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零九章

清和 第一百零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进入十二月,南京城里飘起了雪花。

雪中夹杂着雨水,偶尔还有指甲盖大小的冰雹。

天气无常,地面变得泥泞,官员出入都要乘轿骑马,雨帽雨靴成为了常备。

自从有了兴宁伯的惊天一参,在京官员无不每日三省吾身。

重点在身上的官服有没有问题,衣领颜色犯不犯忌讳,靴子高度违不违制。

凡四品以下官员还要折腾一下自家的房梁和大门。门环不对的通通换掉,多出来的角门侧门必须封上。门槛务必仔细测量高度,超过半寸马上砍断。屋脊房梁上的绘饰严格检查,只要有丁点不对,立刻有家人提着漆桶爬高作业。

往年这个时候,匠户们多无事可做,闲在家中。临近新年,谁家会破土动工敲敲打打?

今年则不同,京城里的匠户,尤其是木匠和石匠,忙得是脚打后脑勺。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房梁绘饰违制,重绘;

应天府治中的大门开的不对,重修;

大理寺右寺丞的房檐超品,敲掉;

詹事府府丞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了凉亭,这还得了,必须拆掉!

六部司务和员外郎无一例外,家中都或多或少的发现问题,排好了队等着工匠上门。

太常寺,鸿胪寺也没闲着,连行人司和太医院都凑起了热闹。

匠户们背着工具整日在官员府宅进出,动不动还要加各夜班,若非每次都有油水可捞,怕是要集体罢工。

饶是如此,匠户们凑到一起也不免抱怨,朝廷里的官老爷可真能折腾,快过年了也不消停。

官员们也在抱怨,若不是兴宁伯在朝堂上参倒了个位数以上的言官,大家需要这样吗?

在兴宁伯面前倒下的诸多言官,不是北方戍边就是西南支教,最好的下场也是被贬到县衙里当个典史,基本再无出头之日。前礼部给事中赵纬最倒霉,刚出京就被下了黑手,不出两日一命呜呼,凶手至今没有找到。

每每想到赵纬的下场,昔日同僚们不寒而栗,觉都睡不踏实。

自此,打卡下班之后,再自诩风流的才子也没心思流连风化场所,全都回家捧起《御制大诰》,抱起太-祖成法钻研苦读,劲头丝毫不逊于当年寒窗备考,同天下学子共挤独木桥。

科考落榜还能再来一次。被兴宁伯参一本,挑出毛病,仕途却会到此为止。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因为官服尺寸不对被下岗,冤不冤?

在苦读的同时,许多官员不由得开始反省自己。

为何而读书?

为何而做官?

金钱权势,如花美眷?

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诚然,每个人都不能免俗。

但在最初,坐在儒学中,听儒师讲授论语经义,人伦纲常,自己所思所想的,最想做的,到底是什么?

记忆已经久远,仿佛被尘沙埋没。

有人拨开尘土,找回了本心。有人仍是浑浑噩噩,始终想不明白。

这也同时意味着他们将作出不同的选择。

从此,两者将分别走上不同的道路,且越行越远。

不过,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此时都忙着自省己身,没空找孟清和的麻烦。便是同孟十二郎结下梁子的解缙,也在杨荣和杨士奇的劝说下暂时偃旗息鼓。

情况对己方不利,天子明显偏向武将一方。

能寒窗苦读位列朝堂,没一个是脑袋里塞棉花的。暂时蛰伏以待时机,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解缙等人突然沉寂下来,让孟十二郎很是憋闷。明明准备打一场恶仗,拳头挥出去,却打在棉花上,浑身的力气都没了用武之地。

武官们倒是整日里笑口常开,没了动不动就朝自己喷口水的酸丁,当真是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少了言官们成堆的弹劾奏章,通政使司的工作效率蹭蹭拔高,脚步明显轻快许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参上一本,负责勘合封存奏章的通政参议也烦。不仔细辨验是失职,仔细查阅则会发现,大部分言官递上的奏本纯属没事找事,着实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如此一来,朱棣每日的工作也轻松许多。就算和老爹一样热爱工作,他也没兴趣累死自己。比起对着满篇之乎者也的奏本,他宁愿跨上战马,提起长刀,和北边的鞑子干上一架。

做皇帝不是个轻松的职业,但能尽量减轻一下工作量,终究是件好事。

对于压下了文官气焰,间接减轻自己工作量的孟清和,永乐帝是越看越顺眼。

被皇帝看顺眼,大多意味着两件事,要么升官,要么发财。

对自己看好的人,朱棣一向很大方。

大笔一挥,赏金百两,敕封孟清和为北平留守行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年后赴任。

接到敕令,孟清和狠狠掐了自己一下,真疼,绝对不是做梦。

正二品都督佥事,比指挥还高了一级。这是人坐在家里,馅饼就砸破屋顶掉在了头上?

