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奋斗在晚明 > 第二百五十五章 乡试放榜(4000字二合一大章,求订阅,求月票!)

还好刘惟宁控制住了激动的情绪,清了清嗓子道:“愚兄真的没有想到。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本来我都以为没希望了。多亏了宁贤弟一直给我鼓劲,我才坚持考完了剩下的两场,不然岂不是与举人功名擦肩而过?”

宁修笑声道:“怎么,看刘兄的意思是想要请我吃一顿?”

刘惟宁立刻拍着胸脯作保:“没问题。别说一顿,便是十顿,一百顿只要宁贤弟愿意愚兄都请的起。”

宁修笑骂道:“别介,我又不是吃货,搞得跟我有意坑刘兄似的。一顿便饭,意思意思就行。”

刘惟宁连声称是。

“对了,方才光顾着给刘兄报喜,我自己都忘了看榜了。”

宁修一拍脑袋,赶忙从第九十八名的位置往前看。

宁修对自己的考试状态还是很满意的,预估成绩不会太差。他觉得自己的名次应该在前五十名,至于具体的名次则要看主考官的心情了。

毕竟科举文章这种东西主观性太强,主考官的个人偏好有时候占据决定性因素。

八十名,七十名,宁修很淡定。

六十名,五十名,宁修依然神情淡然。

可从五十名开始他的面容变得严肃起来。

钱盏的名字都已经出现,他的应该也快了吧。

一个个名字扫过自是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其中大半是荆州府的士子。看来本次乡试荆州府士子的发挥很不错啊。

到了第三十名,宁修仍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确实有些急了。

不过若是主考官好他那口文风,把他名次定在前三十也是有可能的。

宁修呼出一口气继续看了下去。

二十六...二十三...十八...十五......

及至第十一名都没有出现宁修的名字。

见宁修的面色冷若寒冰,刘惟宁拍了拍宁修的肩膀安慰道:“宁贤弟肯定可以位列前十的。”

宁修点了点头,淡淡一笑。

是啊,再怎么说他也是大好穿越者一枚,主角光环还是有的,不可能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吧。前十又怎样?该有的气势一定要拿出来啊!

宁修深吸了一口气,继续朝上看去。

第九,第八,第七......

这些都是外府的陌生名字。

第六,第五,第四......

怎么还没有出现啊。

第三名,终于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

长沙府学生员崔樊和!

尼玛,小崔不愧是在岳麓书院进修过的高材生啊,真的是不一般。此番竟然考到了乡试第三名,真的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谁说私学比不了官学的!

宁修这下真的有些绝望了。

接下来榜单上只剩下两人,仅仅两个名额,能有他的一席之地吗?

宁修虽然很自信,可却没自负到认为自己可以位列乡试前二的地步啊。

他真的不敢继续看了......

这下体现出有个好兄弟的重要性了。

刘惟宁鼓起勇气朝榜单最高处看去。

“中了,中了!宁贤弟高中解元啊!”

我靠!这刘惟宁不会是疯了吧。解元?这玩意跟自己完全不沾边啊。

宁修幽怨的瞥了刘惟宁一眼,刘惟宁哭笑不得的拍了拍宁修肩膀:“宁贤弟不信可以自己看。”

尼玛,看就看,又不会变出花来。难不成还能真的从天上掉下一个解元来。

宁修脖子一挺朝桂榜最高处望去......这下真的傻了。

尼玛,第一名的位置真的写着他的名字啊。

荆州府江陵县学生员,宁修!

如假包换,童叟无欺的解元郎啊!

我真的中了?不但中了举,还得了解元?

宁修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似要晕倒,还好刘惟宁眼疾手快及时扶了一把这才避免了新科解元幸福晕倒的窘状。

老子是解元了啊!

宁修真想发出一声歇斯底里的怒吼,他真的也像网络小说主角那样气运加身了吗?

在大明朝,举人就是一个很值钱的资本,进士更是无数人艳羡的对象。

而解元是连进士都得羡慕三分的。

大明历朝中了解元不中进士的屈指可数,宁修印象中也只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了。

而中了进士的,二十个人里面大概才有一个是解元出身。

所以说解元远比进士值钱的多。此番得中解元宁修真的是做梦都可以笑醒了......

照例,高中的解元郎要和其余举人一起前去拜谢主、副考官以及一众同考官,这是有规定流程的,省不掉。

不过在此之前,却也留给新科解元和举人们充足的时间享受中式的喜悦。

毕竟大家都是过来人,考官们也明白寒窗苦读的不易,此刻的幸福便是对多年奋斗的最好奖赏。

刘惟宁此刻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

“我早就说过,宁贤弟定非池中之物。”

宁修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金银他现在有了,才名也添了,如今功名也得了。从刚刚来到大明的那个穷秀才走到今天这步,靠的是他一步步的艰苦奋斗,其间冷暖酸苦唯有他自己知道。

不过如今这一切困苦都过去了,用一句很俗很拉风的话说,那就是‘美好明天就在眼前’。

用文雅的诗词形容,便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与刘惟宁紧紧相拥,尽情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荣光。

......

......

新科一百四十名举人拜见座师的仪式安排在了第二日一早。

换了崭新儒衫的举人们由官差引领,从贡院前集结,穿过秀水街,踏过银汴桥一路朝本次乡试主考官赵明和的暂住宅邸而去。

之所以走这条线路,是因为这是武昌城内最繁华的一段,新科举人们理当受到街道两侧百姓的欢呼。

走在队首的自然是解元郎宁修了,经过一夜他的心情已经平和了不少。经过他的观察,新科举人中并没有刘文广为首的那一众武昌府士子。看来武昌知府吴道桉的话还是起到了效果,提学官仇英和主考官赵明和最终将这些奸淫清倌人的斯文败类排除出了桂榜之外。

这些衣冠禽兽乡试落榜,秀才功名多半也保不住。等待他们的将是被贬为白身,依照大明律严惩。

想到这里,宁修嘴角浮起了一抹笑意。

......

