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道墓天师 > 第三三七章中原佛教与藏教的不同之处

道墓天师 第三三七章中原佛教与藏教的不同之处

作者:张天怪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8:02 来源:笔趣阁

小活佛吟诵完佛家的六字真言,站在门口的而两个老喇嘛也随着吟诵了一遍。

董廷华听着三个人吟诵的六子真言,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色,中原地区的和尚吟诵的六字真言是‘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西藏的和尚吟诵的六字真言是‘

唵、嘛、呢、叭、咪、吽’心中不解随口问道:“神棍,有件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原地区的六字真言和这里的六字真言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还真把周天翼难住了,自己也不明白中原佛教与藏教同是佛家弟子,为什么六字真言却不一样呢。

旁边的老喇嘛听到董廷华的疑问,面到微笑的讲起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和西藏地区佛教的不同之处!

佛家讲的是,万法规一。佛教分为八个门派,是因为佛祖传法时是一种法门,但是根据众生的不同的根性和悟性分成了不同的法门。比如说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其中密宗是属于藏传佛教,就是你所说的藏教,但也有不同的法门。藏传佛教的佛像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从印度传来没有怎么变化,现在基本上和印度佛教的佛教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传入中原佛像有所变化,也和文化有关,其次传说菩萨下世救渡众生显现的样子就是中原佛像的样子,所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归根到底佛家在分多少派都是为了传法渡众生的,为了让世人能脱离苦海,最方便的法门就是净土宗。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董廷华听完老喇嘛的解说,虽然知道了中原佛教与藏教的不同之处,但心中的疑问还没有解开好奇地问道:“那为什么中原佛教的六字真言和藏教的六字真言不一样呢?”

老喇嘛面带深意的微笑继续说道···!

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叫做六字大明咒。用来祈祷健康长寿、怯病消灾、启迪心境、净化灵魂。

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南无”是归命的意思,是归依佛的教导,把自己的性命归依于佛,表示很忠心,很孝顺的意思。“阿”是“没有”的意思。“弥陀”是“限量”的意思。最后“佛”是极聪明人的意思。

阿弥陀佛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个佛的寿命是无穷无尽,没有限量的,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所以又称作“无量寿”或“无量光”。

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真言、嘛呢咒;嗡、嘛、呢、叭、咪、吽。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初学者可按佛法清净传承者的发音为准比较如法。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四》中音译为“唵,么抳,钵讷铭,吽”。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在众多不同的咒语中,如明咒、陀罗尼咒、密咒,没有一个比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更殊胜,持诵这个咒语的大利益,在佛经和密续中一再被提及。据说只持诵六字大明咒一遍,就等于诵念了佛陀所传的十二分教,持诵六字大明咒圆满了菩萨的六度,并能稳固地杜绝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这是个简单的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如果你把六字大明咒当作快乐与痛苦时的皈依处,那么观世音菩萨将一直与你同在,你将不假造作地愈来愈虔诚,自然升起对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