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 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亚的召唤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亚的召唤

作者:重生的杨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6:25 来源:笔趣阁

拉林大尉当众宣读这份关系到大家未来命运的重要文件。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真正去克里姆林宫面见他本人的只有三人杨明志、杨桃和娜塔莎。

关于其他人的安排:

**夫和里固施科夫,两人必须紧急去一趟苏联国家科学院,包括运来的各类设计图纸也要一并运去。

前往科学院的还有随机而来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的十人,话说这十人本就是苏联几个重要大学的在校或毕业生,他们身为列宁共青团员奉命进入敌后,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各游击区发展自己的兵工厂。

在场的所有游击共和国武器设计制造的骨干人员,全都收到前往科学院的死命令。

毕竟斯大林知晓那个特别的武器设计局的存在,他得到了大量证据,甚至特供提交的部分德军文件,这些情报充分证明,该武器设计局在火箭炮的研发方面有独到的技巧。

这些人将全部去科学院报道,其中的佼佼者,将得到重大荣誉。

“**夫同志、里固施科夫同志,两位抵达科学院后,将获得荣誉会员身份,将得到正式会员的一切待遇。接着你们将被委以重任,为国家做贡献。”

拉林大尉所谓的贡献肯定是继续制造火箭炮咯。

杨明志稍稍瞥一眼里固施科夫,只见这个老家伙高兴地鼻听泡都要乐出来了。

里固施科夫的确乐得浑身发抖,试想一下,一个本该在沼泽地终老的五十岁老家伙,他浓密的大胡子跟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仿佛应该存在于沙俄时代,几乎一辈子都不可能也没理由去苏联科学院,这一苏联顶尖的科学殿堂。

那么这些人去了科学院,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

杨明志捏着下巴稍稍寻思,他恍然大悟:“果然,斯大林肯定是打算让我制造武器的。”

正当他若有所思,突然间,有人呼唤起他的名字。

“别列科夫将军!”

“唉,拉林大尉还有何事?”

“是这样的,有些话我想我应该在此向您说明白。领袖决定召见您,在这时候,您应该也要去科学院一趟。您是联盟不可多得的科学家,又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我来之前,领袖并没有向我透露过多,不过我推测……”

“是获得荣誉会员的身份吧?”杨明志抢话说。

“对,应该就是如此。和他们一样,您也将获得相应的地位。”

杨明志点点头,事情若是这样发展,也在其预料之内。

不过苏联科学院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未来的中科院是在中国的首都,苏联的科学院应该是在莫斯科吧。

且慢!莫斯科不是在去年就进行大规模疏散了么?大量的机关单位,大量的工厂,以各种方式向东方转移,尤其是机关单位,大部分移动到了古比雪夫。

他好奇的问:“苏联科学院,现在的位置在哪里?加入我将前往那里,又需要多久?”

“它是核心就在新西伯利亚市。”拉林大尉非常直白的表示。

拉林大尉的言语非常直白,说话时更面无表情,仅仅是听到这个名字,杨明志就深感一丝寒意新西伯利亚,这地方的气候跟大兴安岭几乎一样。就一个字,冷。

拉林大尉顺着话题继续解释,科学院坐落于新西伯利亚的原因才令人所理解。

的确,新西伯利亚实在是冷,好在她是坐落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变的城市,繁忙的交通线为城市诸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再说沙俄时代乃至这时的苏联,以及遥远的未来,北亚的大城市无一例外不是西伯利亚铁路穿城而过,诸如极端寒冷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也是如此。

在战争爆发之前,科学院除了莫斯科的总院外,还有远东分院和乌拉尔分院。两个分院相对独立于莫斯科的总院,进行着独立的科学研究。

随着战争的爆发,苏联科学院也加入到东撤的大潮中。关于总院的位置安置在哪里,苏联当局选定了新西伯利亚市。

仅就人口而言,新西伯利亚市可谓十足的大城市,她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苏联的中间位置,来自东方的新组建的军队,都将通过这里,投入到欧洲战场。当然,美国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运输的战略物资,也最终通过这座城市,继续向西输送到战场。

她的价值还不仅仅如此,大量移民突击涌入,她就是苏联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当然仅就工业产值而言是比不过战争之前诸如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

