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诡三国 > 第2012章小农经济,不破不立

诡三国 第2012章小农经济,不破不立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0:16 来源:笔趣阁

小农经济好不好?

这是一个很难以直接评说的问题。就像是小孩的世界之中多数就是要么好,要么坏,但是在成人的世界之中,却很难说确定的黑白,更多的只有灰色一样。

斐潜作为一个穿越者,常常就会想自己这样的身份,究竟能够给华夏带来一些什么?是打打打,杀杀杀,然后每打下一块新地盘,就搞一个美女奖赏一下自己?亦或是什么都不做,自己就当做是一个吉祥物裱得高高的过一生?

战争并不是三国的一切,视杀人抢东西抢女人为最大的幸福最爽的事情,是大多数胡人的猴子脑袋里面仅存的**,斐潜是一个后世的现代人,难不成回到了汉末三国就反而变成了猴子?

所以斐潜当下,反而比在后世,考虑还得更多,更为深刻。

既然比汉代的人更有宏观上视角的优势,为何还要落入简单的打杀之中呢?

斐潜看着庞统和诸葛亮。

这两个人,在三国演义里面被称为龙凤之才,自然是智慧了得,但是毕竟少了千年的思想沉淀,在某些问题上没有斐潜视野开阔和深远,不是庞统和诸葛亮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笨,而是原本资讯积累上面的差距。

庞统和诸葛亮就像是提着灯笼的瞎子,努力再摸索未来的道路,而斐潜则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毫不费力就看清了历史的轮廓……

在庞统和诸葛亮还在考虑农耕的时候,斐潜就已经意识到,当下的危机,也可以说其实是一个机会。

华夏之所以选择了农耕道路,这和华夏上古时期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在上古部落生活的时代,华夏处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较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种自然环境,使釆集劳动比狩猎容易获取食物,并且野生的粟、黍、稻等植物种籽,已经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食物需求。因此华夏民族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确定要走上了农耕的道路。

起初的农桑,或者说农业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在华夏封建王朝之中,农桑的范围却越来越狭窄,专指粮食种植,就连研究如何让粮食增产,有时候都会被批判是奇巧淫技,更不用说其他事项了。

重视农耕,在华夏百姓身上压上第一块石头的,是商鞅。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明确地提出兴农为治国之本的思想。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五民啊……

残酷么?残酷。有用么?有用。正是因为有用,所以后面就一直用,就没想过要创新。能用就好了,费力费那心干什么?

民壹则朴,安居恶出,后来就演化成为了君治人,人治地,地生谷,谷安邦。在这四者关系之中,只要使民务农,即能得谷,进而安邦富国。这种认识,也正反映了统治者以农为本思想的实质,也是小农经济思想长久不衰的根本。

没错,重点就是这个小农经济的思想。

于是乎,统治者就渐渐的从重民,转向了重地。

故而,各地豪强争夺田地,而轻黎民……斐潜缓缓说道,盖因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虽有万钧之力,亦不能负之以趋。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即有兵燹离乱,背井去乡,事定归来,室庐畜聚,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芟英垦辟,仍为殷实之家……

那么在这样的思想下,这一块土上的人,还能得到重视么?

人死光了没事,田还在就成,固步自封也就成为了习惯。

大汉之初,七国之乱,视之宛如郡国之争,实乃割地自封之害也……斐潜看了看二人,缓缓的说道,七国之内,赋税归于地方,盐铁钱币皆由自出,名为属国,与别国何异?

如今之局,各地大姓,大建坞堡,宛视之如自守,实则纳佃户,挟民夫,所产所出,皆归其中,盐铁兵刃,皆不他求,若有良机,便是侵吞他处,劫掠地方,此番种种,又与春秋乱战有何分别?

斐潜说完,庞统和诸葛亮皆默然。

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大力推动小农经济的秦国得以国民巩固,并且秦朝每打下一片土地,都是扩张了一份的实力,毕竟不管是赵国还是齐国,都是在华夏领地之内,都是拥有大量耕田,适宜耕作的国度,即便是楚国,也是有大片的鱼米之乡。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没有错,大部分都是正面的效用。

但是当华夏大一统基本完成,汉代继承了秦朝的遗产之后,猛然间就发现华夏周边的土地似乎不适合耕作,于是乎从这个时刻开始,小农经济的重农思想,就开始慢慢的束缚了华夏民族前进的脚步……

小农经济没有错,但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却有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当小农经济和宗族勾连起来,成为了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唯一手段的时候,华夏大地主阶级周而复始的兴衰内斗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士族大姓的形成,其实就是在血亲意识和长期定期定居生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制度一开始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还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初期,因为生产力的低下,在士族的家族内部,由家主维护和协调本族内部各成员的关系。家主在士族内部所具有的核心地位,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家族、聚拢族属的作用,并且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经济的共同利益。

换句话说,其实士族大姓,就是扩大了的小农经济体制。而在汉代,这种扩大化的小农经济体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弊端了。

四世三公,天下冠族!斐潜看着远方,声调平稳,但是讲的东西宛如惊雷,如此宗族,所求何事?朝堂待其不厚乎?百姓于其不敬乎?然遇天下惊变,所谋所虑者,皆无社稷公念,唯有家族私欲!此便是大汉养士四百年之所得?

