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序曲

南宋之我主沉浮 第四百九十四章 序曲

作者:风中的失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4:51 来源:笔趣阁

对于漠北草原盟主海都的争取,吴邵刚采取的是商贸交往的方式,作为穿越之人,他很清楚利益的重要,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同样是给予海都一定的利益,不过相比较来说,商贸方面的利益,更加的直接,效果更加的明显,会让海都犹豫和动心。

吴邵刚很清楚,想要让海都转头完全支持明军进攻蒙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过海都也绝不会完全偏向于大元朝廷和忽必烈,海都与忽必烈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化解的,这牵涉到忽必烈的皇位,故而他们之间也就是暂时的休战,矛盾最终还是要爆发的。

吴邵刚暂时没有想到那么远,包括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等地之问题,在中原没有完全平定下来之前,抽调兵力去完全平定吐蕃与漠北草原,这很不明智,而且史上就有教训,这些地方的民风完全不同于中原,想要用治理中原的方式对待这些地方,那是自找麻烦。

唯有平定中原、让老百姓安定下来之后,才能够开始对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的征服。

现阶段,吴邵刚的主要对手还是大元朝廷与忽必烈。

忽必烈乃是史上少有的英雄,一生征战驰骋,建立了不一般的功勋,想要彻底打败这样的一个对手,难度是很大的,不过穿越多年的吴邵刚,在经了诸多的事情之后,也明白了一件事情,只要方法得当,准备充足,打败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并非是登天的事情。

这些年来的征伐,已经给予了吴邵刚足够的信心,让他相信麾下的明军,迟早都是能够彻底打败和剿灭大元朝廷以及蒙军的。

春耕时节已经过去,南方快速的稳定,同样出乎了吴邵刚的预料。

吴瑞坤已经开始巡查南方,其每日里写来的奏折,禀报了南方多地的情况,吴瑞坤的奏折能够抓住重点,写明了吴邵刚想要知晓的事宜,南方的稳定是循序渐进的,首先稳定下来的就是两淮,接着是荆湖路一带,再接着是江浙一带,稍微复杂一些的是两广和福建等地,尽管说大宋已经灭亡,可还是有部分的官吏忠心于大宋,内心不愿意承认大明朝廷。

但这已经不是主流,而且明军在南方采取的态势就是严惩首恶,不追究其他人,譬如说那些带头闹独立或者打着大宋旗号闹独立之人,或者依附于大元朝廷之人,必定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其余追随之人,多半是告诫,且明军在南方的秋毫无犯,已经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

吴邵刚给吴瑞坤的圣旨,说的也很是清楚,部分官吏读书人忠心大宋的情形,还会在很长时间之内存在,毕竟大宋延续了数百年,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完全消散的,其影响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要求大明朝廷做到以民为本,为稳定地方为最大责任,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让老百姓彻底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宋的影响力会逐渐的衰落以至于消失。

南方稳定最大的标志,就是春耕任务完成的很好,两淮、荆湖路以及江浙一带,虽说经了战火的洗礼,老百姓的损失是惨重的,不过只要没有了战火,想要活下去的老百姓,是不会耽误春耕的,且地方官府支持百姓耕种,还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这就让土地耕种的事宜能够很好的落实了。

两广和福建一带稍微复杂一些,可老百姓同样不会耽误春耕的时间,毕竟这关乎到来年能不能吃上饭的问题。

稳定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没有粮食什么都不用说,老百姓必须有饭吃才能够真正的稳定,不会有人饿死就是完全稳定的标志。

逐渐控制南方各级官府的大明朝廷,贯彻的是朝廷的思路,而朝中丞相李庭芝等人,早就接受了皇上的这个观点。不遗余力的落实,从四川等地崛起的过程之中,李庭芝等人早就发现了,在治国理政方面,皇上的能力非同一般。

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深入到各级主官的内心,才能够让南方在短时间之内稳定下来。

随着南方的逐渐稳定,维持地方安宁的事宜,也被提出来了,而能够让地方安宁最好的办法,就是驻扎军队,以军队来实现朝廷对南方的完全掌控,这是近阶段稳定南方的唯一办法,也是绕不过去的办法。

