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推棺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年末辽东冰雪地

推棺 第四百八十七章 年末辽东冰雪地

作者:离人望左岸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7:08 来源:笔趣阁

东北的十一月已经是寒冬,后世常说万历年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很是极端,冬天很冷,此时才真真切切体会到,眼下北方大地已经银装素裹了!

许是在苏州待惯了,后世又在南方城市,极少见到下雪天,李秘也是怕冷到死,按说该缩在马车里才对,然而今年冬天却有些奇怪,李秘竟是一点都不觉得冷!

他总觉得小腹处暖洋洋的,一股股暖流传遍全身,甄宓便如树袋熊一般,在车厢里便抱着李秘取暖。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李秘也觉着反常,不过经过索长生一解释,估摸该是那小蛟残留体内的东西作祟,再加上司马徽传授的内功引导,使得李秘气血运行比别人更加充沛而有力。

如此一想,倒也就不是甚么坏事,到有种因祸得福的庆幸,倒是水狮七子让李秘感到有些惊讶。

因为他们只是穿着一件袍子,便行走自如,并不觉寒冷,李秘是个好奇心极重的人,问了沉鱼才知道。

原来七人离了水就浑身不舒服,所以常年穿着潜水用的水靠。

水靠也就是古代的连体潜水服,一般用蛟皮或者鲨鱼皮之类的制成,表面光滑且保暖,紧绷贴身,能够减少水流阻力,便是在冰河里都不怕,水里来去的人都离不开水靠。

沉鱼倒是活泼,不过甄宓整日里抱着李秘缩在马车里取暖,她也不敢靠近,也好在于济侗是个鬼头鬼脑的,大家又都是旧识,整日里吵闹打骂,旅途也就轻松了许多。

早番也已经提过,蓟镇边镇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而辽东镇则是从山海关到凤凰城这一段。

辽东的治所就在后世的辽阳,古时称为襄平或者辽东城,洪武年间太祖设立了辽东都司,治所就在辽阳,辖下有二十五卫二州,当时便已经开垦屯田近乎六千顷,又开了铁矿冶炼等产业。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辽阳早已成为了大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军事指挥中心!

历任辽东总兵在大明历史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大人物,辽东战事也牵动着整个大明国的气运,可见辽东镇是何等样的要塞了。

辽东镇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建立各种屯兵城,辽东都指挥使司在辽阳,是副总兵和巡按的驻地,广宁则是都指挥使分司和巡抚以及总兵驻地,除此之外,还有五路屯兵以及二十五卫所。

这些卫所之中的一部分,在后世也是大大有名,比如广宁、宁远、铁岭和沈阳等等,二十五卫下设一百二十七所,城堡一百零七座,关城二十座,堪称是东北门户!

然而可惜的是,后世是见不到辽东长城了。

清兵入关之后,为了保护他们的祖宗之地,大肆拆除明朝的辽东长城,甚至将这些地方从地图上抹去,将辽东划为禁区,山海关设为关卡,限制出入。

在这些禁区之中,清朝人以大明长城为基础,插以柳条,作为禁区的标志,所以叫做柳条边。

大明长城就这么被改成了清柳条边,清朝人的书籍里,几乎全部抹去这部分记载,所以后世看到的柳条边那是清朝的东西,只是利用了部分大明辽东长城,路线上也并不一致,柳条边与大明辽东长城根本就不可混为一谈。

这些也都是闲话了,只说李秘的队伍来到辽东之后已经快十一月中了,因为天降大雪,所以战事稍歇,朝鲜方面也算是得了喘息之机。

此时边镇早已戒严,亏得李秘等人是从后方上来的,又带有兵部文书,军士通报进去,众人听说是李秘来了,纷纷出来见面。

这里头自是少不得神机新营以及五千下营的诸多兄弟,这些人在辽东冰天雪地里,早已是思乡心切,见得李秘又如何能不亲热!

即便是周瑜,也都出来见了李秘,只是见得司马徽守在李秘身边,周瑜惊愕了一番,也就没了与李秘交谈的兴致。

至于吴惟忠和戚楚等人,自是欢欢喜喜摆下接风宴,又把赵广陵和熊廷弼张黄庭等人都召了过来,热热闹闹通宵达旦。

李秘这三百多卫队也不是甚么都没做,他带着朱常洛的物资,以皇帝陛下以及朱常洛的名义,犒赏三军,这冰天雪地里总算是送来了一阵阵的温暖,军心士气顿时大振!

