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就是这样,有时很认真,有时又很庸懒,还常常说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红雀有些感概地说:“郑公子真是了不起,做出了卤肉站稳脚跟,在长安用脚踏车崭露头角,在西域用热气球名扬天下,很多人都以为郑公子有贵人扶持、一直青云直上,没人看到他的努力,实则每一步都很艰难,每一步都有汗水和付出,难得他还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现在又用水泥造桥,真是了不起,对了,小姐,你以前和郑公子一起那么久,他有什么特别的喜好?”
一个人这么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能做,就是红雀也有了兴趣。
天才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技巧?
“也没什么,就是他喜欢看书,又喜欢胡思乱想,就像脚踏车,我们看到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可少爷说看到,会想为什么马车要四个轮子,独轮车只要一个轮子,有的用马拉,有的用人推,他会想能不能用一种更方便的方式,于是他就会百般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想就是这样吧。”绿姝猜测地说。
“不管怎样”红雀开口说道:“郑公子绝对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只有一点不好。”
绿姝有此疑惑地说“不好?有吗?”
对自家小姐,红雀有些无言,说这话的意思,是郑鹏在她心中已经没有缺点,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现在倒好,情人眼里有几个西施不清楚,现在西施眼里只有情人了。
“就是有些花心。”红雀犹豫一下,最后还是说了出来。
绿姝展颜一笑:“我没这样认为就行。”
要是别人说郑鹏坏话,绿姝肯定不高兴,不过说话的人是红雀,红雀极少对男人假以颜色,能从她嘴里说出这种评价,已经是很高的赞赏了。
从侧面也证明自己的眼光。
红雀对郑鹏的印象让绿姝惊讶,远在长安的李隆基对郑鹏也惊讶,原因很简单,博陵的事传到长安。
御书房内,崔源向李隆基禀报郑鹏在博陵造桥的事,李隆基惊讶地说:“什么,郑鹏建造的桥墩经受住了考验,在洪水中丝毫不损?”
“是的,陛下”崔源恭恭敬敬地说:“按以往的惯例,大雨不会来得这么早,今年明显是提前,洪水之大,已没过河堤,据记录,上次发这么大水还要追溯到三十年前,那两桥墩,很多人都以为要功亏一篑,没想到它经受住了考验。”
李隆基有些不敢相信地说:“三十年一遇的洪水,还能安然无损?”
“是的,老臣不敢欺瞒陛下。”
“好,好啊”李隆基一下子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御书房走来踱去,高兴地说:“软如泥,硬似铁,能修房能建桥,这个郑鹏,还真得对他刮目相看,巧妙地在河中建桥墩,所用的方法真是巧妙,建的桥墩还那么坚固,了不得,对了,崔爱卿,陵河有宽?”
“陛下,窄处约二十丈,宽处约三十丈,郑...将军修的那座桥,宽度约在二十五丈,这是他说为了便利,主动放弃难度更低的地点。”
本想叫郑鹏或郑家小子,想想在皇帝面前不太合适,于私是自己孙女婿,于公是有爵位的朝廷命官,在李隆基面前,得表示对他的尊重。
说完,崔源很快补充道:“陛下,根据设计,郑将军设计的桥,单拱的跨度比起永济桥,还要长一丈。”
“是吗?太好了,正所谓沧海桑田,人事几翻新,有些事需要改变印象了。”李隆基面带兴奋地说。
永济桥是李春在大隋年间制造,号称天下第一桥,李隆基一直有些不服,可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桥比较,要是郑鹏建成了这座桥,那是在自己即位年间完成,李隆基来说也面上有彩。
崔源突然行礼道:“陛下,微臣有个不自之请。”
“崔爱卿,有事只管奏来。”
“老臣想回博陵看看,主要是孙女快要出阁,昔日老臣醉心工作,对她一直疏于照顾,现在出嫁在即,想回去多看看她,请陛下成全。”
李隆基瞄了崔源一眼,亲自把他扶起,很体恤地说:“崔爱卿的家事,朕也略有耳闻,孙女待嫁在即,崔爱卿舍不得,希望出嫁前多陪她,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也没什么大事,爱卿这些年也辛苦了,回博陵吧,朕允了。”
崔源本以为要再求几次,毕竟自己地位特殊,没想到李隆基这么爽快,当场喜出望外,连连谢恩。
李隆基有突然一脸正色地说:“朕有种感觉,水泥会成为大唐的国之重器,崔爱卿回到博陵,多关注,有爱卿保驾护航朕也放心。”
郭子仪把水泥上献给李隆基后,精明能干的李隆基那时就开始对水泥有了兴趣,还吩咐崔源留意这方面的信息,现在元城郑鹏新宅附近,一直有不良人在暗中收集与水泥有关的数据,听到郑鹏把水泥又应用在造桥上,李隆基敏锐地察觉到水泥更广泛的用途。
对崔源与儿子的恩怨,李隆基略知一二,现在崔源希望能回博陵,李隆基也给予支持。
“老臣遵旨。”崔源一脸感激地说。
到达崔源这种地位,有着很多人没有的权力,也肩负着别人没有的重任,特别身为是不良人首脑,每天要处理的情报很多,这种时候还真不好离开。
只是试探一下,崔源实则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李隆基不仅同意,还给了很多封赏了,心中自然十分感激。
李隆基坐回自己的位置,挥挥手说:“这里没外人,这礼免了吧,对了,爱卿不在长安其间,不良人中,有事朕可以倚重哪个?”
