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帝御仙魔 > 第六十章 英雄豪杰 海内一统

帝御仙魔 第六十章 英雄豪杰 海内一统

作者:我是蓬蒿人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3-31 04:31:11 来源:笔趣阁

开春是个好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说明春天能有新的开始,新的希望。顶 点 X 23 U Sm.uu234这个时候,落魄者会渴求扭转乾坤,成功者则期盼更上层楼。希望,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

但对蜀王王建来说,这个春天并不能给他多少生机,哪怕万物都在勃发,自己的功业却依然死气沉沉。说死气沉沉或许不准确,伤痕累累就恰当许多。

坐在王府正殿的大椅上,视野穿过空空荡荡的厅堂,俯瞰府外一大片成都城,王建的心绪是寂寥的。好似枯萎的河草,还在泛着土黄色,没有任何发绿的迹象。

眼前的益州州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街面上摩肩接踵的商贾百姓,现在看不到几个。

上元节后官府开印,连官员都无精打采,一连好几天,连王府都有点卯不到的。

王建的身体还是圆滚滚的,壮实、富态,但眼窝深陷,眼睑青紫,明显没什么精气神。

上午的议事早就散了,现在都过了午饭时间,侍者已经过来了好几趟,他仍然坐在椅子上出神。

他在苦苦寻思蜀中的出路,更准确的说,是自己的出路。蜀中是有出路的,怎么样都会有,他要做的,是避免蜀中的未来没有自己。

去年,先是中原惨败,损兵折将近五十万,王建的心血根基几乎毁于一旦;而后,南诏得知此事,竟然在冬日悍然发动突袭。蜀中南部州县接连失陷,军情如火。

王建紧急应变,但能调往战场的兵马还不足十万,战局不利的消息传回成都,商贾百姓逃散者甚多。

最近几十年来,蜀中并不太平,成都也不是没被南诏兵临城下过,大家早就学会了闻风而动。

最终能够抗住南诏大军,王建完全是拿修士的命在填,尤其是真人境大修士。大战结束后,他麾下大修士死伤近半!这让他红了半个月的眼睛。

继军队根基大损后,修士力量又元气大伤,上元节的时候,王建麾下竟然出现了逃将!跟汉中接壤的州县,竟然已经出现了三起这种事件,职位最高的还是一位州城防御使!

不仅将领在逃,修士同样如此,要不是王建封锁了剑门通道,并且在成都进行戒严,不仅是练气修士会逃,就连真人境也会如此。

王建当然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逃,又为什么是这个时候逃。

在自己抵挡南诏大军的时候,朝廷出兵河西,安王、岐王联袂出战,旬月克复河西十二州,毁灭月神教,震动四野。

而后又马不停蹄,带领修士大军北上凉州,跟释门在琵琶山、阳关同时会战,并取得大胜,使得八方惊骇。

自此之后,河西、西北重归朝廷之手,残余释门被安王降服,甘愿做朝廷爪牙,沦为安王手中一柄剑。

蜀中跟朝廷一比,王建跟李晔一论,自是有云泥之别。但凡是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出皇朝中兴之象、蜀中衰败为危。

在这种情况下,有心志果决之辈,断然弃蜀中而投朝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王建除了一面用铁血手腕,斩首被抓回的修士,杀鸡儆猴,一面大开府库赏赐属下外,也没没有别的办法,蜀中戒严这种举措治标不治本。

他必须快些想个破局的良策来。

“殿下,该用膳了。军政大事再是忧心,也要保重身体才是,一旦殿下伤了心神,那就是蜀中的灾难了。”王妃刘氏来到王建身旁,抓着他的手宽慰道。

王建从沉思中回过神,重重叹了口气,看着温柔贤惠的刘氏道:“现在满城流言蜚语,都说安王进占河西时,之所以不发大军,就是想要在开春后,大举向蜀中用兵。眼下蜀中人人自危,士气低迷,我空有一身本事,却没得施展啊!”

刘氏摇头坚定道:“殿下以不到十万兵马,旬月之间,就击败了北犯的南诏大军,军威正盛,蜀中人人威服,怎么会士气低迷?区区流言蜚语,不过是宵小作祟,想要趁乱渔利罢了,殿下不必将这些挂在心上。”

王建自嘲一笑,“南诏兵马哪里是我击败的!他们抢够了财货人丁,不想在寒冬久战,这才退军了。我不过是遏制住了他们进犯成都的兵锋,就这样,还折损了近半真人境......”

