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推棺 > 第一百七十章 王大宗伯的诚意

推棺 第一百七十章 王大宗伯的诚意

作者:离人望左岸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7:08 来源:笔趣阁

周瑜和吴惟忠等人率军出海剿匪之后,李秘便将全副精力都放在了调查周瑜身份的事情上,辗转嘉定等地,最终来到金陵,出发之前还是八月桂花香,眼下却早已进入清冷的晚秋。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一个多近乎两个月的时间里,吴惟忠等一干抗倭将士们,也终于取得了大捷。

这久违的胜利必定会引发朝野狂欢,毕竟大明朝已经许久未曾有过武功,万历皇帝因为国本之争,闹了妖书案等等,如今与文武朝臣赌气,已经不愿再临朝听政。

官员们想着遵循祖制,长幼有序,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万历皇帝却宠爱着郑贵妃,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朝堂上萎靡不振,此刻却传来如此巨大的一份捷报,其意义以及带来的改变,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李秘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次胜利,夹杂着太多让李秘担忧的成分,其中最大一点,自然是周瑜的存在了。

李秘逛了这么一大圈,收获也不可谓不大,毕竟通过姜壁和吕坤等人,加上程昱和甄宓等人的出现,他也已经掌握了群英会确实存在的证据。

可正是因为周瑜的存在,才让李秘担忧起来,眼下周瑜要进京面圣,张孙绳得了这个机会,又倚仗李秘的本事,李秘自然不能草率,说不得要好好寻思一番。

李秘一语道破天机,一针见血地解决了张孙绳的疑难,这位府尹大人也是心头大喜。

正准备与李秘商量今次的su zhou之行,外头门房却来通禀,说是礼部尚书已经在外头等着了。

李秘便朝张孙绳道:“小的先行告退,府尹大人忙完了再让人支会一声便好。”

李秘毕竟是个小人物,府尹要见客,他自然是不好留下来的。

然而张孙绳却摆了摆手,朝李秘道:“无妨的,说起来,这礼部尚书曾经与我说过,得闲了便shang men来,专程向你道谢,今番正是歪打正着,便一并见一见吧。”

“向我道谢?”李秘不由疑惑起来,因为他连南京礼部尚书是谁都不知道,又谈何道谢?

张孙绳也不多解释,朝李秘道:“见到人你便清楚了。”

如此一说,他便率先走了出去,李秘只好跟在后头,到了茶厅一看,还果真不是生面人,这礼部尚书竟然就是王弘诲!

李秘当初在王世贞府上,让王世贞帮罗儒望牵线搭桥,勾搭上的可不就是这位大文官么,彼时他还只是吏部右侍郎,如今怎么就成了礼部尚书?

李秘如此想着,张孙绳却是亲亲热热与王弘诲寒暄了起来。

不过李秘也看得出来,这王弘会对张孙绳并不是很热情,想来一个是礼部尚书,一个是应天府尹,若论实权,张孙绳要高那么一点点,可说起声望来,王弘诲却是更高一层。

再者,王弘诲与王世贞吕坤等人一样,说得夸张一些,做官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真正的勾当是搞文化,做学问的大儒。

而张孙绳是从地方上提拔上来的,在guan chang之中,馆阁学士等属于清流,而下放地方为官则是浊流,清流之所以是清流,因为他们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guan chang上摸爬滚打的张孙绳,自然有些距离感。

许是因为这层隔阂,他们那没有多少营养的寒暄,很快就结束了,李秘也不敢怠慢,当即朝王弘诲行礼道。

“su zhou府吴县捕快李秘,见过王大宗伯。”

让李秘有些意外的是,王弘诲对自己倒是有些客气,笑容和煦,虚扶了李秘一把。

“你我在凤洲贤兄府里是见过的,又如何这般客气。”

这王世贞表字元美,号凤洲,李秘先前是不知道的,不过听王弘诲这么说,也能够推测得出来,此时也是赧然道。

“是,当日有幸与王大宗伯见面,也是小人的福分。”

这般说话,或许会让李秘显得比较卑微,根本就不像一个穿越者,难道穿越者不该趾高气扬,人挡sha ren佛挡*么,为何要如此低声下气?

然而李秘却清楚,眼下的他并没有高张的资本,即便有这样的资本,李秘也会选择低调做人,闷声发大财,那才是最具智慧的决策,意气之争只能树大招风,又是何必?

张孙绳见得李秘没底气,便朝李秘道:“今番迎接王师凯旋,便是王宗伯坐镇中枢,你是su zhou府公差,又是吴惟忠将军的关门弟子,可要好好卖把力气才是。”

王弘诲本就有些失望,他以为李秘会有些出奇之处,毕竟能让王世贞点评几句,无论好坏,都该是有些才气的,可惜李秘与其他捕快衙役一般,处处透着市侩和卑微。

然而此时张孙绳这么一说,王弘诲也难免有些惊诧起来,没想到李秘竟然会是吴惟忠的弟子,难怪他挎着戚家刀了!