庞统和诸葛亮依旧不能答。

袁氏家族之中是不是都是坏蛋,生下来就是要挖大汉墙角的?

显然也不是,袁氏之中也有忠心耿耿的直臣能吏,但是从整个袁氏家族来看,当袁氏门生遍地,把持了尚书台,垄断了汉灵帝的官宦道路的时候,其性质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但凡是垄断,最后都会走上维护自身的垄断,然后抛弃所有的道德与善良,即便是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的伪善。

一开始,宗族之间,士族大姓聚集一处,是为了让自己家族更好的生存,但是发现了垄断的利益之后,为了掩盖每个家庭之间贵贱、贫富的差别,便是不惜假借圣贤,杜撰谶纬,断章取义,鼓吹什么君臣统属,将原本的矛盾尽可能的淡化或掩盖,甚至是不惜残害压迫,出卖忠义,无视国家和民族,只求自身能够保持原本垄断的地位。

家国天下,家于国之前的观念,在这个时候便逐渐的变成了不可动摇的理念。

小农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加上宗族士族体系,使得具有一定的抵御破产的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但是其本质上的将人束缚于土地上的狭隘生产目的,客观上也使得华夏民族向外扩张的脚步不得不停滞下来,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狭小空间里之内自娱自乐,最终被旁人用枪炮轰开了大门。

所以,小农经济好不好?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是好的。

小农经济有没有缺陷?

有,而且还不小。

所以小农经济要不要改,什么时间改?

就是当下。

难道一个穿越者,知道了这种弊端,还眼睁睁的看着华夏民族在这样的坑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跌倒么?始终跑不出这个圈子,跳不出这样的禁锢?

讲一些唯心的话,上天对于华夏是相当偏爱的,历史上每一次小冰河的到来,都是一次最佳的修正小农经济的机会,只不过历史上的那些华夏的统治阶级,一次又一次的推掉了上天伸出的手……

因为只有在大规模的天灾面前,小农经济才是最为脆弱的,只需要轻轻的一推,华夏的车轮就将走向另外的一个方向。

斐潜起身,负手走到了堂前。

大寒之期,乃天灾也……

院内的树梢招摇。

然,亦为天时也……

院前的旌旗飘飘。

天无以晴,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

城头之上三色旗帜招展。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此乃乾上坤下之期也……

大风伴随着民夫劳动的号子,在田野上狂奔。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荣以禄,不泯以道,正其位,扶其倾,挽万民于困苦,开天下之太平!

远方乌云翻腾,天地变色!

堂内,庞统和诸葛亮对视一眼,不由得齐齐叹了口气。正常来说,这个时候庞统和诸葛亮应该咣当一个脑袋磕在地板上,然后撅着屁股高呼什么愿随将军羽翼,亦或是主公英明神武等等,但是当下庞统和诸葛亮都是皱着眉头,迟疑不语。

别家的主公,有天灾的时候都惊慌失措,忙着对应天灾,然而我们的主公,竟然想着在天灾的时候还要搞事情……

这真是……还能说什么?看来只有叫错的人名,没有取错的外号。隐鲲,潜藏于渊,一旦显露于天下,不就是大鹏了么?

斐潜笑了笑,示意庞统和诸葛亮跟着自己,三个人拐过厅堂,绕过回廊,到了一旁的亭榭之处,上了高台,凭栏远眺。

雪倒是没有继续下,但是莫名的风倒是一阵紧过一阵,天上也是阴沉沉的,明明是白天,却和黄昏差不多,太阳都不知道藏在那一片的云朵下睡觉,找都找不到。

在远处,市坊之中,往来的民众依旧忙碌着,商队驼马的叮当声也在风中依稀可闻,酒店的幌子就像是喝醉了一样在风中乱抖……

这是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

就像是庞统不是诸葛亮,两个人都聪明,但是也各有特点。

只不过有些人不喜欢,说这个庞统不像庞统,那个诸葛不是诸葛。这些人只喜欢他们喜欢的东西。毕竟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似乎要这种人说好的,才是好的,他睁开眼看的,才是真实的,闭上眼就一切都是假的。

就像是既然是三国,那么自然就是群星璀璨,各个粉墨登场,若是只想看一个人的表演,大可以搜寻些什么我变成了刘老二,亦或是什么我在董府舔貂蝉等等。

这些人并不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只想要让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种格式,他们喜欢的格式,若是看见一点不同,便会站在高处大声叱喝,以彰显其睿智……

就像是死命维护着小农经济的那些人。

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为什么喜欢小农经济?

