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真摘星拿月 > 第32章 早安,山城。(7)

真摘星拿月 第32章 早安,山城。(7)

作者:鲁西华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0:42 来源:笔趣阁

南渝中学的修建非常顺利,当年十二月破土动工,三月份校舍建成,开始招生,初期招收新生300人,张伯苓先生任校长,喻传鉴先生任教务主任。老师们也早早到位,提前入住了西华小区,鲁西华专门让郭文安排了一栋楼留给南渝中学的教师居住。虽然现在只来了十几户,但是鲁西华相信随着战局的扩大,南开学校的南迁,这栋楼会住满这些点燃星星之火的勇士。

三十三岁的梁实秋先生此刻满脸的踌躇,怀里揣着张伯苓先生的介绍信,手里提着行李箱子,年老的父母、劳累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紧紧地依偎在自己的周围,站在码头上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今年十月份,周先生的逝世,结束了两人之间长达八年对垒似的论战,他那追寻文学自由性的思想在这个时代遭到束缚,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因而被周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昆仑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而他自己只是在这乱世之中寻求一点生活真趣的的小蝴蝶。

梁先生是京师人,每年榆荚成雨时,梁家都要做榆钱糕,全家在院中分而食之,吃完仆人们请安道谢而退。一次,梁的哥哥心血来潮,吃完后走到祖母跟前,学着仆人的样子屈膝请安道:“谢谢您!”祖母勃然大怒,气得几乎昏厥过去。梁父无奈,只能取下马鞭,对哥哥家法伺候。虽然父亲的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却将一旁的梁先生却吓得半死。原来,他当时也准备学哥哥,跟进请安。从此,他看见榆钱就觉得恶心。

儿时的梁先生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实在不舒服”,但内心“十分快意”。

上小学时,梁先生各门课程都应付自如,唯独畏惧“算术”,他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五四运动时期,梁先生跟随学生队伍到前门外的珠市口进行演讲。他们从店铺里搬来几条木凳,横排在街道上,便开始演讲。人越聚越多,讲演者情绪越来越激昂。这时有两三辆汽车因无法通过,不停按喇叭,顿时激怒了群众,有人一声喊打,众人便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捣毁了一部汽车。这件事使梁先生对五四运动有所反思:“我当时感觉到大家只是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恨官吏卖国,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的发泄了。在这股洪流中没有人能保持冷静,此之谓群众心理。”

“五四”运动后,学生会要求学校给予其自治的权利,选举评议会过问学校事务。梁先生在清华的最后几年一直担任评议员。他说:“我深深感觉‘群众心理’是可怕的,组织的力量如果滥用也是很可怕的。我们在短短期间内驱逐的三位校长,其中有一位根本未曾到校,他的名字是罗忠诒,不知什么人传出了消息说他吸食鸦片烟,于是喧嚷开来,舆论哗然,吓得他未敢到任,人多势众的时候往往是不讲理的。学生会每逢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总要闹罢课的勾当,如果有人提出罢课的主张,不管理由是否充分,只要激昂慷慨一番,总会通过。”梁先生感叹道:“罢课曾经是赢得伟大胜利的手段,到后来成了惹人厌恶的荒唐行为。”

由此可见梁先生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他向往朴实简单的生活,讨厌尔虞我诈的政治。

他与周先生的论战源于1927年11月,梁先生应《复旦旬刊》之请,在该刊发表《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梁先生认为,文学所要求的只是真实,忠于人性。当时,景仰卢梭的周先生刚从花城来到沪市,对梁先生一文极为不满。一个月后,他在语丝发表《卢梭与胃口》一文,对梁先生的观点进行驳斥。

在周先生发文驳斥其观点后,作为文学界后辈的梁先生秋毅然提笔应战。他说:“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于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这一服药太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余地,好像惟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所作的样子。”

从此以后周先生和梁先生结了怨仇,左联的作家们开始高举大旗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将之冠以“资本家的走狗”的称号。

周先生的逝世,结论了两人之间这场八年的论战,为了避祸,也为了远离日益狰狞的日寇,梁先生从张伯苓手中接过了一封介绍信,经过张校长的劝解,决定全家前往山城,追寻张校长口中的桃源,只期望在乱世中能有一处安身的净土。

