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梦回隋唐之我是李建成 > 第四百四十章 李建成游齐鲁河北(三)

李建成离开青州之后,一路前行,李建成在车里看着齐鲁河北各地送来的公文,原本,李建成一路骑马,可是随着齐鲁河北的公文越来越多,所以李建成就从马上搬到了马车上。这时,李建成的侍卫在车外向李建成禀报道:

“太子殿下,有一群人跪在路边恭迎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是否下车接见?”李建成曾经下过命令,遇到跪在路上的百姓,不得驱赶,要好生安抚,问明情况。再做处置。李建成向侍卫问道:

“都是些什么人?”

“启禀殿下,为首的是一名老者,并且穿着的都很富贵。据他们说是齐鲁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

“哦!是他们……”李建成从车里出来。

“齐鲁泰安曹氏,曹氏大族长曹安宝率领齐鲁泰安曹氏、夏侯氏全体族人。在此恭迎太子殿下。请太子殿下移驾泰安。”李建成将曹氏大族长扶起笑道:

“哎!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的了,还在这里迎我,这是如何使得?各位乡亲。都请起来吧!”

“谢太子殿下!”在场的齐鲁泰安曹氏、夏侯氏的族人都起来了。

“太子殿下,前面就是泰安,不如就此前去泰安休息一下?”李建成摇摇头:

“各位乡绅父老,本宫习惯了风餐露宿。就不入城了了,不过,本宫久闻泰山美景,常言道――不登泰山非好汉,今天就请老族长与诸位,陪同本宫一起登上泰山之巅,一览泰山风貌。”泰山自古就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相传第一个在泰山登顶,并且祭祀的帝王是远古时候的大舜。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看着泰山这山高水远,草木葱葱的样子,群峰如黛,林茂泉飞,气象万千。李建成突然想到了后世天朝太祖的那句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在场,恐怕李建成真的要呤颂出来了。曹安宝等人看到李建成出神,一个个都低下头,不敢说话,这时,一个女子的声音响起:

“久闻太子殿下文笔超群,又爱文事,鄙家祖先在《贤士录》中的生平文就是殿下亲手所写,《石灰呤》和《陋室铭》更是天下闻名,但是,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不如再次赋诗一首,以壮行色。”一名红衣少女发出了自己调皮的声音。

“语嫣,不要放肆。”曹安宝向那名少女呵斥道,又向李建成赔礼道:

“太子殿下,此女是小民的孙女,曹语嫣,今年年方十六岁了,只是生性刁蛮,被小民我惯坏了,请殿下见谅,语嫣,还不快点参见殿下。”

“爷爷!”红衣少女不管不顾的来到了曹安宝身旁,拉着曹安宝的胳膊说道:

“爷爷,你总在语嫣身边说,太子殿下才高八斗,语嫣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不如乘着太子殿下今天在这里,就在出一首新作,也好证实爷爷你所言非虚。”曹安宝最近总是在曹语嫣的耳朵边提李建成的名字,曹语嫣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人,自然左右看李建成不顺眼,而李建成也在暗中盯着这名少女——这名少女面若桃花,白里透红就像一个成熟的桃子一样,而那两片薄薄的嘴唇,如同红樱桃一样惹得李建成多看了两眼。全身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曹安宝看着曹语嫣和李建成,其他的曹氏族人和夏侯氏的族人也都看在了眼里。

“殿下,太子殿下!”

“啊!大族长,本宫一时失态了。”李建成尴尬的笑道。

“哼!大色狼!”曹语嫣一脸鄙视的看着李建成,如果先前李建成是谦虚与推辞的话,那么,现在李建成可就是受不得激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一呤颂出来后,满堂皆惊,大气、恢弘、世上一切能够用上的赞美词都回想在众人的心中。曹安宝上前向李建成问道:

“殿下,不知道此诗是什么名字?”李建成故意停顿了一下。

“望岳!”到了晚上,曹语嫣的睡房中,曹语嫣一直都没有睡,面前放着那首《望岳》。回想着李建成当时呤颂着这首诗的音容笑貌,笑了笑:

“李建成,你绝对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历代帝王都在泰山封禅,除了大舜之外,还有秦始皇封禅、汉武帝封禅、汉光武帝封禅、唐高宗封禅、唐玄宗封禅、宋真宗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