说到这里,王建转头看向殿门外,眼中满是苦涩。

他接着道:“南诏王退军的时候,还在关城前对我叫嚣,说他今年春暖花开时节,一定会再提百万雄兵,一举攻占益州成都府!一介没开化的南蛮,竟然也敢如此大言不惭,当时,我真想摘下他的脑袋!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刘氏紧紧握住王建的手,泪水盈眶,“殿下,你不可妄自菲薄啊!你有雄心壮志,也有雄才大略,就算眼前有些许挫折,我们终会渡过难关的......”

“渡过难关?”王建摇了摇头,“只怕是没这个机会了。不出意外,安王马上就会兵发蜀中,现在举国上下,就只有蜀中不归朝廷,他不会放过蜀中的。

“你可知,现在满蜀中都在流传,安王青衫仗剑,于阳关之前阵战五万僧兵,脚踏飞叶扁舟,飘然而还的传奇故事?他们传颂的是安王事迹,表达的是心归朝廷的意志!

“人心已经不在我这,我能奈何?”

刘氏泪流满面,已经是哭得说不出话来。

王建拍了拍她的手,聊表安慰,站起身来,负手看向成都城,背影萧索:“从岐王归降安王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蜀中走上了独木桥。本以为趁着安王出征河西,我还能有所作为,没想到南诏此时北犯,让我一腔热血......付诸东流啊!

“大势在朝不在野,这是天数,人能奈何?”

李晔在王府接见了无空和卫小庄,这两人现在是教派领袖,担负着在高原传道,帮助朝廷从精神上控制吐蕃人,并向西域回鹘渗透的重任。

这回两人联袂而来,除了禀报高原、西域事务,还有商议两教往后在大唐,如何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佛道相争由来已久,虽说眼下的全真观跟无空释门,跟之前的道门、释门已有本质区别,但毕竟还是两个山头,为了避免内斗,需要李晔给他们划下地盘来。

“没什么地盘划分,又不是黑帮,立什么山头。”李晔摆摆手,对无空和卫小庄道:“释门、全真观,日后就是朝廷管辖的两个江湖宗门,剔除你们教义中那些骗人的鬼话,当寻常宗门发展就可以了。”

无空跟卫小庄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苦涩。

没了那些骗人的经典,怎么去忽悠吐蕃人,控制他们的思想精神?

李晔也很快想到了这点,补充道:“可以骗外人,对国人就不必了。嗯,往后唐军向外征战时,你们就打先锋,先渗透敌国,控制敌国人的思想。这样等大军到来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让他们不战而降,自然是最好了。

“不能让敌国投降,至少也要忽悠他们的百姓,跟大军里应外合。”

说到这,李晔停顿了一下,摸着下巴一本正经道:“说‘忽悠’这个词,好像有些过分,毕竟你们也是咱们汉唐文明的一部分,代表了咱们的颜面,也不是完全骗人家。

“你们先回去改改教义,重点还是让旁人知道咱们的厉害,引起他们对汉唐的崇拜,以能到大唐长安,能做一个唐人为荣。激发他们为了成为唐人,不惜奋斗一生的热情!‘忽悠’这个词改一下,“思想改造”或者说‘促进思想进步’,更准确一些。”

听李晔这么说,无空和卫小庄都是一脸难色。

李晔动动嘴皮子倒是轻松,真要这么改变两教的教义,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不过既然李晔下了命令,他们也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依言照办。

工作量虽然大,但李晔描绘的前景却非常诱人。只要想想日后全真观、无空释门所到之处,都是心向大唐之人,都是为了成为大唐人奋斗一生的百姓,那就是一件让人疯狂的事。

为了成为唐人奋斗一生,跟为大唐奋斗一生,有什么区别?等他们到了大唐,是要给大唐朝廷交税的,日后落了户籍,就是正经唐人了。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自然都是各邦精英,让他们都成为大唐的一砖一瓦,也算是人才引进了,绝对可以促进大唐繁荣。

