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晚明 > 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第一更)

奋斗在晚明 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第一更)

作者:一袖乾坤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19:48 来源:笔趣阁

这一夜不知梅开了几度。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老泰山过问房事之后宁修正式把造人工作提上日程。

但这种事情终归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宁修也只能多多耕耘,尽人事,听天命。

翌日一早宁修便返回了香山县。

衙门事务倒是没有什么要紧的,宁修便把更多精力放在乡兵训练上。

他当然不可能把没经过系统训练的乡兵派到乌猪山岛上驻防。这样的士兵和军户老农民没有任何的分别,除了做炮灰没有任何用处。

训练过程是枯燥的,在戚文等训导官的指挥下,新兵们重复着简单的动作。

宁修完全按照戚家军的方式训练他们,注重实用性和配合,那些花哨的东西一概摒弃。

其实他想配备更多的长枪兵和火枪手。

毕竟面对骑兵的大规模冲锋,长枪兵配合火器排队枪毙是不错的选择。

没有人比宁修更清楚在辽东,一个叫建州女真的渔猎部落正在崛起,三十年后就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现在虽然是太平盛世,但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但眼下火铳的配备是个问题。尽管赵广宁找来相当多的佛郎机人指导火铳打制,但因为原材料的限制,火铳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火铳打制需要相当多的钢,而大明的钢产量一直不高。

广东本身打制钢铁的技术很高,可一样产量有限。

这让宁修头疼不已。

大明仍然采用灌钢法制钢,这种方法当然没办法保证钢的产量。宁修虽然是化工博士,但在炼钢上却懂的不多,对于技术升级一筹莫展。

是以宁修只能等到火铳配备的差不多了再整编火铳队。

他的预计是保证整只部队百分之五十的火器配备。这样在面对骑兵时就不会处于下风。

当然,绝对不能让火铳队直接面对骑兵,必须要用长枪兵掩护。

这些长枪兵充当的是肉盾的角色,没有坚实的盾,矛就无法发挥出威力。

练兵不是一天的事情,宁修还是要保持充足的耐心。

他的设想是用半年到一年,把这只军队训练成一只令行禁止,战斗力强悍的强军。

戚文等人很热衷于练兵,宁修也乐得如此做起了甩手掌柜,具体的训练事宜都交给了戚文等人去办。经过一个月的基础训练后便可以把这些人派驻到乌猪山岛驻防,为下一步的走海经商做准备。

宁修现在有两艘大福船,一艘小福船,数量上稍有些少,但勉强也是够了。

他找来赵广宁,咨询海贸相关的事宜。

赵广宁长期和佛郎机人混在一起,对南洋贸易了然于胸。他自己在南洋也有多处产业。

宁修主要询问了走海的线路、风险、收益等等。赵广宁十分耐心的一一做了解答。

有了赵广宁这个南洋通,宁修心里渐渐有了底。原本他对于这一块是两眼一抹黑的,现在就像有了指路的明灯,底气足了很多。

是以宁修决定收服赵广宁,让其为我所用。

这一日宁修把赵广宁叫来县衙,一番寒暄之后直入正题。

“润田,你快来说说,本官若是想要走海,做些什么贸易最好?”

赵广宁听宁修喊起他的字直是激动不已。

县尊大人这是把他当作自己人了啊。

赵广宁稍稍定了心神,清了清嗓子道:“启禀县尊,以某之见,往南洋贸易,以丝绸、漆器最宜,茶叶次之。”

宁修点了点头道:“那瓷器呢。”

大明的瓷器享誉天下,欧洲人以拥有一套大明瓷器茶具为荣,瓷器在欧洲更是奢侈品。

如果把瓷器输出到南洋,估计也能大赚一笔吧?

谁知赵广宁摇了摇头道:“县尊有所不知,这瓷器虽好但不易运输,何况是长途海运。十件瓷器运到南洋售卖能存下两三件完好的就不错了,平摊下来利润并不如漆器高。”

“哦?漆器的利润如此之高?”

“那当然,我大明的漆器,天下第一!”

赵广宁满是豪情的说道。

宁修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来。

后世人们都以拥有一套东瀛漆器为荣,概因东瀛漆器精良无比。殊不知东瀛漆器之崛起便是满清入关之后。在此之前,大明的漆器才是天下第一。

至于丝绸就更不用说了,苏绸一匹在南洋可以卖出天价,即便是次一点的鲁绸其价格也是难以想象的。

按照赵广宁的估计,如果按照三艘福船都装丝绸和漆器来计算,一次走海的净利润在二十万两左右。

这个数字直是让宁修惊讶。

要知道他其他产业的利润加在一起也就是一年二十万两出头,一次出海所获竟然与其相抵。

如果宁修能够有一只三十艘福船的船队,那走海一趟利润就是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这可是大明一年的税收总额啊!

都说海商富可敌国,宁修算是明白了!

最可怕的是,这些银钱海商们会用来发展船队,扩张的速度会更快。

像明末声名显赫的海寇郑芝龙,就是靠走私起家,其在福建、小琉球往南洋的线路几乎垄断。

一想到这儿宁修便觉得心痛。

明代中前期还能收到全国税额十之三四,后期却连十之一二都收不到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里甲制度崩坏所致,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科举。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读书取士,而取的士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

大明的官绅是不分的,这些官员名下土地自然免税,还会引得亲朋族人争相投献。如此一来,基层的一大部分土地都成了免税的。剩下的交税的都是自耕农。

而自耕农能承担多少税额?

官员们为了政绩只能和当地士绅沆瀣一气,把缺额的份子摊派到这些自耕农的身上。最后自耕农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堪重负最终破产。

这个问题在万历后期乃至明末尤其明显。加收辽饷后自耕农的压力到了顶峰,许多人不堪欺压最终揭竿而起,变成贼寇。

这是大明末年贼寇四起的根本原因。天灾只是一部分原因,**却是最重要的。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