残酷的战争使得苏联失去了大量精华区域,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的“造血”能力,随着战争的持续就显得愈发重要。

城市也不得不进行扩建,来自西方的数以万计的难民开始向东方疏散。

本来在沙俄时期,沙俄当局对北亚和远东的开发比较有限。那里太冷了,即便是号称不怕了的俄国人,对那种极寒也要掂量一下。

战争爆发了,一无所有的难民们渴望一个和平的环境,很快的,莫斯科以东乌拉尔山以西的各个城市充斥起大量难民,沉重的人口压力,迫使苏联当局号召人民越过山脉,继续向东方移民。

就像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战略大转移那边,苏联在1941年开启了他们的战略大转移。

人民渴望的第一要素是安全,至于顺便开启了一场“东部大开发”,那都是后话。

尤其是有着高度知识的技术人员,战争时期他们的作用愈发凸显。那些满脑子机械制造至知识,有着丰富钢铁冶炼的工人们,他们必须迁移到工业城市以发挥自身价值。

所以对于迁移中的苏联科学院,转移到乌拉尔分院的构想因为分院的反对而取消,转移到远东分院,那里的局势也并不太平。在1941年,未来局势还不命令,谁能保证德国和日本不会沆瀣一气夹击苏联呢?即便远东的百万苏军并不畏惧日军。

迁移到新西伯利亚市,显然就是最优选。

原本的历史进程,苏联当在1943年在新西伯利亚市建立分院,接着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兹克、秋明等地建立研究机构,合计多达76个研究所。

本位面,这里历史进程被提前了整整一年。

科学家们一番扯皮最终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仲裁,拿起钢笔,直接写下科学院总院的战时地址就放在新西伯利亚市。

如此,科学院增加了一个西伯利亚分院,该分院在1942年春季开始兴建,大批科学专家自夏季宜居那里工作。条件虽比较简陋,战争的压力荡然无存。众多的研究员完全不必担心战争对自身的潜在威胁,例如永远不必担心敌机轰炸,大家醉心于研究。

对于科学家们,跟战争有关的课题研究放在首位。他们研发新型炸药以增强苏军武器武力。研发新的装备,试图在军事科技上超过德军。

苏联当局早在二十年代就对火箭炮产生浓厚兴趣,如今的喀秋莎等多种火箭炮,能短时间内给予敌人恐怖打击,奈何它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短腿。

绰号是“飞鱼”的由不为人知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研发完毕并投入实战,他的情报一出,立即令苏联科学院产生浓厚兴趣。

既然里固施科夫和**夫这两个神秘人了解全套制作流程,他们理应得到崇高的荣誉。

科学院有着自己的节操,他们认为哪些人对苏联的科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给予其荣誉会员的身份,委员会有着自己的权力。当然,科学院的想法和斯大林为首的最高苏维埃态度出奇的一致。

毕竟射程达到四十公里,那可是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啊!现在已经失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十座海岸炮台,它们疯狂炮击三十余公里外的德军,几乎是德军战役初期推进磨蹭的直接原因。最后德军也是用同样的模式,制造其需要一千五百人才能伺候的了的多拉列车炮,以超远距离的炮轰将炮台炸毁。

无论用怎样的投送方式,将炮弹送到四十公里外敌人的头顶,那就是大赢家。

杨明志感受到了新西伯利亚的召唤,搞不好那里就是自己未来的归宿。但那里距离战场实在太远了!

虽然能够远离战争是一件好事,可是许诺呢?杨明志觉得,自己若是被斯大林拆迁到西伯利亚地区,搞不好会一辈子待在那儿。

西伯利亚是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无论她在战争时期战略价值多么重要,一种难以明说的郁闷感,他真的很不悦。

可他又不能有任何的怀疑,身在苏联,个人的自由本就相对有限,自己又是军人,听命于最高军事指挥斯大林,更是义务。

在大名单上,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科学工作者,其次则是三位军官。

拉夫连季、叶甫根尼和巴尔岑,三位都得到了升迁命令。

这一方面和杨明志估计的真的一模一样,他们三位的军衔被直接提拔成了上校,并担任新组建步兵师的师长。

苏联在东线的作战兵力,最萎靡的时候也有五百三十万人。苏军打仗总是损失很大,奈何该国人口庞大,还征召了百万作战女兵。当大反攻时苏军反攻到国境线,这时候的兵力轻易突破了六百万大观。

