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崇祯十三年 > 第四卷 巴山风雨

崇祯十三年 第四卷 巴山风雨

作者:响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30:51 来源:笔趣阁

第三百六十四章帝师之礼(一)

朱平槿躲在一个西南的小城里算计崇祯皇帝。而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崇祯皇帝和他的臣子也在算计朱平槿。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京师迎来了难得的明媚灿烂的早晨。

昨日大雪,在京师大街小巷中垒起了积雪数尺,也把无数冻僵的尸体掩藏了起来。然而京师的中心,紫禁城巍峨殿宇包裹中的皇极殿广场上,地面却已经没有了白色的痕迹。几千地位低下的宦官宫女们,冒着严寒夙夜未眠地打扫积雪,就是为正月初一即将举行的正旦大典,能给参加大典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带来一些喜庆吉祥的气氛。

迎着东升的朝阳,早早赶到皇极殿广场站班列队的文武百官,头戴梁冠,身着朝服,手持笏板,在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的率领下,已经列队完毕,就等着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太子朱慈烺(lang)以及诸皇子现身了。

作为从一品的首辅(注一),周延儒的位置在皇极殿之外、平台之上。至于其他文官,则分列于他的左右和下面。世袭勋贵和武官们的队伍,则在文官队伍的右侧。

周延儒,字玉绳,太湖西岸之宜兴人。

万历四十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周延儒参加会试,高中第一。一月后参加殿试,状元及第,成为戏文中的文曲星下凡。他披红挂彩,打马御街,饮宴琼林,从此一举成名。

此后,少年得志的周延儒入翰林院为修撰,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不久升为少詹事,出掌南京翰林院。

崇祯即位,周延儒调回京师任礼部右侍郎。不久后,周延儒与温体仁合谋,推翻了入阁人员的廷推结论,搞掉了东林大佬钱谦益等人。崇祯二年三月,皇帝拜周延儒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从此正式入阁。崇祯三年二月,皇帝加周延儒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大学士。九月,拜周延儒为首辅。

这一年,位极人臣的周延儒年仅三十七岁。

周延儒毕竟出身东林。他搞翻钱谦益,不过是为了个人利益。他的行为出发点与“素仇”东林的温体仁完全不同。很快,周延儒便通过崇祯四年的会试,重新与东林党和好如初。复社的党主席张溥成为庶吉士,干将吴伟业则高中榜眼。当然,在修补与东林复社关系的同时,周延儒也没忘夹点私货——他的连襟陈于泰得了个廷对第一。

就在周延儒躺在东林复社一党为他编织的保护网中悠然自得之时,他体味到了什么叫做“官场险恶、宦海沉浮”。

周延儒的第一次宰相之路没走几步,就被以前的同伙温体仁攻讦下台。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因为皇帝发现了他与东林复社一党关系密切。

此后张至发、薛国观相继为相,国势愈加颓丧。此时,在老家蛰伏十二年之久的周延儒得到了他的学生复社领袖张溥、吴昌时等人的大力襄助,终于得到了皇帝重新赏识,并在去年九月到京,再为首辅。

然而,有些人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共享乐。周延儒身份的骤然变化,使他昨日的助力变成了今日的包袱。

张溥捏着周延儒的把柄,又自持有功,对他的政事横加干涉。尤其是人事布局,张溥对他一味苦逼。

周延儒临行赴任前,张溥给了他两份名单,一份任人,一份杀人,这成了他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好在张溥短命,去年他赴任不久,便在家乡一命呜呼。

礼部主事吴昌时现在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吴昌时又能从内廷打探到消息,使他能随时准确踹度圣意,至此恩宠日隆。

在被皇帝重新启用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周延儒连续推出数道周氏新政,包括任用东林,革除弊政,诏还旧臣,追赠已故之臣等措施,得到了朝官和

士林主流舆论的众口 交赞,使他在朝野声望大增。

这些官员和士绅不是瞎子,也不是傻子。他们称赞周延儒,是因为这不过是场人人都清楚的政治交易,是因为他们必须给予适当的政治回报。

朝中声望,只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京官们个个都是政治老手,只要圣眷不再,那些人就会立即翻脸。周延儒知道,没有内外军事的胜利,这些个短期声望依然保不住自己的相位。而为了取得军事胜利,他必须从大明朝的经济根子上着手,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百姓没有饭吃,要么饿死,要么造反,哪有其他的路可走?

上个月初二,周延儒利用票拟的机会,批准南直隶安庆府所辖潜山、宿迁、太湖、怀安、桐城、望江等受灾县(注一),可用麦子来代替向京师运输的漕米,替代比例为六成。不久又同样准许淮安、扬州两府依安庆府故事。

只是在辽东和中原战场节节败退的局面下,周延儒又能做多少呢?

