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山河血 > 第一十一章 科技的未来

山河血 第一十一章 科技的未来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6:30 来源:笔趣阁

“任何技术垄断,都有被突破的一天!”

相比于美国方面的自信,远在中国的管明棠却在收到来自美国的报告之后,颇为感慨的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虽说欣喜于青霉素带来的巨额财富,但他同样知道,所谓的“技术保密”根本维持不了多长时间。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在历史上,美国公司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便找到了高产菌株,从而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实际上青霉素的生产,并没有本质上的核心机密,否则在抗战时期身在中央防疫所的汤飞凡等人也不会在简陋的环境下制造出青霉素,并实现青霉素的生产。

现在北方药业的领先也只是菌株以及制造工艺上的领先,而现在的暴利,也许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就会被突破,到那时,所有的暴利都会消失。

“只是暂时的暴利罢了!”

摇头叹息着,管明棠便随手将从美国发来的电报放到一旁,任何暴利都是一时的,不可持久的,一家企业的未来,不可能依赖暂时的暴利,只能依靠不断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一步步的赢得市场。

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正是根本,但如何能够发展技术呢?尽管“科技情报中心”可以让公司的研究人员可以借鉴、沿用苏联50年代的成熟技术,从而弥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技术代差,并据此实现科技上的跳跃式发展。

但是在另一方面,上次在51区的“遭遇”却让管明棠发现,自己对公司的技术发展影响力正在减弱,或者说公司的技术研发体系,正在摆脱自己的影响,尽管他们仍然按照自己当初制定的规划方案实施着“技术吸引”但未来呢?

科技情报中心内的技术资料、学术论文,尽管相当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若想完成吸引,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技术变革中,中国不过只是“笨鸟先飞”并没有真正的领先优势。

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呢?

全面引入后世的技术?或许全面引进后世的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却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自主研发能力的落后,甚至有可能造成公司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进而造成了“苏联技术引进的悲剧……”在冷战时期,美国正是通过创立特殊机构研究苏联技术基础,分析苏联技术进口情报,全面拦截西方向苏联转让能够帮助其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先进技术,通过追踪苏联技术引进门类,摸清苏联需求脉搏,掌握其技术跛足,研究打击部署。

或许,相比于苏联,通过自己掌握的“钥匙”公司可以源源不断的的获得的后世的先进技术,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却在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中被慢慢扼杀了,如果说有什么是值得庆幸的话,恐怕就是从俄罗斯购进的并不是成套技术,而是大量的技术资料以及学术资料,而研究所必须要根据这些技术资料、学术论文进行充分研究之后,才有可能完成其工业化生产,从而完成了技术吸收,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突破与发展。

而在另一方面,现在公司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在管明棠看来,应该算是非常杰出的,许多产品的研发,只是依靠了后世的技术作为基础支持,而公司则通过对这些技术基础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产品,并推上市场。

但在满意的同意,对于现在公司的科学体系,管明棠依然有些不满,而最大的不满是,他无法像过去一样,直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影响”科学研发的重点项目——比如电子以及国防项目的研究。

“要想个办法,重新把自己的影响施展开来!”

沉吟着,管明棠的手指轻击着桌面,科学发展规划非常重要,几年前制定的那份笼统的发展规划,只不过是指明了一个方向,过去自己或许可以把心思用在如何引领公司吸收后世的技术,但现在,自己更多的时间是耗费在专员公署。

如果才能缓解这种矛盾呢?

对于管明棠来说,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对科技方向的把握上,这意味着他需要一个机构去进行这种工作,如此一来,他只需要制定一个大至的框架,而相应的机械就会负责起一切具体性的事物工作。

正如同现在专员公署的运作模式一般,专员公署的工作不仅仅是依靠各个科室,更依赖一个个委员会,正是那些委员会负责推进所有的具体事物工作。

“要有所重点,要有所突破!”

手指轻击着桌面,管明棠的眼前突然一亮,稍沉思片刻,他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喂,仲民,你进来一下!”

在李直民进入办公室后,管明棠先请他坐下来,然后笑着说道。

“仲民,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帮我办一下!”

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国严重欧美日等国提供的从日常消费品到工业原料直到机械设备的各类工业制成品,而这又使得许多国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欲寻求进步,必须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必须依靠人才,从师荑长技开始,中国便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从晚清直至民国每三个中国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学习工科的,而每五个中国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工科生,尽管他们在国外学习了现代科学知识,但受限于落后的工业,其所学大都未能发挥作用。

而从民国二十二年开始,一切似乎都改变了,随着北方公司新区的创办,一座座工厂、研究所的建立,一夜之间,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学识,开始转化为工业产品,科学研究从没有前途的爱好,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纯粹的中国式的理想,既实用,又爱国——而且还有利可图。

“做一个科学家……是从中下阶级通向中上阶级的一条捷径。”

在民国二十四年的中国这句话几乎是人所共知的,曾有一份报纸对以高福利、高工资而闻名全国的北方公司的员工月薪进行过统计:普通工人平均工资37。2元、技术工人平均工资58。9元、公司文职员t71。5元,公司技术员tl35。2元,他们的平均工资是国内平均水平的l。5倍,但是在研究所内最低级的助理研究员却高达358。75元,而且这还不包括名目多达十余项的福利,当然更不包括专利所得。

无论是爱国也好、利益驱使也罢,北方公司给予技术人员开出的高薪使得读工科学校成为最为流行的选择,而从事技术研究亦成为最容易“发财”的行当。

“不知道有多少人,怀端着发财梦进入这所学校!”

几乎每一次,在进入北方高等专科学校的时候,孟昭英都的心里都会冒出这么一个念头,不过他并不反对学生们怀端着“发财梦”考入这所学校,正像这里给人们灌输的那个理念一样,个人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是相联系的,个人的成功成就了国家的成功。

在月前回国后,他便应邀加入北方高等专科学校任教,他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拥有一流的试验设备以及充沛的试验经费,当然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这里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物理院,物理院所在的位置是一幢六层高的教学楼,原本是给农学系的,但在在孟昭英入校的时候,迅速壮大的物理院已经几乎占满了整幢大楼。一楼的奶牛和牲畜检测区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实验室,装备着最好的仪器设备,四个区域同时可以容纳3550名学生。这座楼在学校内正式名称是“物理楼”。

而主持电子楼工作的是那位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因发现的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公式被称为“王氏公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王守竞,听说,公司为了邀请其加入公司,还同兵工署打了一场“官司”在公司邀请其加入公司时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登门请他主持筹建中国自己的光学工业,他毅然准备放弃多年的量子力学研究,投身国防事业。(://.)。为此,公司不得不承请兵工署,宣称公司将协助其兵工署创办光学工厂,并派出技术人员,最终凤凰光学仪器在南京与兵工署合办一座光学工厂,由此王守竞才来到公司物理研究所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并在北方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后,成为物理院院长。

也正因如此,在这所不乏好教授,甚至全世界知名教授的学校中,才有了“价值三百万的王院长……”一词,即便是刚刚来到学校的孟昭英同样也听说了这个故事,虽不知真假,但却知道物理系能有今天的发展状大,和其的努力是离不开的。

也正因如此,对于能够成为王院长的学生,可以说是孟昭英最为自豪的事情,和往常一样,今天当孟昭英来到物理院主楼的时候,突然,主楼前一幕却吸引了他的注意。

“咦,那是……”

((未完待续[本文字由破晓更新组凡人残影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创世首发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