如此明军必定面临扩充兵力的问题。

穿越之前的吴邵刚是特种兵教官,因为吸取了很多先进的军事知识,对于那种采取人海战术作战的方式,不是特别的赞同,这样消耗太过于巨大,穿越之后,他也是力图实现军队的精炼,认为国家只要保持少量精炼的兵力就足够了,可惜现实的情况给予他重重的一击,这个时代保持适量的军队数量,是必须要做到的。

想想史上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军队数量之巨都是惊人的,在朝廷无力养活那么多军士的情况之下,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维持军饷的开销,目的就是维持军队的数量,难不成人家做皇帝的不知道军队人数太多难以养活吗。

交通的桎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试想一下,若是南方的两广出现了动荡,若是军队驻扎的太远,甚至驻扎在北方,开拔到两广去平定叛乱,肯定是来不及的。

李庭芝和蔡思伟等人,都是建议扩充军队数量的。

军队数量的扩充,军人数目的增加,必定意味着军饷开销的增加,吴邵刚就算是不赞同,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思考再三,他终于决定下来,将明军的总兵力扩充到六十万人,军队驻扎按照地域划分来分布,战事北方驻扎四十万军士,中部驻扎十万人,南方驻扎十万人,一旦天下得到平定,则北方驻扎三十万人,中部驻扎二十万人,南方驻扎十万人。

就算是这样,军士的总人数,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也增加了近一倍。

吴邵刚排除了地方军队的说法,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是明军,悉数都归各个战区指挥,归于枢密院和兵部统领,地方上用于维持治安的是各机官府以及巡捕房等等,军队驻扎在地方,主要认为就是维持地方之稳定,镇压各类的骚乱和叛乱,而且军队的出动,最终的决定权在朝廷,在吴邵刚自己的手里,就算是枢密院和兵部,也不准随意命令大军去平叛。

征兵的事宜,在春耕结束之后就开始了。

这是很矛盾的事情,很多地方遭遇到战火侵袭之后,地方上的青壮数量本来就不够了,偏偏这个时候明军还要扩充兵力,要知道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在老百姓之中还是存在的,故而吴邵刚一再告诫枢密院、兵部以及各个战区,招募军士的事情慢慢来,不用过于的着急,最近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兵力的扩充还是应该以招纳归降的军士为主。

也正是吴邵刚的这道圣旨,杜绝了强行招募军士的事宜。

随着南方的平定,行省也逐渐设立起来。

广东行省、广西行省、福建行省、浙江行省、江苏行省、两湖行省、江西行省等等几百年才会出现的行政区划,这个时候陆续的开始出现,每个行省最高长官的称唿也随之改变,一律称之为巡抚,巡抚主要负责地方上民生的事宜。

总督之官职也随之出现,由各战区最高统帅兼任,其职责就是统领诸多行省的军事事宜,总督不得插手地方上民生的事宜。

总督为正二品的官阶,巡抚为正三品的官阶。

一直到三月底,整个的南方,基本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

诸多的巡抚逐渐的到位,也预示着大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一步步到位。

吴邵刚的注意力,终于得以转到了北方。

佟卫华、姚枢与史天泽等人,抵达了开封府城之后,吴邵刚见了他们。

佟卫华被安排进入枢密院,协助枢密副使袁世春,继续从事搜集和整理情报的事宜,姚枢进入中书省,协助左丞相李庭芝处理相关事宜,史天泽进入到枢密院,协助蔡思伟处理军队的相关事宜。

随着佟卫华回到开封,大都方面情报搜集的事宜,肯定是比不上以前了,不过佟卫华留下的人员,还是能够帮助朝廷搜集到一些情报的,这一点吴邵刚与袁世春等人都是清楚的。

随着南方的稳定,吴邵刚准备开始主动征伐大元朝廷了,其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山东。

山东的海州、邳州、徐州、沂州、滕州等地,悉数都被明军占据,其中的海州、邳州和徐州,已经划归新成立的江苏行省管辖,蒙军主要驻扎的地点,就是在济南府。

当然蒙军在济南府投入了重兵,而且随着忽必烈与海都之间协议的签订,前往济南府驻扎的蒙军兵力还在逐渐的增加。

忽必烈的战略也是明确的,依托山东以及大名府等地,展开对河南行省的进攻,以达到彻底动摇大明朝廷的目的。

四月初,包括李庭芝等人都有了一种预感,明军与蒙军之间的决战,很有可能在山东彻底的爆发。(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