当然,得提高成为唐人的门槛,人数也要严格控制,地位也要有所限制,不能让安禄山的旧事重演。

想通这一点,无空和卫小庄觉得,有朝一日,全真观和无空释门,真的有可能建到天边。

无空和卫小庄出门后,李晔顺手拿起一份公文,再自然不过的批阅起来,仿佛刚刚只是说了一通家常话。

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对内只是朝廷下辖的江湖宗门,对外却是改变敌国人思想的两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了国家特务机构。

这个强大无比的特务机构,有教义有实力,既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又能摧毁人的**。

对待能化敌为我的百姓时,教义是散播天朝福音的利器,对待不能化敌为我的“落后派”时,实力就是送他们进入地狱的刽子手。

不断完善自我的全真观和无空释门,真正成了唐军开拓边疆的有利先锋。

他们是让敌国统治者闻风丧胆的恶魔,却也是让敌国百姓争相追捧的天师......使。

......

如王建所料,春暖花开之时,李晔调集了关中各镇军队,并及新编的神策军,开始向汉中进发,准备彻底解决蜀中这个卧榻之侧的酣睡之辈。

新编的神策军,是抽调各藩镇军精锐组成,一方面确保了它本身的强大战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藩镇的军事实力,是一举两得之事。

藩镇军队,开始的时候,大多由流民构成,后来形成了藩镇内的稳固利益团体,一切只为了藩镇和自身生存、利益。

每逢朝廷有诏,藩镇军队出战不肯拼命,遇到危险就退散,有好处就向前,没赏赐就怠工,对朝廷命令阴奉阳违,甚至是直接无视,造成了所谓“骄兵悍将”的局面。

对朝廷而言,藩镇军已经跟雇佣军很类似。

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生存法则,对朝廷全无效忠之心。

现在有李晔在,藩镇不敢作乱,朝廷派下的文官武将与修士,逐步掌握了藩镇权力,控制了局面。

在推行新政,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解决了流民问题后,藩镇存在的根基被削弱,再通过逐步蚕食藩镇军的实力,达到最终让藩镇不复存在的状态,就是李晔解决藩镇毒瘤的办法。

冬日,李晔跟岐王出战河西的时候,李振、崔克礼等人,已经完成了对神策军的初步选编。人数虽然暂时不多,但也有了三十万,且以平卢军为骨干。

新的神策军被李晔命名为长安禁军,暂时下辖三个番号:龙骧军、虎卫军、狼牙军。每军十万战兵,设一名主将,号为统兵大将军,下辖一名副将。

为免权限过重,禁军不设主帅,只设各军统兵大将军,统一归枢密院管辖。龙骧、虎卫、狼牙三军,分别以赵破虏、赵炳坤、上官倾城为大将军,赵念慈、杨行密、孙儒等都在副将之列。

三十万百战精锐,就是李晔强干弱枝政策的第一阶段成果。

三十万长安禁军,并及二十万关中各镇军队,浩浩荡荡进入汉中后,暂时停止前进,得到十来天的休整时间。

接下来,大军就要向剑门进发,道路崎岖狭窄、难以行走不说,恶战一触即发,让将士们养精蓄锐,做好激战准备。

李晔带着大少司命,并及李茂贞、宋娇两人,在大军休整之际,飞临大小剑山上空,俯瞰剑门雄关。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军入蜀,得走狭窄危险的山中栈道不说,还必须攻克锁山的剑门关。这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还配有专门的护关法阵,真人境拿它也没辙,古来割据蜀中的势力,都是依仗这个天堑雄关。”

岐王打开折扇,在胸前轻轻摇晃,风姿卓约而优雅,“王建虽然因为两场大战,损兵折将甚多,但若是死守剑门关,大军要进入蜀中,仍是极为不易。”

李晔见她话说得严肃凝重,却一副胸有成竹之态,笑笑道:“岐王莫非已经有了破关良策?”

