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三百章 这才是机会

南宋之我主沉浮 第三百章 这才是机会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3:20:33 来源:笔趣阁

叶李和萧规两人被押解到潼川府路所属合州的时候,京城里面的贾似道,既推行经界推排法之后,有推出了一项新政,那就是更造银关。

所谓的更造银关,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换钱,用新的货币换取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贾似道认为,大宋物价昂贵之原因,就是因为市面上流通的交子太多了,因为交子的不断贬值,导致物价越来越高,甚至影响到朝中官吏的生活了,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新的货币,废止之前的货币。

且不说这个想法是不是切合实际,是不是能够扭转大宋朝廷物价飞涨、交子贬值的情形,就说这等大胆的做法,都是会引发很多动荡的。

贾似道做的很是彻底,宣布新发行的货币称之为金银关、银关,其中金银关的价值要相对高一些,以前发行的十七界会子停止使用,一律作废,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的比例兑换银关,也就是说十八界会子三贯才能够兑换价值一贯的银关。

此举等同于直接掠夺老百姓的财富。

谁都知道,朝中的官吏是不会收藏会子的,不管是十七届的会子还是十八界的会子,绝大部分官吏储存的都是金银铜钱,这些硬通货是不存在贬值的,而寻常的百姓,无奈之下只能够收藏市面上使用的十七届会子和十八界会子,几年前朝廷就在逐渐的回收十七届会子,要说遗漏在民间的十七届会子不是很多,但正在流通的十八界会子,数量就巨大了。

贾似道推行更造银关,轻巧的一道圣旨,百姓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财富。

这些财富,绝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官吏和士绅富户的腰包之中,官府得到的不多。

推行经界推排法,已经是败亡之举,而强行推开更造银关,更是釜底抽薪,让大宋朝廷几乎失去了发展的所有机会。

成都府城,制置使衙门。

吴邵刚显得很是惬意,一边看着手中的文书,一边轻轻摇晃双腿。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进入屋子的时候,吴邵刚放下了手中的文书,含笑开口了。

“忽必烈已经迁都到中都去了,看来是准备大干一番了,可惜张柔不争气啊,行军快一个月的时间了,也没有抵达宝鸡,倒是宝鸡的张庭瑞,等的不耐烦了。”

郝经和黄家明两人都笑了。

黄家明的身份明确了,已经是成都府知府,郝经的身份同样明确了,为吴邵刚的幕僚。

“大人,属下以为,张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敌不过合州御前诸军,故而采取了拖延的方式,防止忽必烈正在关心迁都的事宜,一时半会管不到他那里。”

郝经说完之后,黄家明跟着开口了。

“大人,张柔让其家人离开开平城的举动,属下认为值得重点关注,这恐怕是张柔被逼得没有办法,所采取的做法了。”

吴邵刚看着两人,再次开口。

“忽必烈本应该重视身边的汉人,他麾下的蒙古王国,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地步,离不开诸多汉人的出谋划策,可惜啊,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内心还是鄙视和瞧不起汉人的,重用汉人也不过是利用罢了,若是蒙古朝廷高奏凯歌,突飞猛进,张柔等汉人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可要是遭遇到困难,蒙古朝廷里面的汉人,就没有多少的出路了。”

说到这里,吴邵刚稍微停顿了一下。

“若是张柔投奔我合州御前诸军,二位以为该如何对待。”

郝经看了看黄家明,很是肯定的点头。

“属下认为应该招纳,而且还要广而告之,以此来瓦解忽必烈身边的汉人,也让忽必烈对汉人有了更多的猜忌和算计。”

“说的不错,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看样子郝先生在我的身边做事情,对忽必烈的刺激太大了,以至于做出了不冷静的决定,忽必烈也不想想,若是他身边的汉人悉数都离开了,或者是遭遇惩戒了,他还有多大的能力与我大宋朝廷抗衡。。。”

吴邵刚还没有说完,郝经再次开口。

“属下以为大人这话说得不对,大宋朝廷绝非是忽必烈的对手,忽必烈是无法与大人抗衡了。”

这一次吴邵刚倒是没有客气,拿起了桌上的另外两份文书。

“贾似道其人,我不好怎么说了,身为右丞相、枢密使,掌控朝中大权,做任何的事情,都是需要仔细思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等的做法只会让局势愈发的糟糕,推行经界推排法,就已经很是幼稚了,现在更是铺开了更造银关,简直是将朝政当作是儿戏。”