“你是吴汝诚的弟子?那老匹夫素来高傲,能收你为徒,也算是着实不易了”

李秘自己故作卑微倒也无妨,毕竟自己就只是个捕快,卑微一些才不会受人怀疑,可吴惟忠是戚家军硕果仅存的名将,又岂能让王弘诲骂作老匹夫!

或许王弘诲与吴惟忠之间有些甚么过往恩怨,亦或者只是好友间的调侃打趣,但作为弟子,于情于理,李秘都不该坐视,更不能忍气吞声,必须站出来维护师长才是!

“大宗伯此话,小子可不敢恭维,师父虽是武将,但熟读经史,痴迷兵法,胸怀韬略,也是读书万卷,匹夫之名实在有些不敬了。”

王弘诲本以为李秘是个软骨头,今番他就是因为将罗儒望入京之事提了上去,才得了礼部尚书的官衔,本想着好好感谢李秘一番,可见得李秘满身胥吏庸俗气,这个念头也就打消了。

眼下却见得李秘为了维护师尊,而不惜当面顶撞他这个礼部尚书,王弘诲非但没有感到气恼,反而高兴起来!

捕快可以说是guan chang的最低层,连未入流的芝麻绿豆都算不上,而他是堂堂一部尚书,这中间隔着天与地的高低差距,许多人想巴结都来不及,李秘竟然还敢顶撞他!

若李秘知晓王弘诲的想法,说不得要哭笑不得,顺从你吧,你觉着我低声下气没脊梁没骨头,反驳你吧,又觉得我大言不惭语出不敬,也是难做人了。

好在王弘诲接下来并没有恼怒,而是朝李秘道:“是本官失言了,吴将军忠君爱国,刀兵娴熟,战功煊赫,与本官也有些旧日情谊,这才调侃了一句,并非刻意辱没,你也不用放在心上。”

听得王弘诲如此一说,李秘也就不再计较,朝王弘诲道:“是小人唐突了。”

王弘诲摆了摆手,示意无碍,眼珠一转,继而朝李秘道:“尔既是吴汝诚的弟子,又何必当个捕快,明年便是武科选拔之期,不如读写兵法,修炼弓马,虽说临阵磨枪,但不快也光,吴惟忠是个耿直不会转弯的,不过老夫却能够替你说上几句话,武状元也不必去争,但谋个正经出身也是稳妥的,总胜过当个捕快,蹉跎了这半生,浪费偌大一身才华,你以为如何?”

张孙绳适才说王弘诲要道谢之时,李秘还有些诧异,没想到他的报答这么快就来了。

王弘诲也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从来不敢以权谋私,如今却乐意给李秘走一下人脉,让李秘走武举人这条路,可见他是真心想要拉扯李秘一把了。

或许他并非看重李秘的才能,而只是因为李秘是吴惟忠的弟子,这条理由便也已经足够。

眼下吴惟忠取得大捷,往后必定要更上一层楼,提拔李秘,也能够稳固他与吴惟忠的交情,这也是好事一桩。

再者,他到底是文官,在科举kao shi上是如何都不敢做手脚,但大明武举制度虽然创立很长时间,选出的人才却是非常少,因为军方都是恩荫或者世袭,世家子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位置,想要通过武举制度成为军官,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在大明历史上,尤其是大明中后期,有位名将不得不顺带提一嘴,那便是熊廷弼。

这位老兄是明末名将,战功赫赫,下场虽然不是很好,但他就是先考了武举人,在万历年间的湖广乡试拿了第一,而后又弃武从文,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又考了文科湖广乡试的第一,次年便中了进士,可谓文武全才。

所以也有人说他“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意思是连中三元的天才不少,但能够在文科和武举都中解元,也就唯独他熊廷弼,这在历史上也确实是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情了。

李秘对大明武举制度并不熟悉,但站在王弘诲的角度来考量,他确实为李秘ti gong了一条进入guan chang的捷径。

然而李秘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成为大明第一神探的梦想也并未动摇,更不会轻易改变。

他非但要做神探,还要积极参与明末那些大案,尤其是那些足以改变大明命运的大案,必须由他李秘来主掌,他又岂能半途而废,去考甚么武举人?

李秘到底是不好拒绝,便朝张孙绳暗中使了个眼色,张孙绳也是会意,便抢过话来,朝王弘诲道。

“王宗伯还是省省心吧,这小子一心想走刑名司狱的路子,否则本官早就为他在应天府谋个位置了”

张孙绳也算是暗示得非常明显,可王弘诲却摇了摇头,朝李秘道:“不,你一定要考武举人,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王弘诲如此一说,便是李秘,也都有些疑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