......

本次湖广乡试的主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赵明和此刻正和湖广学政仇英端坐堂中,等待着一众新科举人的到来。

与他们一齐坐着等待的还有本次秋闱的同考官,也就是各房的房师。

讲道理的话,他们才是真正批阅考生卷子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感谢。

但官场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谁的官位大谁就有话语权。

那么,新科举人们的坐师理应是主考官赵明和与副主考仇英。

如果只许一个的话,那便是赵明和。

很快官差们便引着新科举人们来到了院中。

为首的宁修当仁不让的率先走向主考官赵明和,深深躬身一礼道:“学生宁修拜见恩师。”

他认得大宗师仇英,那么这个坐在大宗师身边集万千瞩目于一身的人自然就是本科乡试的主考官赵明和了。

宁修毫不犹豫的拜了下去,执弟子礼。

赵明和气态端和的坐在那里受了这一礼,嘴角微微勾起一抹笑意。

“宁解元,你的文章本官可是十分欣赏呐。湖广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本官替朝廷,替陛下感到欣慰啊。”

说着虚扶了宁修一记。

宁修心道好嘛到底是京师翰林院来的官,嘴皮上的工夫着实不一般。

别看赵明和方才只是寥寥数语一席场面话,却是表达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意思--你的解元是本官我点选的,你能够飞黄腾达是拜本官所赐。

自此之后宁修的身上便被打上了赵明和的标签。

要知道师生关系在大明官场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这不仅仅是一种私人情谊,更是一种政治联系。

身居高位的官员总会想着提拔自己的门生,这样一来便渐渐形成了派别派系。

大明后期的党争从某种程度上便是因为这种师生关系而起。

古之师者重如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

但师和师也是不一样的。大明有业师,也有座师。所谓业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这种人一般是给学生开蒙的蒙师,亦或者是族学的族师,私塾的教书先生,县府州学的训导学官。

这些人当然是教授学生知识最多的,可他们的地位却远不如座师。

这是地位决定的。

大明是一个极为讲究论资排辈的朝代。

业师业务能力再出色,最多就是地方官学的学官,能够对学生的前程有多大帮助?

而座师则不然。乡试座师最少也是大宗师提学官级别的,有的甚至是由京师派来的大员。至于会试那就更了不得了,会试的主考官通常会由内阁成员,礼部侍郎担任。

所以会试座师地位要高于乡试座师,乡试座师地位远高于业师就很好理解了。

毫无疑问宁修能够被点为解元是这位赵大人的意思。

同考官可以推举中举之人,却不可以决定名次,就连大宗师仇英也只是具有建议的权力。所以宁修得了解元当真得好好感谢赵明和。

只是宁修十分不喜欢这种你予我恩惠,我便与你绑在一起的感觉,有种卖促销肉的感觉啊......

“多谢恩师抬爱,学生一定不会辜负恩师期望!”

宁修拱了拱手,说了一些片汤场面话便恭敬的闪到了一边去。

不是他不想出风头,而是这拜谢座师是有一套严格流程的,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他作为新科解元已经拜谢过座师了,那么接下来就轮到其他举人了。

若是宁修不知进退一个人把风头出尽了,估计这些同科举人恨不得把宁修生撕了。

当然其余举人的待遇就远不如宁修了,他们躬身拜见后赵明和只是微微颌首,连嘴皮子都懒得扯一下。

等到一百四十人全部拜见完座师也用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宁修定睛瞧去,只见赵明和赵大人仍然不定如松的坐在那里,不由得心生钦佩。

别管这个赵大人人品官品咋样,至少人家坐功了得啊。看来要想在大明官场混,最重要的一条素质便是耐性,定性得好。

俗话说的好,耐得住寂寞才不会成为传说啊。

再看坐在一旁的大宗师仇英就显得有些可怜了。只能说他命苦,通常情况下朝廷派来主持乡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决定,官位不会很高。这样一来,地方的提学官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虽然名义上是副主考,但也相当于半个座师。

可这次朝廷往湖广派来的主考官却是位翰林词臣。

翰林院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清贵无比的上流衙门,“产出”的都是前途无量的“储备干部”。

赵明和此番担任湖广乡试主考官,明显是历练的成分多一些,相当于镀金。

仇英浸淫官场多年这点道理如何不懂?

故而他一直表现的谦让,但凡出现和赵明和意见不一致,他都是紧着赵明和的意思来。

没办法,不该出的风头一定不能出。要是抢了赵某人的风头不定怎么被穿小鞋呢。

之后诸举人又拜谢了副主考以及各自房官,最后由赵明和赵大人训话。

赵明和是个翰林词臣,别的本事没有讲话的本事却是一绝。

宁修不由得感慨,国人自古以来“优点”都是一脉相承的啊。领导讲起话来,那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其实赵明和讲的无非也就是些劝学,以及忠君体国的场面话。

之所以有劝学,是因为考完举人还不算完,接下来还有进士呢,还得再接再厉。

之所以有忠君体国,是因为考中举人就相当于一只脚迈入了官场。虽然举人只是拥有候补做官的资格,并不会直接授官,但基本的官场常识还是要有的。

在封建王朝忠君思想自然是最重要的。

赵大人训完话后诸举人在解元郎宁修的带领下冲其深施一礼,表示恩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云云。

赵明和呢,自然十分满意的捋起下颌短髯,不时轻点点头。

到这里这个拜谢恩师的活动便差不多结束了,但要以为至此乡试便彻底结束那可错了。因为接下来便是重头戏,鹿鸣宴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