整个四年的卫国战争,苏军累计征召兵力高达两千万,无论战争胜利,官兵是死是活,都有两千万人在大战期间服役。士兵众多,需要的军官更多。师长一级的高级军官的需求量一样很大。

所以很多军衔低的军官,因为战功往往火线提拔。他们牺牲了,新的下级军官再度被提拔。只可惜,这类军官多数缺乏指挥大型部队的经验,客观上也是几乎每次作战,苏军伤亡就搞不下的客观原因。

那么有着充分的指挥较大人数军队的军官,他们的价值不言而喻。

再怎么说,在列奇察守城战时,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合力指挥了游击共和国的几乎所有主力部队,兵力一度达到一万两千人。这是什么概念?当今的苏军,几乎没有编制整齐的步兵师,一个个步兵师或有着响亮番号,奈何不得不把后勤兵当做一线战斗步兵来用,兵力能有七千人情况就是极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有着指挥一个军的能力。

至于巴尔岑,杨明志当然一直不看好这家伙指挥大型部队的能力。他学到了许多优秀的技能,在科夫帕克奔袭战时提供了许多妙计。可是他也有许多劣迹,弄得部队伤亡很大。

杨明志显然是把标准提得太高了!

本时空的苏军步兵师,各个师长有什么特别的战术吗?几乎没有!他们的战术其实就一个,接到进攻命令,那就疯狂进攻,即便是奔赴敌人的炮兵机枪火力网,最终落得伤亡一半的代价也再错不惜。相比而言,巴尔岑这种人都算得上是战术大师了!

听得大林大尉宣读的升迁命令,身经百战的三位新晋师长,他们根本没有里固施科夫那般狂喜。

原因实在太简单了!

担任师长,势必就将带领一万人投入作战,自己也将听从新的领导指挥。

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他们听得命令,首先不是兴奋,而是先眼神复杂的看着杨明志。大家都清楚,别列科夫将军如今离开了63集团军,指挥实权交付给耶夫洛夫少将,那么他自己已经完全丧失军权,其归宿很可能是去搞武器研发。

仅就战友情,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两位对于杨明志的感情极度真挚,彼此间恍若亲兄弟。从1940年底开始,就是他的部下,从一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信任,整整两年的生死与共,无数次的共赴激战,如今真的要离开了?!

他们没有看到将军的面色有何变化,也许将军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吧。

抛去这些感情角度的想法,担任师长,势必要带领新的兄弟去第一线奋战。

仅有战斗经验,他们三位真是经验丰富啊!毕竟德军第100军现在就是德军第9集团军的作战部队,他们和西方面军正面作战,在八月下旬的鏖战中打得难解难分。

三位新晋师长一点都不怵这个讨厌的第100军,那几万人根本就是巷战白痴,其战斗力几乎就是建立在充分的炮弹储备上,没了炮兵的几万人战斗力一塌糊涂。

但他们三人蔑视敌人,对自己的未来难免很是担忧。列奇察保卫战的巷战,第100军伤亡很大,能给予敌人重大伤亡,那是因为游击共和国出动了几乎所有的老兵。大部分苏军士兵身经百战,那场战役可谓是精英对新兵,事到如今,游击共和国的精英部队伤亡巨大,在法国养尊处优半年的第100军,经过列奇察的激战以及勒热夫和维亚济马失败的进攻,基层士兵理应变得机智。

反观自己的未来,手头上恐怕是一群突进训练区区三个星期的动员兵,搞不好其中还充斥着大量的雅库特人、哈萨克人等等。

他们几乎不用想,就知道未来自己的生涯必定是九死一生,而且是要以新兵对德军的老兵,战场的变数更大。

可大家是军人,更是被斯大林点了名的军人。即便是付出生命,也要保卫联盟。没有人忘得下在白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看到的那些人万人坑,巴尔岑巴恨不得有更多为同胞报仇雪恨的机会。

他们并不兴奋,心中只有本分,还有和老长官离别的那种惆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