“破关良策我是没有的。”岐王啪的一下收了折扇,轻轻敲打着掌心,顿了片刻,“但平蜀之计,我却有一个。”

“还望岐王不吝赐教。”李晔装模作样的拱拱手,很配合的说道。

岐王眼角露出笑意,表示对李晔的配合很欣赏,“说来也简单。我走一趟成都,去劝降王建那厮。”

李晔没想到对方的平蜀之计,就是单人独骑去劝降王建!饶是已经习惯了岐王越来越重的鲁莽霸气,此刻也深感意外。但看岐王的样子,的确不像是说笑。

李晔正经道:“若能劝降王建,自然善莫大焉,我和陛下也不吝保他一生富贵。强攻剑门关,将士的确会损失惨重,给大唐增添无数孤儿寡母,然而此计也得切实可行才是。”

他不认为李茂贞能说服王建投降。

李茂贞拍拍李晔的肩膀,一副知心大姐大的模样,叹息都被她叹出了语重心长的味道。

她认真道:“我跟王建相识于神策军,当初也算相交莫逆,后来一起留在凤翔军,参与平定黄巢之乱,也有浴血同袍之谊。当年事了之后,你,我,朱温,王建,在安王府欢饮达旦,也有兄弟之情。

“虽说在那之后,大家各奔前程,在天下大争的洪流面前,成了厮杀对手,但也没有多少私怨。我们不曾杀他妻儿,他也不曾斩我父母。眼下,王建困局蜀中,要兵无兵,要粮无粮,负隅顽抗无非是平添伤亡,改变不了大势。

“皇朝要中兴,盛世要再临,终归是要向外用兵,跟异族一较长短,国内能少流些血,怎么都是好的。我此番过去,说到底,也是在他绝境时拉他一把。这厮也不是愚蠢之辈,应该看得清局势,为建立盛唐效力,怎么都不负他一身本事。”

李茂贞这番话,说的入情入理,有家国大义,也有私交情谊。体现不仅是岐王胸中锦绣,也是李茂贞的三观品性,让李晔都不知道该则怎么反驳。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还是太危险了些。

万一王建这厮,跟索勋之流差不多,抱了为自身富贵功名,不惜拼到最后的狭隘心思实话说,上位者大多是这种心思,那李茂贞去了无异于羊入虎口。

不等李晔开口,李茂贞就道:“有我这个参考在,想来他也不会不相信你的人品。好了,别婆婆妈妈的了,只要王建同意放我过剑门关,这一趟我怎么都要走,也只有我能走!”

见李晔还在沉思,李茂贞忽然笑了笑。

这一笑,如白云一样清新,如流水一样透明。

她道:“李晔,你要明白,大唐不止你一个豪杰,大唐要想再现盛世,也不能只有你一个英雄。我李茂贞忝为岐王,难道就不能赴一场鸿门宴?况且,王建可不是霸王,你担心个什么劲?”

最终,李晔同意了李茂贞的计划。

她也是个王,自当有王的意气!

李晔尊重这种意气。

也尊重她。

王建同意了岐王入关。

岐王入关后,宋娇问李晔,要不要调集所有真人境,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合力猛攻剑门关法阵。以他们的力量,若是全力出击,未必没有破阵的可能。

至少,可以尝试一番。

李晔否决了宋娇的提议。

大小剑山上的天空,就只有他们四人,在浮云之下,山川之上,静候岐王归来。

李晔知道,这一刻,他等的,不只是岐王和蜀王这两个人,还有盛唐皇朝那伟岸光辉的身影。

这一等,从日上三竿,到日至中天,又到西头偏西,最终到夕阳挂山。

日落不归,是为事败未成。

这是岐王离开时,头也不回对李晔留下的话。

而现在,夕阳落山了。

李晔睁开眼。

在太阳只剩最后一丝余晖时,他知道,事情已经有了结果。

等待是值得的,信任也是值得的。

有人踩着那一丝余晖而来。

是岐王和蜀王。

“收阵,开关!”王建对剑门关大喝一声。

这一道命令,只有四个字,简洁无比。

那是王建对蜀中下的最后一道王令。

这一道命令后,蜀中不再属于他。

“见过安王殿下。”王建来到李晔面前,躬身见礼。

一旁的岐王柳眉一挑,向李晔抛了个媚眼儿。

李晔心绪激荡。

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媚眼儿!

风华绝代,妩媚动人,都不足以形容其分毫。

大概,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英雄的皇朝,抛给他的媚眼。

“蜀王无需客气。”李晔扶起了王建。

这一礼毕,宣告了蜀中之地,重归大唐朝廷。

随着这一礼毕,大唐境内,再无诸侯。

至此,李晔基本完成了对大唐的海内一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