朝廷的财政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难道要他把自己的私财填进去?就算他真的横下心填进去了,他未必又有什么好结果。

皇帝会高兴一时半会儿,而那些被迫跟风捐银的权贵官绅却要恨他一辈子。

所以说,周延儒能实施的所谓善政,犹如**上盖了二指宽的遮羞布,只能保证不露点,其他该露的照样露。

人人都知道大明朝病入膏肓,今日的大典再隆重,也不过是大明朝临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当然,皇帝除外。

皇帝以为自己乾纲独断,杀了薛国观、启用周延儒,国势重振,正高兴得不行。周延儒听吴昌时从宫里探来的确切消息说,皇帝在今日的正旦大典上,便会对他来一个肯定性的政治表态。

旗幡招展、韶乐阵阵,皇帝所乘的龙辇终于到了。随着典礼官髙起潜尖利的嗓音,众官北向而拜,向上天之子展示他们的臣服。可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种臣服里夹杂着多少个人的小算盘。

朝拜礼成,文武百官终于从冰寒刺骨的金砖上站了起来,人人如蒙大赦。

周延儒年轻力壮,爬得起,站得稳,眼不花,头不晕,不像其他大臣老态龙钟的模样。他微躬着身体,以笏板做掩护,眼睛悄悄瞥向殿内。

宝座之上的皇帝,今天脱下了破旧的常服,换上了正式的冕服,总算重拾了大明天子的华贵与尊严。年纪未满十四岁的太子朱慈烺,拘谨地站在他父皇的宝座边,一手抓着扶手,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面这群大臣。太子为周后所出,个子还矮,站着也没有他父亲的肩膀高。

不知此子,与蜀中小子可比乎?

周延儒瞥着太子,心里却想:“若是皇帝今日诏对,语涉蜀中小子,自己要不要把前几日商量好的对策拿出来?”

……

京师,历来都是政治流言这摊激流的漩涡中心。全国各地官场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在京师这个是非之地汇聚、放大和变形。

蜀王在去年中离奇弃国,曾经在京师的朝房酒肆青楼里掀起了一股阴谋论的热潮。无论是大臣还是妓 女,都很是热烈地议论了一番蜀地宗室。蜀世子朱平槿的大名第一次进入了京师是非圈的视线。

好在事件的真相很快公布,使许多饱食终日却又无所用心的人丧失了对蜀地的兴趣。他们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放在了越来越难以应付的流贼和鞑子身上,而流贼和鞑子不负众望,很快就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先是傅宗龙和杨文岳两位文臣总督被贺人龙等领兵的大将甩了,傅宗龙视死如归丢了命,杨文岳仓皇而逃捡了命。

洪承畴被围松山,断了音讯、身死未卜,首逃的大同总兵王朴跑赢了鞑子追兵,却依然跑不过死神的魔爪,从诏狱提到菜市口开刀问斩只是时间问题。

只是蜀地还真是热闹,虽然地处偏远,依旧还是有各种大新闻传来。前两个月最为震撼的消息是,蜀地一支名叫“护商队”的义军,在川北某个不知名的小山上,以千人之兵大败土贼,杀敌万余。贼人之头筑成的京观,犹如一座山丘。

再后来,蜀世子的英俊多金,他未婚妻的剽悍多妒,逐渐成了京师是非圈议论蜀地的主题之一。

据说,这蜀世子本是散财童子转世,双脚走到哪儿,哪儿的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蜀王下葬,皇帝一分钱没给蜀藩,而是让他自己出钱那就是明证。

可惜这小王爷真是命苦,他种出来的无数金元宝全被一个医家女子收去了。这医家女子不仅奇丑无比,而且心狠手辣。不知道给小王爷服了什么迷幻 药,这小王爷竟死心塌地喜欢上了她。她收走了蜀王府的金山银山还不够,又给这小王爷戴上了紧箍咒。只要他看一眼其他女子,他的脑袋就会头痛欲裂。

身为首辅的周延儒对这些街谈巷议只是付之一笑,不过他对那名叫朱平槿的蜀世子并没有丧失应有的警惕性。

大明朝造反的藩王不少,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当今天子,便是造反成功的藩王后代。

数月前,周延儒收到过张继孟的一封私信。信上说蜀王府收受投献,编练私兵,藩抚勾结,交通土司。

周延儒乍一看,也吓了一跳。只是刚看完一半,他就笑了出来。

感情的张继孟死了爹,心中怨毒果然深重!廖大亨搬不动,这就冲着蜀王府来了。

收受投献,天下那个藩王不收受投献?就算他周延儒自己,在宜兴老家也收了不少投献。

交通土司,无非就是走私茶马。边塞上的几个藩王:昆明的沐王、桂林的靖江王、西安的秦王、大同的代王、兰州的肃王、宁夏的庆王、平凉的韩王,哪个不走私茶马?江南权贵,私自海贸者发家者,更是比比皆是。

藩抚勾结,勾结什么了?如何勾结的?证据全无,全是道听途说。

廖大亨等一干省府大员,抓住了陈士奇和傅崇奇勾结逆贼的铁证。震怒之下的皇帝左右等不到人犯,便发旨令四川将陈士奇和傅崇奇就地处斩,不必再槛送京师。皇帝对刘之勃在傅崇奇家抄出了十五万两白银也很高兴,让内阁拟旨表扬了廖大亨和刘之勃。现在廖大亨正借着圣眷和二奇案对四川的东林党穷追猛打,借口四川军事局面困难,通过弹劾赶走张继孟,说他身为守土官,竟然将巴州一州两县丢给了土暴子。

这要是双方在朝堂撕掳起来,不说也知,定是张继孟吃亏。所以周延儒为了保住张继孟,只能去信叫他消停,让他“相忍为国”。

注一:明代辅臣的品级根据其加衔与本官确定,并不固定。周延儒是太子太师,所以品级为从一品。

注二:部分史料记载中有误。宿迁县应为宿松县;怀安县应为怀宁县,即安庆府依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