这些边军早知道朱常洛要出征,此时停驻在后方的蓟镇,若是能够来辽东,必然是欢呼雀跃的,只是眼下天寒地冻的,他们也就不奢望了。

李秘正是借着犒军的名义,到了这辽东来,接风宴到了夜里,诸人各自热闹,李秘与吴惟忠等人才有闲暇说些真心话。

李秘把沈惟敬给叫过来,把秘密出使以拖延时间的计策说了一遍,吴惟忠却没有太大的热情。

因为眼下已是冬季,日本军队还在朝鲜占领区里蓄势,他们四处掠夺物资来保暖和果腹,对朝鲜平民实行“三光政策”,后世那些个鬼子估计也是传承了他们老祖宗的邪恶基因,连泯灭人性都如出一辙。

虽然有朝鲜方面接应,但眼下主将李如松还未抵达,想要发动反攻尚需时日,倒是倭奴四处作恶,朝鲜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见得吴惟忠有些心不在焉,李秘也不好多说甚么,沈惟敬为了彰显自己是主事的地位,倒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这才说着,外头突然冲进一个人来,一把就将沈惟敬给揪了起来,怒气冲冲的吼道:“你胡说甚么议和!我李氏王朝死了这么多子民,如何能与这些倭奴议和!”

李秘听得这声音,也是耳熟,放眼一看,原来是朝鲜的光海君!

一段时日不见,这光海君虽然身材没长高多少,但气度却已经非常的铁血,想来战争也逼迫他急速成长起来了。

沈惟敬是个色厉内荏的人,被光海君如此对待,也怕了,只是弱弱地解释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是缓兵之计……”

光海君却不以为然,高声道:“大明帝国威震四海,雄师百万,倭奴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若此时议和,倭奴必觉示弱,到时候对我朝百姓,岂非加害愈烈,为所欲为!”

“眼下大雪封天,不利于战事,倭奴也是偃旗息鼓,但他们的物资武备绝计比不上大明上国,不趁机将他们驱逐出去,待得开春,他们将我朝掠夺一空,养得痴肥,可就更是难打了!”

光海君也是愤怒,因为李氏王朝之中也有投降派,不少人劝说李氏王朝宣宗(庙号后来才改成宣祖)李昖,将南半领土割让给日本,虚以委蛇,喘息过来在收复失地。

这个朝鲜宣祖李昖或许很陌生,但他有件事却值得一说,那就是“孝子说”。

根据李氏朝鲜实录宣祖大王实录的记载,上书:“天朝(明朝使者)王通判谓:“中国一视同仁,两国(李氏朝鲜与日本)之事以和为上。”上曰:“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父母之于子,虽止于慈,岂有爱其贼子同于孝子之理乎?”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大明朝的使者王通判转达大明皇帝的意思,调和朝鲜和日本的战事,大明既是朝鲜也是日本的宗主国,不好厚此薄彼。

然而宣祖却说,大明朝是爸爸,朝鲜和日本都是儿子,但朝鲜是孝子,日本是贼子,父母对于儿子虽然要仁慈,但对待贼子和孝子,怎么能赋予同样标准的爱护?

这可不是甚么野史记载,而是李氏朝鲜的实录里头记载的,后世的棒子也不要再抢华夏民族的文化了,自家历史里头都承认了,大明朝可是你朝鲜的爸爸啊!

光海君虽然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却是个有大野心的,野史也说他后来与尚宫金介屎毒死了宣祖,不过真假不得而知。

总之,光海君不仅到大明朝来求援,在这场战事之中,也极力表现,他知道大明天国有多么厉害,因为他亲眼见识过,所以也狠抱明朝大腿不肯松手。

此时听说沈惟敬竟然要用议和来拖延时间,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么!

光海君一脸怒容,悲愤地朝众人道。

“丰臣秀吉这老狗以小西行长为先锋,又有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等辅佐,领兵十六万,还派了九鬼嘉隆和藤堂高虎等率领战船七百余,水师足有四万,攻破釜山,登陆侵扰,四处烧杀!”

“我朝将士奋不顾身,战死方休,然则贼倭奴势大,读过汉江,攻陷汉城,城中宫殿宗庙社稷衙署全被烧毁,便是城门都保不住,生灵涂炭,这些倭奴根本就不是人!”

“国君父王此时率领军民在平安道义州抵抗,然则也是势若累卵,大明天朝上国,船坚炮利,若是出兵,那便是摧枯拉朽,便是倭奴再多,也只是土鸡瓦狗,又岂能轻言议和!”

光海君说得悲愤,吴惟忠等人脸上也着实羞愧,虽然倭奴十几万人,但诚如光海君所言,大明朝的武器装备在当时那是天下无双的,更何况还有周瑜的神机新营!

沈惟敬虽然滑头,但此时被光海君吓住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出话来,过得许久才支吾道:“我大明自是天威无穷,也没说不打,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吴惟忠见得沈惟敬如此懦弱,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朝光海君道:“光海君,这是我朝军务,如何决策,到底是咱们的事,你先坐下说话。”

吴惟忠说话自是分量十足,光海君也意识到自己失态,毕竟是有求于人,若因为自己一时冲动,大明朝干脆不出兵了,那可就麻烦了。

此时也只能颓然坐下,却是低着头,默然不语,过得许久,才重新燃起希望来,转头朝李秘道:“李大人也支持议和么?”

众人看向李秘,李秘倒是有些难回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