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自古红楼出才子 > 第1032章 你是动手不动口的彬彬君子?(第一更)

第1032章

而且现如今,另外一条新的水泥直道,也就是直接从延安府,直接跨过黄河,然后经山西之地,直入东京汴梁的水泥直道,大宋工部已经开始进行堪测工作。

预计大约会在今岁年中之时开始动工,因为在那个时候,陕西路的各主要州县之间的水泥直道,将会在那十万左右的免费劳动力的努力之下完美峻工。

到了那个时候,从东京汴梁,步行到延安府,只需要十五日光景便能够抵达,若是赶往洪州也就只剩下三到四天的路途。

也就是说,未来一旦陕西北路有事,那么,东京汴梁的禁军队伍,赶往陕西北路增援,只需要不到二十天的功夫便能够抵达。

若是骑兵的话,这个时间还能够再缩短一半。

“道路的便捷,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商业的繁荣,更会让我大宋朝庭与天下诸路诸州县的联系愈加的紧密。”

“而如此一来,那我大宋朝庭,对于疆域的掌控,会更加的有力,未来不论是哪里有事,我大宋禁军主力,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赶至,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时间带来的风险。”

“但是,小侄我所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这些,我需要的是,让陕西北路,成为我大宋未来征讨西夏和北辽的一座坚实的桥头堡。更是我大宋未来拓展西域商路的起点……”

听着王洋在跟前侃侃而言,苏东坡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此事,怕还真非你不可,若是其他官员到此,怕是十有**,想着的是怎么能够维持眼前的局面,能够守成,就算是了不得的功绩了,哪里还会想得那么的长远。”

“说实话,你小子到底想要怎么做?”

“先攒人口才好暴兵。”若有所思的王洋下意识地答道。

苏东坡一脸懵逼地看着这货,半天才回过了神来,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你难道想凭着陕西北路那六州之地动手不成?”

“且不说就陕西北路六州之地,实在是太过势单力薄,怕就算是陛下有心支持你,可是,你若是擅起边衅,那可就犯了大忌讳了,有违我大宋的仁义之名。”

“伯父放心就是了,小侄我好歹也是动口不动手的彬彬君子,又不是凡事只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莽夫。还没有愚蠢到去主动的挑起两国纷争……我说苏伯父您那是什么表情?为什么要这么看着我?”

“嗯,你是动口不动手的彬彬君子,呵呵呵呵……不知道我大宋的武状元许诏,那位昔日的户部赵郎中,还有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还有国子学的数百学子……”苏东坡面无表情地说道。

王洋的脸都黑了。“苏伯父您这样老揭小侄的短有什么意思?”

“老夫可不是揭你的短,只是想要告诉你,做人就应该诚实一点。”苏东坡手捉狭地眨了眨眼,一副为老不尊的模样,看得王洋真想扒下脚上的臭袜子塞进这个满口胡言的老家伙嘴里。

苏东坡开了玩笑,自然没有忘记正事,向王洋表示,他回朝之后,将会极力的促成,让陕西北路的矿藏,直接在当地消化。

当然,王洋得保证,那些产生出来的铁器,一定是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不会成为走私物品流入到西夏或者是北辽。

至于王洋准备在陕西北路搞那什么乡勇民团,这倒真算不得是什么大事,毕竟过去,这样的准军事组织,在大宋边镇地区十分的普遍。

只要你当地的财政负担得起,当地的粮食够你消耗,就算是你想让陕西北路的青壮都成为乡勇都没问题。

而王洋的构想就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陕西北路的人口能够达到大宋的均值,如此,才能够满足陕西北路发展的需求。

只有当陕西北路的经济与社会发生能够超过陕西路大部份的地区,甚至是能够成为大宋不可或缺的一片土地。

如此,朝庭才会真正的重视这片疆域,才会寸土不让,寸土必争。

所以,一百八十万人口,这可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是短期之内,至少是在王洋的执政时间之内,必须要满足的目标。

另外,现如今盐、宥、洪这三州之地交界处的那片数百里方圆的草场,除了少量的牛羊之外,主要还是以蓄养马匹为主。

占据了六州之地,不仅仅是俘获了大量的战马,同时还在这六州捕获了马群,数量达到了三万数。

经过了细心的挑选,三千匹弩马,两千多匹老马都作为商品售卖,或者是成为了陕西北路的交通工具。剩下的两万五千匹马中,约有近两万匹马是幼马。

剩下的则有四千多匹母马,公马则只有不到一千匹,而经过了挑选和拆分之后,分为了八个马群。

预计年出栏率,约能够保证在两千五百匹左右,虽然这个数字不算高,可是比起过去失去了养马地,就连一万骑兵都凑不齐的大宋王朝而言,这已经绝对是意外的惊喜了。

#####

王洋在这长安府也就只呆了两天,已经出来浪了快两个月也该回到自己的地盘了,所以,原本还想着要送别苏东坡的王大官人得知苏东坡还需要大约半个月才会离开,只能提前向苏学士道别。

回到了洪州之地,王洋终于见到了那封已经来了数日的天子的亲笔书信,看罢了个中的内容,王洋倒没有想那么多,而是有理有据的对于那三份弹劾自己的奏折进行了批驳。

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点没错,但问题是,那是读书人读圣贤书,想要参与科举,入仕为官的地方,自己所建设的明明是叫技工学校好不好?

技工学校,那是为了给大宋的工商业培养工作人员,毕竟,读圣贤书,可以用在教化百姓的身上,而学习工商业的技能,则是为了大宋的工商业培养人材。

只有大宋的工商业繁荣了,那么大宋的工商税赋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增值,大宋王朝获得的税赋多了,大宋王朝也才能够繁荣富强。

这些事情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另外,技工学校所培养的可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工商业,不久的将来,还会再开农事班。

专门为陕西北路的诸州培训农业能手,未来,这些农业能手,将会指导陕西北路的老百姓们怎么去深耕细作,怎么才能够用最少的付出,产出更多的粮食,种出更多的棉花,收获更多的水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