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超级电信帝国 > 第498章 进展顺利

超级电信帝国 第498章 进展顺利

作者:老井古柳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28:12 来源:笔趣阁

按照姜新圩的计划,应急通信直升机以三架直升机以及一台信号转接车为一个整体单元:三架直升机一架滞留空中进行通信,引流话务,确保从地震灾区获得的电话通信通过数字微波接入到附近电信网,一架停留地面待命,随时准备代替控制滞留的直升机。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而第三架则是通信指挥车,一方面可以对数字微波进行中继,让深入灾区的那架直升机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得更远,另一方面则根据灾区情况引导或指挥救灾队伍有序、更安全地进入灾区,同时还可以在不要的时候运输救灾物资、运输高级官员、重要设备。

至于信号转接车更好理解,这台车呆在灾区外接近电信网的地方。在地面接收直升机的微波信号,把微波信号里的手机话音信号取出来,送入到当地电信网中。

他之所以没有弄更多的,主要还是觉得模拟移动通信设备太low了:既然用不了多久要淘汰,何必费那个神?等cdma98技术成熟了,产品性能稳定了,自己这边对抗震救灾有经验了,到时候再用它们来改装。

他很忙。

除了关注直升机的改装,姜新圩还答应了中软公司,答应帮助他们进行多类型的网络交换机设计。同时他还要着手研究猝发通信系统,这是姜新圩答应了文国忠的……

还没等他结束跟沪海那边讨论直升机改装问题,研究院的张钢院长就找上门来,竭力邀请他去走访那些新成立的研究所、研究室、科研项目小组。

想到这事确实重要,姜新圩就算身后有一堆事情等着自己,他也只得丢下其他的事情跟着张钢走。

他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新成立的实验室或者研究所,召集实验室的专家们召开会议,鼓了劲。那些被接见的专家,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前苏联的专家,一个个如打了鸡血似的干劲十足,很多专家都提出不过什么圣诞节了,加班加点的工作。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有干劲,原因自然主要是因为钱,所有被请来的钱苏联专家都知道姜新圩是一个喜欢砸钱的主。只要入了他的法眼,口袋里想不塞满绿油油的钞票都难。

这不,姜新圩每到一个实验室,就给每一个专家学者啥的发了两千美元的所谓开张费。对于开张费,很多人费解,似乎没听说过,但经不住这些人会变革,很快就被这些前苏联专家解读为过节费。

圣诞来了嘛,老板发一笔钱让他们欢度圣诞。他们自然干劲冲天,本来他们苏联人已经不太在乎圣诞了,现在加班加点完全应该。

姜新圩虽然内心腻味什么狗屁圣诞,但他们这么认为也就默认了,只要他们拼命工作就行。

受这些前苏联专家的影响,同一实验室的华夏专家和少量意大利专家也主动或被动地加班了。在梅奥妮以及她所在家族的帮助下,很多意大利专家应姜新圩的邀请加盟到飞讯集团。这些意大利人的技术也许不是顶尖的,但这些专家比前苏联专家更懂得现代化,懂得时髦因子。设计同一功能的产品时,前苏联专家能够保证产品的性能稳定,而意大利专家能够保证它们美观好看。

可以说,他们配合后相得益彰,相互弥补缺陷。

有些实验室、研究室的人在成立不久就投入到了实际工作中。比如压缩机研究室的专家就在姜新圩的要求下前往双州市五金工具厂,集体会诊那两条闲置的压缩机生产线。

经过检查,来自前苏联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两条生产线都能使用,只需要稍微修理一下,买一些配件换上就行。

配件没有买的?前苏联的专家二话不说就拿起铅笔和图纸开始画图。还是如果五金工具厂的人加工不出这些配件,他们就可以亲自动手。

几个专家甚至动手修好了五金工具厂的两台机床。因为这两台机床居然是从前苏联进口的。

熟悉华夏工业现状的人都知道,华夏国很多机械工厂用的机床大部分都是苏联产的。

而来自意大利的专家则认为这两条生产线应该淘汰,生产出来的压缩机太笨重太难看,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应该从意大利进口新的生产线,那样的话生产出来的压缩机才有人买,才能取得利润。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了统一:既不能只是修一修就开始投入使用,也不能完全抛弃去买意大利的生产线,而是利用意大利技术对这两条生产线进行技改,从意大利进口一些零部件。同时按照意大利美观、漂亮的要求对压缩机进行重新设计。