“西华小区...”梁先生口中默念着这个目的地的名字,和家人一起蹒跚着登上了码头的台阶。本想找人询问西华小区的位置,没想到码头牌坊的对面大街上就立着一个醒目的公交站牌,“开往:西华小区”。

“那个地方竟然通了公交车?”梁先生想不到去往目的地的地方尽然会有公交车来往,看来交通很是便利啊。

原本想要坐人力车的七人,就在站台等候,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西华小区。

梁先生在站台等着候车,一位老妈妈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来到梁先生的面前,弯腰致敬,“这位先生是准备去西华小区吧?看先生样子一定是位读书人。来,幺妹儿,快给先生问好。”小女孩听了奶奶的话,连忙说道,“先生好。”

本就拙言的梁先生有些手无举措,妻子反应过来,连忙回礼,又从包裹中拿出一颗果子糖递给小女孩。最开始梁先生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的从等车人的聊天中才知道。那个西华小区的影响渐渐扩大,吸引了周边无数人聚居到小区周围,各种生意玲琅满目,小区的鲁先生为了照顾大家,开办了幼儿园和小学,吸收附近的小孩子入学,平民基本都是半价,如果是贫民就完全免费。家人有了活做,家里有了收入,小孩子有了地方玩耍、有了书读,这就是西华小区给周边数万百姓带来的新的改变。

邮局、酒店、客栈、民居、银行、警察所、消防所...种种以前想不到的东西和新生事物都在小区附近出现了。这里没有欺行霸市、没有偷盗抢劫,良好的治安让大家的享受到了难得的幸福。西华小区里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读书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会每月参加义务的小区活动,为小区和周边群众,唱歌、演戏、代写家书、朗读新闻,最近小区的广播扩散到了整个沙坪坝西部,里面的相声、说书、戏曲、新闻、民间趣事都深深的吸引了大家,所以人们对前往西华小区居住的读书人都十分尊敬。

每人一毛钱的车费,相比人力车是便宜多了,这也是西华小区的惠民策略,一辆公交车来回在码头、西华小区、磁器口三者间循环行驶,三十分钟就有一班,方便了来往市区的人们。

西华小区的房子一金难求,外人愿意出高三倍的价格租住小区的房子,但是没有人愿意搬出,里面有外面感受不到的各种便利和安全还有环境,大多数居民除了手艺人就是读书人,小区的氛围非常好,周边的群众说起来都是一脸的羡慕。

梁先生望着自己的几箱行李和六位家人,心中也是苦恼,不知道自己拿着张校长的介绍信能否寻个安身之所,房子都满了,还有自己的住处吗?

鲁西华见到梁先生时,是一脸的惊喜,万万没有想到,津卫的张校长,竟然能把这位名人给邀请过来,这位可是华夏史上第一位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权威,他用四十年的时间翻译了莎翁的全部著作,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是华夏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虽然他的性格孤傲,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导致了和左联的对立,以致抗战时申请访问陕北抗日圣地都被昆仑拒绝。但是,在鲁西华眼中,他和周赫煊都是同样的人,只不过他没有后世的记忆,只是依靠自己的才华在这血腥的时代绽放一抹颜色的小白花。

“梁先生,欢迎您的到来!”鲁西华对这位自己那个时代喜爱的作家表示了欢迎,在听到梁先生吞吞吐吐的表示自己对居住地方的担忧,为给鲁西华带来不便表示抱歉之后,鲁西华表示,完全没有问题。

这个时代的梁先生就好比后世在网上写乡村种田文的作者,这是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百花齐放,为什么就不能留给这种追寻自然美丽的人一个创作的空间呢。既然他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就算来对地方了。

“梁先生,请!我这就带你去你住的地方,如果不喜欢,就接着挑!”鲁西华一挥手,几个保安就上前提起梁家的行李。鲁西华还在路边的烤串摊上弄了一把烤羊肉串递给梁先生的孩子。

三个孩子边走边吃,吃得满嘴是油,妻子在一旁不时掏出手绢给孩子擦拭嘴角,梁先生作为文人只觉得鲁西华太过热情,生怕这位富商有什么要求,一路上心情忐忑不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