因为好管理。

制服cosplay……呃,制式化的社会,是他们喜欢的款式。

百姓多种多样了,怎么管?好像很麻烦。那就拿着四四方方的框往上一卡,这群百姓就便成了一个样子,再留些东西够他们吃喝就行了,多出的那些就勉为其难代为保管罢,反正百姓口袋里的东西越少,百姓就越不会想着什么其他的事情。

而封建王朝之中最高的统治者都是傻子么?也不尽然。

也有些懂的。

对于这些比较聪明一些的皇帝来说,老百姓是什么?衣食父母。有他们与没他们有啥区别吗?王将不王。那老百姓重要吗?非常重要!那怎么办?

维稳!稳定是一切的根本。小农经济就很稳。

理想状态么,皇帝是想着让老百姓最好刚够吃,剩下的拿到宫里来,先存到官府里,等到有灾年荒年,别国进攻时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在现实当中,皇帝看着这么多东西放在仓库里,便想着这不是办法啊,这样吧,先用一点修修宫殿,再建几个行宫,往里面放点美人,生前的宫殿这么大,死后怎么说也要个大一点的陵墓罢?

一不小心将储存消耗没了。

然后遇到灾情敌人进攻怎么办呢?只能加大税收了,还要发兵役,让老百姓免费干活,出力出粮度过难关,但是一定要稳!

不稳了怎么办?啊呀,想起来秦二世而亡就害怕……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农经济再加上愚民政策双重禁锢,抑商主义和户籍管理双管齐下,然后就会发现,华夏封建了千年,始终在小农经济的思维上走出不去,原来用来禁锢百姓的镣铐,最终却套在自己的脚上。

斐潜想要改变这一切,自然需要付出代价。

二位……斐潜指着远处,看见了什么?

庞统和诸葛亮眺望着,市坊?主公之意是……

市坊之中,有人擅于酒,有人妙于庖,有商人,有工匠,各有各自长处……斐潜指点着,说道,若是想要让这些人,人人皆会耕地,又会织布,还要酿酒,同时还需制器……可否?

这……这自然不妥。诸葛亮说道。

为上者,当人尽其才……斐潜指着远处的市坊,使得擅农者农,擅商者商,聪慧者展才智,憨厚者用其力,岂可求全责备?世间人如此,各地士族大户亦是如此!

华夏幅员千里,岂会处处皆同?临山者有木,临水者有鱼。各有所产,各有所长,正如我造描金扇,汝做珠光锦,以扇换锦,各得大美也。斐潜呵呵笑着,然士族大户,各筑坞堡,以固庄园,不求其美,但恐其无,粗造仿制,不思进取……若是平常年份倒也罢了,若是当下之时,便是重复建设,多方浪费!于社稷无补,于华夏何益?!由此思之,大汉四百余年,所费几何?若此等财物皆用于社稷,又将如何?!

主公所言甚是……庞统叹息一声,若是风和日丽,自然枝干茂盛,不易辨别。若是天寒地冻,便只能去粗取精,除伪存真……

更可区别地方,消弭七国之忧也……诸葛亮也缓缓的点了点头,眼眸之中亮晶晶的说道,将军果然深谋远虑,亮佩服之至……

华夏各地本身特产不一,在很多时候没办法说是都想要的,就像是一个地方明明就不产铜铁,非要采买铜铁建造冶炼之处,是想要干什么?难道向中央朝堂采买农具兵刃不行么?一定要自己造?

不过如此一来,恐是……庞统看了斐潜一眼,拱手说道,就是今秋赋税……

若关中三辅之地,各家士族欠收,所损几何?斐潜问道。

庞统显然早有计算,没什么停顿就说道:若是最坏情况,今年赋税恐怕只有四成……

四成……斐潜叹了口气。

四成,也要做!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不是如此,又怎么能逼迫这些士族改变观念?只不过这样一来,对于斐潜的压力就更大了。

斐潜转过身来,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纵然困顿,亦当行之!二位也不必过于忧虑,此间倒也有一好事,或可暂解困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