郑和将敕令交给孟清和,脸上笑得愈发喜气。

“咱家恭喜兴宁伯高升。”

“郑公公客气。”孟清和与郑和是老相识,说话少了许多顾忌,“在下也要恭喜郑公公高升。”

半月前,郑和升任内侍监太监,位列王景弘之上。在司礼监和御马监没抖起来之前,内侍监是大内二十四衙门中的权威部门,作为管理所有宦官的部门头头,郑和堪称太监中的第一人。

宫里的宦官和宫人,见到郑和,都要尊称一声“郑公公”。有这个待遇的,除了郑和也只有侯显及王景弘寥寥数人。

不到级别敢称公公?绝对是削尖了脑袋找死。

接下旨意,孟清和笑呵呵的送出两锭金子,是熟人,该做的程序也不能免。

郑和也没客气,袖子一拢,业务很熟练。之后同孟清和告辞,转身去定远侯府。

“找沈侯?”

“对,咱家这里还有一份敕令是给定远侯的。”

孟清和咧咧嘴,请郑和稍等,回身去后堂,不到片刻,一身蓝色常服,只以玉簪束发的沈瑄走了出来。

饶是郑和心理素质再强大,也有片刻的愕然。

看定远侯这样子,想是在伯府习惯了?

见郑和愣愣的出神,沈瑄又不说话,孟清和只好出声,“侯爷是在这里接旨,还是回府?”

“回府。”

沈瑄站起身,一身常服接旨是对天子不敬,就算是今上义子,在这些方面也不能马虎。

“郑公公,请。”

“侯爷先请。”

沈瑄客气,郑和比他更客气。

作为永乐帝重用的宦官,能让他如此客气的人并不多。非是郑和一步登天,本性跋扈,而是所处的位置决定他必须这么做。

无论对世子,高阳郡王还是外廷官员,都不能深交。

一个内廷宦官,结交大臣,讨好皇子,嫌命太长了?

被皇帝看在眼里,就算不掉脑袋,内侍监太监的位置也要换人了。

走出伯府,郑和仍在想着定远侯与兴宁伯的关系果真深厚。

沈瑄想的却是,下次过府,顺便把官服朝服也一起带来。不然遇事跑一趟,总归是麻烦。

孟清和,目前正一个个的摸金元宝,双眼放光中。

升官了,发财了,再来一个美人,人生就要圆满了。

当夜,沈瑄照旧翻墙过府,孟清和正捧着易经研读。

看着沈瑄随手带来的朝服和公服,孟清和眨眼,这是要常驻?

“恩。”

沈瑄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孟清和拿起和公服放在一起的金牌,看清刻印,瞬间不淡定了。

“后军左都督?”

“恩。”

“正一品?”

“恩。”

“……”

“怎么?”

“没什么。”

孟清和单手撑头,满心忧伤,他以为自己升官的速度已经够逆天了,但和某人相比,也就是个渣。

人和人果真不能比,一比都是泪。

沈瑄放下茶杯,单手托起孟清和的下颌,啄了一下他的嘴唇。

忧伤顿时飞了。

“子玉?”

“该歇息了。”

俯身,一把将人捞起来,熄灯,有话床上谈。

身为大明都督,就该武将作风,干脆利落。

翌日,沈侯神清气爽的换上朝服,孟清和打了个哈欠,捏捏额角,一脸的沉思。

他开始认真考虑,如果和这个美人搭伙过日子,自己究竟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从本质上看,吃亏的可能性明显更高。

仰头,叹气,就是看上了,还能怎么办?