从年龄上面来说,贾似道比吴邵刚大一辈都不止,从资历上面来说,贾似道更是遥遥领先,可吴邵刚说出来这些话,郝经与黄家明毫不吃惊。

“盘剥百姓的财富,让百姓愈发的贫困,更加的痛恨官府,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不知晓或者说不在乎百姓疾苦,只是想着维持朝廷之运转,毫无顾忌的劫掠百姓的钱财,怕是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我敢说,一旦忽必烈突破了襄阳或者是两淮,想要灭掉大宋王朝,老百姓根本就无所谓,说不定还会拥护忽必烈。”

郝经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戳中了他的心,身为汉人,且是有学识有能力的汉人,投奔蒙古朝廷,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看看大宋朝廷,官吏尔虞吾诈,想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不要说在乎百姓的死活,就连江山逐渐沦陷,都无所谓,在这样的朝廷之中,还能够做什么事情。

想想张文谦、刘秉忠和姚枢等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也是有能力的,为什么都被忽必烈所用,就算是遭遇到算计和冷落,也没有选择离开,因为他们没有地方可去。

郝经很清楚,吴邵刚的名气还不够大,那些在蒙古朝廷做事的汉人,眼睛里面看到的是大宋朝廷,平日里关心的也是大宋朝廷的事宜,不会特别关注吴邵刚。

郝经有一种感觉,蒙古朝廷之中的很多汉人,迟早是要投奔到吴邵刚麾下的。

而且将来吴邵刚的麾下,不仅仅有汉人,还会有蒙古人、色目人乃至于波斯人等等,吴邵刚的胸襟不是忽必烈能够比拟的。

在吴邵刚身边的时间越长,郝经的感触越多,他不明白吴邵刚为什么有着如此的睿智和胸怀,年纪轻轻就有着超凡绝世的吸引力,郝经是亲眼看着潼川府路壮大起来的,也亲历了成都府路等地从稳定到发展的道路,可以说,现如今的四川和云南等地,发展的步伐很快,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稳定,财力不断加强,而合州御前诸军、兴元府御前诸军以及金州御前诸军,也是更加的强悍了。

以民为本、百姓为衣食父母这些话,在吴邵刚这里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的贯彻落实下去了,依照郝经的了解,四川和云南的大部分百姓,头脑里面怕是没有皇上和朝廷,他们拥戴的是吴邵刚,拥戴的是地方官府。

“大人,属下觉得,这正是机会,属下曾经在忽必烈的身边做事情,张文谦、刘秉忠、姚枢,包括史天泽等人,都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这些人投奔到忽必烈的身边,并非是完全的心甘情愿,若是大人觉得可行,属下想办法让他们来到四川。。。”

黄家明的脸色微变,郝经这话说的未免太大胆了,张文谦等人的确是有能力,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真的归心,老老实实的为吴邵刚做事情。

吴邵刚脸色变得严肃了一些,稍稍思索之后,才慢慢的开口。

“郝先生,你之想法不错,来日也是可行的,不过现如今还不行,机会尚不成熟,这等吸纳人才的事宜,切莫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张柔既然已经在转移家人,那我们就等等看,看看张柔抵达宝鸡之后,究竟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若是张柔选择投降,那个时候,郝先生再行劝解张文谦等人,效果会强很多的。”

郝经点点头。

黄家明跟着开口了。

“大人,属下倒是觉得有两个人可用。”

“黄知府,你说的是被黥配的叶李和萧规两人吧。”

“大人料事如神,属下说的正是这两人,他们不畏强权,其志向可嘉。”

“嗯,的确可用,不过还需要磨砺,志向可嘉是一方面,但也要懂得转圜,以举子的身份去挑战当朝的丞相,这明显就是找死,我看这样,让叶李和萧规两人到利州西路去,加入到合州御前诸军,锤炼和磨砺一番,若是二人能够有所领悟,那个时候让他们到成都来,也为时不晚。”

十月初,已经是初冬的季节。

吴邵刚要离开成都府城,前往利州西路了。

蔡思伟率领的三万合州御前诸军的将士,已经秘密离开了成都府,前往利州西路而去,他们的任务当然是彻底打败入侵的蒙古鞑子,而吴邵刚之所以准备亲自前往,就是因为情报署弄到的诸多情报。

吴邵刚临行之前,一再嘱托,朝廷发行的银关,在四川以及云南等地,不予推行。(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