出海港,破浪远行,威武的郑公公终于脸色一变,猛的扑向了船舷。

同他一样的,还有作为副使的王景弘。

吐完了,郑和坐到甲板上,漱口之后,取出瓷瓶,倒了一粒丸药送进嘴里,冲鼻的苦味,总算是缓解了胃里的翻江倒海。

只为了这瓶药,到太医院走上一遭,也算是值了!

王景弘眼巴巴瞅着,出于同僚情谊,郑公公友情赠送两粒,再多就没有了。

吃过药,缓解了晕船症状,王景弘刚要道谢,却见郑和捏着眼角,眺望大海,迎风流泪,心中不免诧异。

“郑公公这是为何?”

“咱家想起赠药的赵院判,故而流泪。”

“是为感激?”

“自然。”

王景弘:“……”

既是感激,这幅一边流眼泪,一边咬牙切齿的样子是为哪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