正想着,沈瑄已转身将他从塌上拉起,温热的巾帕覆上面颊。

孟清和长舒一口气,看着眼前的男人,玉带朝服,七梁朝冠,修眉乌眸,俊雅无双。

又捏了捏额角,好吧,认真说来,他也不是那么吃亏。

天未亮,各府门已开。

乘轿的文官,骑马的武官,自城东南迤奉天门,排成了长列。

轿马之前有亲兵护卫提着灯笼,两匹马过时,队列中有短暂的熙攘。武官纷纷抱拳,在马上打着招呼,文官全部放下轿帘,有志一同的撇头,摆出一副不屑与之为伍的姿态。

“定远侯,兴宁伯,有礼了。”

沈瑄和孟清和抱拳回礼,寒暄两句不再多言。

天蒙蒙亮,奉天门大开。

文臣武将列班,登左右石陛入殿。

升了品级,孟清和的站位也发生了变化,站在他身前的不再是沈瑄,而是武阳侯,并列的则是信安伯张辅。

魏国公徐辉祖仍未出现在朝堂。

永乐帝明显还没消气,放了大舅子出狱,却革掉了他的官职和禄米,只保留一个魏国公的爵位,在家中闭门思过。

这种境遇同长兴侯耿炳文十分类似。但满朝文武都清楚,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徐辉祖背靠魏国公府,又是皇帝的大舅子,三个皇子的亲舅舅,朱棣无论如何都不会对他动真格的。说不定哪天想起来还会重新启用。

革掉了禄米又如何?有个皇后妹妹,侯爷弟弟,加上两代积累,饿死谁也饿不死徐辉祖。

耿炳文则不同,如果哪天皇帝想起了这位,启用的可能性不大,送他去见先帝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自新皇登基之后,耿炳文更加深居简出,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生怕哪天被皇帝想起来。

和他举动类似的还有盛庸和平安。

盛庸被俘之后转投燕军,燕王登基之后奉命守淮安。他将大半军权交给朱棣派遣的指挥和副将,无事绝不轻易开口。

平安交出帅印,还想辞去都督的军职,被朱棣拒绝之后干脆告病,在府内闭门不出。

曾在靖难中让朱棣吃过大亏,又对朱棣做过深入研究的两人都十分清楚,不想自挂东南枝,今后的生活必须低调再低调。

不过,这样的低调也未必真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朱棣是个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恩不躲,有仇必报。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在朱棣把朝中的文官按下,腾出手来之后,料理在他心头扎刺的盛庸平安等人,不过是分分秒的事。

礼乐声中,朱棣行皇道入奉天殿,登陛而上。

两班文武齐拜。

郑和身着新制的团领葵花衫,站在御阶之上,礼乐声停,宣事启奏。

今日并非大朝,临近年末,朝臣要奏请的公务并不多。

一年的税收工作已经结束,银钞粮帛入库,点收清楚,户部官员录册归档,就算大功告成。

刑部和大理寺也逐渐变得空闲,虽然各地仍有治安案件发生,但杀人盗窃,砍头判刑,都不会在这时递送奏疏,多要等到正月过后。便是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也不会在正月里问斩。

吏部考核官员要放在明年,不会赶在这个时候闹心。

兵部正在大换血,建文朝的尚书侍郎纷纷主动乞骸骨,甭管是而立之年还是年过半百,让出位置就对了。自己没有眼色,等着皇帝下令?那就不是让位,而是摘脑袋了。

工部和礼部是唯二在忙的政府部门,工部尚书黄福和礼部尚书李至刚都有些消瘦,明显累得不轻。

早朝之上,六部官员一一出列汇报工作,大理寺卿和都察院都御史做了补充。

大家一起表示,新皇登基以来,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朝堂上扫除了奸臣,河清海晏。

至于法场上残留的血迹,不久前被贬谪充军的同僚,都被彻底忽略。

文官奏完,武官们也没多少可以奏报的。

唯一值得提心的,是北元的内部战争似有缓和迹象,北部边境又有了蒙古游骑出没,应当加以防犯。

不过陛下已令高阳郡王守备开平,且在北疆布置重防,这些游骑当然讨不到什么便宜。

听着朝臣们的奏报,朱棣偶尔点头或反问一句,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沉默。

朝臣们已渐渐习惯了天子的这种沉默,不再轻易揣摩朱棣的心思。实在是皇帝的心思没法猜,万一猜错了,后果可是相当严重。不如老老实实的办事,先把这个年过去再说。

不过,永乐帝显然不打算让朝臣们如愿,在早朝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接连下了几道旨意。

“命北平州县,弃官避靖难兵者共二百一十九人入粟免死,戍兴州。”

