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超级电信帝国 > 第016章 美国的死信

超级电信帝国 第016章 美国的死信

作者:老井古柳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28:12 来源:笔趣阁

虽然乡下的投递距离远、路难行,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投递件少,除了乡政府、村委会有不少报纸、杂志外,农户家里很少有挂号信、电报、汇款单等等这些必须交给本人签收的投递件。很多时候他只需将那些零散的信件、杂志交给村委会就行,根本不需要送到每一位接收者的手中。

当然,邮递员在邮政所分拣室出来前要仔细清理一下投递件的顺序,否则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了接收人的地头,等你调头回去,一大段路来回跑会耽误大量的时间。

姜新圩身体健壮,能长时间将自行车骑的飞快,看到邮袋里没有多少投递件了,他决定花一些时间处理一下手头的那封死信。

所谓死信,就是邮递员找不到信封上所写接收人的信件。

处理死信也是邮递员的一项基本工作,不会一退了之,只有在多次努力实在找不到收信人后,他才能将这封信退回分拣室,由分拣室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分拣室的人在询问了邮递员后,会在信封上贴一张标明“查无此人”的字条,再将这封信退回发信人。

但邮政部门对来自海外包括港澳台的死信还要重视得多,分拣室还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邮递员再次尝试寻找收信人,直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他们才不得不退回。

姜新圩手头的这封死信还是他的前任遗留下来的。他们前前后后加起来已经找了三个多月的收信人,结果毫无结果。发信人是一位美籍华人,而收信人一栏写的却是“玄空大师”,收信人地址是“伊阳市鳢夹县石桥镇皇黎塘庙”。

不说没有人知道玄空大师是谁,就是皇黎塘庙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甚至不知道这个皇黎塘是地名还是庙宇的名称。姜新圩和前任打听了不少老人,都说石桥镇周围没这个庙宇。

这么长的时间这封信都没有被退回去,是因为写信人在信封背后写了这么一段话:“鄙人在抗战时负伤,蒙玄空大师冒死相救得以活命。伤好后鄙人辗转到了米国,打拼多年略有资产。现天命将至,愿向玄空大师捐献部分资产以报其救命之恩。因年久人老,往事多有遗忘,恳请邮局各位贵人帮鄙人多多寻找,期盼能找到玄空大师或其后人,感激不尽。”

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为西方国家的禁运,社会各界都对海外关系非常重视,国家不但想方设法与海外华人攀附关系、维持关系,更希望他们来华投资。

信封背后短短几句话,不但说到了抗战,还说到了捐献,加上“略有资产”,自然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有官员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批示要求邮政部门全力寻找,以慰海外游子之心。

事实上,邮电系统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处理死信的意义,不但领导重视,就是在媒体上也常常看到赞扬邮递员成功处理死信的事迹,那些帮港澳台胞、侨胞找到亲人的邮递员一般都名利双收。

所长祝可棋就曾经告诉过他,只要救活这封信,他就有了转正的希望。

转正,就是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不仅意味着工资和福利几乎成倍增加,还意味着在单位的地位直线上升,不再是受歧视的人。

转正的好处多多,转正的难度也异常巨大,不是二十一世纪企业老板说转正就能转正的,还得有政府人事部门的正式工招工指标才行。

对于姜新圩这个穿越者而言,在乎的不是那些本就可怜的工资,他若想赚钱,将来的机会实在多得很,无论是炒股还是投资买房,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的他最在乎的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要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不容许成立员工超过七人的私营企业,他想做一番事业或者想为未来的事业打好基础,就必须在国营单位里发展,快速地积累人脉和增加各方势力,等待两年之后国家鼓励个人创立私营企业后就能第一时间创业腾飞,也可以在国营单位混得风生水起。

想提高地位就不能一直做临时工,只有正式工才能升职,才能在单位施展手脚。

因此姜新圩自昨晚穿越过来后,就思考如何早日在单位立足,思考如何争取早日转正的机会,思考如何从众多临时工中夺得宝贵的招工指标。

如果能救活这封死信,自己的转正无疑就比别人多了一个筹码。

看到前面几个老人正在逗两个幼儿玩,他骑车靠近后客气地问道:“各位爷爷、奶奶,我打听一件事,行不?”

一个老头很是精明地问道:“小伙子,你们邮递员是想问收信人的事吧?”

姜新圩下车后说道:“是啊。我这里有一封信是美国来的,找一个叫皇黎塘庙,你们听说过这个庙吗?解放前这里有没有这个庙?”

老头一边思考一边念叨着:“皇黎塘庙?没听说过。城隍庙、观音庙都有……”

一个老头耳朵有点背,大声问道:“你说什么庙?”等姜新圩重新大声说了一次后,对方又问道,“哪个皇,哪个黎……”

姜新圩干脆将自行车支好,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将四个字划在地面上。

一个老太太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口齿漏风地说道:“王……粒……趟……王……粒……趟……我没听说过,一座庙怎么会取这个怪名字?好难听。”

她说难听的时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念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这里的土话“黄”和“王”不分,就如“新”和“胸”不分一样,人们念他姜新圩的名字,很多时候听起来似乎是在念“姜胸围”,有的甚至念成姜凶于。

这时,一个老头听了这个漏风老太太的念叨,大声问道:“会不会是叫‘旺梨棠’?”

另一个老头却反对道:“旺梨棠?……,那不可能!那里没有什么庙,解放前只有一座道观,但快解放的时候被大炮轰掉了。”

姜新圩心里一动:会不会真的是发音偏差。他连忙问道:“旺梨棠在哪里?”

那个老头有点得意地说道:“如果你问旺梨棠,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早改成前进大队了,现在叫前进村,离这里十几里路呢,你走过了。那个道观好像叫……叫……,嗨,你看我这记性,都忘记了。小时候我跟表叔去过,深山老林里,只剩下一地的砖头瓦块。”

听说是前进村,姜新圩没有再问下去,道谢之后告别热情的老人继续前行。

回到邮政所,邮政所还不到下班时间。

姜新圩将一路收到的五封平信交到了营业室,然后到分拣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汇款单、包裹单、电报等等都需要接收人在签收单上签字,而这些签收单必须交给专人验收并保存。

分拣室里分拣员还在工作,正认真地将下午从县邮电局运来的投递件按投递区域进行区分。姜新圩看到自己所用的工作台上已经摆了不少明天需要投递的信件、包裹单、政府部门非秘密级公文、普通电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