崔源心中一凛,眼中现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不过很快说道:“陛下,老臣举贤不避亲,不良尉崔希逸,为人机敏,做事细心,对陛下忠贞不渝,依老臣之见,可以重用。”
只是一句短短的话,可以领悟出很多意思。
岁月不饶人,崔源已是一个做大父的人,华发早生,要是绿姝争气的话,很快就能四世同堂,这是在古代是一个吉祥的符号,加入不良人已二十多年,不知不觉青春消逝、华发已生,满面都是岁月的痕迹,年纪这么大,是时候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培养。
对崔原来说,相当于是一种解脱。
皇帝在察觉自己老了,在人选方面还征示自己的意见,这里又透出对自己的尊敬和信任。
“崔希逸?好,朕记住了。”
......
崔二在第三天就给郑鹏一个答复,大致是有下人不服从管教,故意损坏主家财物,并不是故意针对大桥,更没针对郑鹏,已被家法处置,请郑鹏放心,还向郑鹏保证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
博陵崔氏的宅斗,郑鹏没兴趣;而朝堂的事,郑鹏也不清楚,现在全副身心都放建桥了。
主要是要做的事太多了。
后世看过有关造桥的书,也看过几次造桥,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安排,每天都很多难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材料方面,怎么造出更长、质量更好钢材,郑鹏可以说煞费了苦心,不仅自己每天想办法,还把那些铁匠往死里压榨他们的潜力。
材料方面要下大功夫,搭棚架方面也要付出很多精力,陵河宽二十多丈,为了保证让大船通过,郑鹏还得给它预留十二米的高度,方便大船通过,无疑又给自己增加了难度。
别的不说,搭建一个长75米,宽10米、高12米的巨大棚架,绝对是一个大工程,特别是还要在陵河里搭建,难度更高。
幸好,桥墩在洪水中经受住了考验,也得到当县衙和崔氏的信任和支持,给郑鹏推荐了很多技艺熟练的工匠,像县衙的工房直接派人到工地协助,这给郑鹏省了很多功夫,郑鹏也投桃报李,不仅给他们安排好食宿,还给他们一份丰厚的工钱。
不能让别人白干,郑鹏既答应给博陵送上一份礼物,也不想让这份礼物打折扣。
这些人来这里,不仅仅是帮助,不少抱着偷师的目的,郑鹏对此心知肚明,不过郑鹏并不介意,好的技术要广泛应用才能造福百姓,而核心技术,特别是水泥整个大唐只有自己有,这种优势别人就是想抢也抢不走。
在郑鹏的努力下,大桥开始一步步地成形:先是两边桥头的桥墩建了起来,然后建了一个巨大的棚架方便架桥,就在郑鹏密锣紧鼓地准备开始架桥时,黄三传来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消息:崔源回了博陵。
“他回来干什么?”郑鹏听到消息后,放下手中的设计图,有些惊讶地问道。
黄三摇摇头说:“少爷,这个小的真不知,刚刚我去试探了崔二管家,就是他也不知这件事,应该是他自己回的。”
郑鹏有些郁闷地说:“人就是这样,总不能事事称心,刚刚走上正轨,这堵心的人就来了,也不知这老小子会不会又整出什么妖蛾子,算了,由他去,就当不知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