也就是在朱棣起兵时不愿跟随,却也没投向建文帝,自挂官印跑路的北平官员,可以交钱免死,充军发配。

“定功臣死罪减禄例。”

此令一出,靖难功臣们眼睛亮了,左班文臣却是面如土色。

听着郑和在御阶上宣诏,孟清和暗地里咂舌,这是明摆着支持武将飞扬跋扈?话说永乐帝到底对文官是有多不待见?发铁券不算,还多加了一层防护罩。从今以后,再有哪个言官敢大义凛然的喷口水,武将们举着铁券冲上去敲破头,也只能算对方倒霉。

“令镇远侯顾成镇贵州,定远侯沈瑄镇北平,兴宁伯孟清和镇大宁。”

“蠲北平山东等被兵县明年夏税。”

诏令宣完,郑和下台一鞠躬。

满朝文武齐声应诺。

刚刚被任命为大宁镇守的孟清和,眼睛瞪得几乎脱窗。

他,镇守大宁?

瞅瞅一脸羡慕的张辅,再看看朝他眨眼的武阳侯,孟清和十分怀疑,永乐帝被天外飞石砸到了脑袋,不然,怎么会让他出任一方镇守,还是在宁王原来的属地?

大宁是好镇的吗?

紧靠辽东,邻居都不怎么和善,除了鞑子就是女真。

在小冰河时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

让他这小身板瘦腰条和这群壮汉掰腕子?半个回合都撑不下来。

孟清和真心想哭。

忍了几忍,到底没忍住,当殿泪流满面。

朱棣眼神很好,问了一句,“兴宁伯这是何故?”

孟清和出列,哭道:“回陛下,臣感陛下隆恩,喜极而泣。又恐负陛下所托,故泪流不止。”

“兴宁伯真乃国之忠臣!”

“谢陛下。”

孟清和抹抹眼泪,归队。

事情都这样了,除了硬着头皮上,真没第二个办法。

好在沈瑄在北平,高阳郡王在开平,怎么说也能有个照应。镇守辽东的都督刘真,他不熟。没关系,感情可以培养,多走动走动,很快就熟悉了。

仔细想想,去大宁也没什么不好。

暂时躲开朝中的是非,时常还能回家探亲,顺便和沈侯爷做邻居,说不得比在南京过得更自在。

至于会不会被人在朝堂上下黑手,孟清和不担心。

有道衍在,又结了武阳侯这个善缘,遇事总能有个缓冲。

更何况,永乐帝七出边塞,动不动就跑到北边和鞑靼瓦剌抄家伙群殴,身为大宁镇守,面圣的机会绝对不少。

只要取得皇帝的信任,任他风吹雨打,自能岿然不动。

孟清和想得很好,回府之后,还拉着沈瑄就未来的邻居生活做了一番探讨。

刚把心情调试过来,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期待,不想现实又抄起板砖狠狠给了他一下,正好拍在后脑勺上。

看着坐在对面的高阳郡王,孟清和的脑袋嗡嗡作响。

“郡王,麻烦请再说一次,下官方才没听清楚。”孟清和表情严肃,声音却有些发抖,“你刚才说朵颜三卫怎么着?”

“啊,”朱高煦两口吃完一块点心,咕咚咚灌下一杯茶水,“朵颜三卫正闹着父皇兑现承诺,要北边的草场,父皇很是头疼。”

话说到后来,朱高煦有些不好意思,似乎也觉得自己老爹这事情做得不太地道。

“……”

“兴宁伯?”

孟清和转头,捂脸,举手,示意高阳郡王不必再说。

他就知道!

朱元璋能把官员的俸禄精算到每一个铜板,朱棣又会大方到哪里去。

升一等伯,发免死铁券。

升都督佥事,又给了百两金子。

不只是因为他在朝堂上的表现,还有外援讨薪这事等着他!

孟清和泪目。

自己果然是心还不够黑,给老朱家打工果真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这世道,想安生过几天日子怎么就那么难呐!

“兴宁伯?”

“下官没事。”

孟清和一咬牙一跺脚,不就是草场和白条那点事吗?

咱不惧!

不过,既然是给皇帝排忧解难,好处应该多给点吧?

擦干眼泪,孟十二郎将目光转向朱高煦,呲出一口白牙。

饶是自认悍将一枚的高阳郡王也是后背一冷。

搓搓胳膊,屋里的火盆是不是该多加一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