还有一个地震研究室则被姜新圩强行派往了滇省。姜新圩的理由是滇省是一个地震活跃地区,在1970年、1974年、1983年和1988年都发生了强烈地震。专家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更多的情况,才能研究出实用的技术。

他还请那些专家拟出需要采购的仪器设备了,他当时就拨款叫人满世界地去采购。

幸亏郭书隆、王小利、张焕等管理专家到位,姜新圩才将这些事紧赶慢赶地匆匆过了一遍,之后带着周建亮、徐见虎等人前往京城,去帮助苏鼎宇他们设计设备。

本来姜新圩之前答应了冷兰的,准备带她一起走,可因为她要和文念诗交接投资财务部的工作,根本离不开身。

他也没有从紫安市直接坐车奔赴省城的机场,而是有意在省城双州市停留了一下,因为省城还有他的第二职业新兰超市。

在省城的一家酒店里,他电话招来了廖雪梅、蔡英东、吴俊忠三人,询问了一下他们有关超市的运作情况,比如公司注册、货物订购等事情。

听了他们的汇报,姜新圩感到很欣慰,觉得这些人还是肯做事的,短短的几天时间,不但把公司注册的事情办好了,还把商品订购的事情也办理得差不多了。他们虽然是生手,但他们很努力,或者向其他超市、百货商场学习,或者找熟人朋友寻找供应商。

廖雪梅、蔡英东他们的人脉关系都不错,基本打听到了不少进货渠道,结识不少供货商,甚至很多商品他们还能选优除劣,在价格和质量上进行权衡选择。

吴俊忠是后来加入的,与姜新圩是第一次见面,但他除了负责这家还没有开张的超市财务工作,还配合蔡英东一起招聘了一些员工,利用一家不景气的企业在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请礼仪公司的人告诉那些新员工如何站位、如何迎接顾客。

他们这种主动工作的精神让姜新圩更是高兴不已,他狠狠夸赞了提出培训建议的廖雪梅,也夸赞了负责这件事的蔡英东、吴俊忠。

本来姜新圩计划是等元旦过后,等在美国培训的贺晓初、姚新和回来后由他们招聘员工,由他们进行培训。现在廖雪梅他们提前做这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因为赶时间,姜新圩与这几个人见面后也没有请他们吃饭就告别他们去了超市现在,没有通知负责装修的吴颖他们,只是想私下里看看装修进度。

到了湖丙路那栋大楼,装修情况看起来也不错,这里的装修已经进入施工期。

整栋大楼开始安装铝合金门窗,外面的大坪开始铺装瓷砖,而大楼内部,特别是第一层和第二层也在铺设照明线路和空调线路,很多昂贵的装修材料已经陆续运了进来。

不知道是因为装修公司的老板认为工期不是那么紧张,还是老板良心大发,或者是某些材料没有到齐,他居然给员工放了半天假,姜新圩去的时候只剩下三个年长的人在那里守着材料。

反倒有不少看客时不时走过来瞧一瞧,询问这里准备做什么,是开酒店还是开商场。

有人自作聪明地说这里肯定是开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否则不会采用这么好的装修材料。也有人则断言这里是开五星级酒店,一般人根本进不来,消费肯定很高。

姜新圩只是默默地听着这些议论,饶有兴趣听着装修工人回答那些人的问题。他这里走走,那里看看。那些装修工人知道他是这栋楼的老板派来的,不但不加阻拦,还时不时朝他巴结的笑一下。

姜新圩走到第二层,与一个正在校对材料和清单的工地负责人交谈了几句。

这个叫邓方文的负责人以为姜新圩是来查验装修材料的,就尽量夸赞着材料的质量,诉说采购这些材料的不易:“少东家,你们的要求真是不低啊。所有的都要用阻燃材料,还必须没有甲醛,这种材料真是难买,连省城都找不齐,最后还是我们去南方广宙那边买到,用专车送过来的呢。”

在他看来,姜新圩不可能是老板,最多是老板的儿子、孙子,所以他用少东家这个含糊的称呼。

邓方文又指着墙角堆放整齐的纸盒说道:“你看那些灯具,都是进口来的特级品,亮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发烫,水淋上面也不会炸裂。你们真是舍得花钱啊。”

姜新圩见进度不错,材料的质量不错,就没有心思再看了,就问道:“邓师傅,你估计这装修什么时候完成?”

邓方文很肯定地说道:“姜老板,按目前我们的装修进度,完全可以在小年之前开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