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梦回隋唐之我是李建成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孔子与子孙封号和绰号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从汉代起历代尊崇的圣人,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子弟中以公孙弘为首,就希望将孔子朔造成连皇帝都要跪拜推崇的人物,可是当时汉武帝虽然重用公孙弘,可是推行的却是披着儒家画皮的法家之术,所以,公孙弘的主张没有实现,直到汉武帝的重曾孙汉元帝时期,儒家学说才开始独霸中国朝堂,到汉平帝时期,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开始给孔子加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孔子的后裔因此也被封为“褒成侯”。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褒成”是国名,“侯”是爵位。当时,“褒成侯”的“待遇”是赐食邑八百户。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宣尼”。这里的“宣”为谥号。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太师”为官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专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与西夏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这一封号是孔子历朝封号中,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首先以“至圣”尊称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孟子·万章下》中载文:“玄圣”、“至圣”、“大成”均是对孔子的赞辞。

清世宗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所以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称呼起源起至于西晋亡国之后,五胡乱华时期,当时居住在关中和大漠的胡族夺取汉人江山之后,对于中原儒学非常蔑视,只认刀枪,不认学术,占据长安洛阳之后,大肆毁坏汉代时期留下的孔庙,孔子雕像。所以孔老二的外号就开始叫起来了。

另外中原王朝除了给孔子赐爵位外,给予孔子的子孙也赐了爵位,最早给孔子的子孙封爵位的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二年),来到鲁地祭祀孔子,封孔腾为奉祀君刘邦册封孔子后裔第8世子孙孔腾为奉祀君,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衍圣公明清时期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官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其居住的衍圣公(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曲阜孔氏世袭“衍圣公”爵位累计八百八十年。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

二宗并立——也是从孔端友以后,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纷争,使得孔子后裔册封出现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后期,女真族南下,赵构渡江于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随高宗南迁,遂寓于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为南宗,其后南宗袭封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迁后,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于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庙祀事。伪齐政权被推翻后,金熙宗于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继封孔璠为衍圣公,其后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袭封衍圣公,是为北宗。

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京,曲阜孔庙则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领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元用为衍圣公。这样,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个衍圣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骑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圣公孔元措被元政权所得,仍封孔元措为衍圣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无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为嗣,孔浈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后来,元政权先前所封衍圣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书皇帝,言孔浈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儿子孔之固侧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驱口李氏,孔浈曾随李氏姓李,不可为孔氏宗。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诏免去孔浈衍圣公封号。其后相当一个时期没有任命新的衍圣公。南宋灭亡后,宋所封衍圣公五十二世孙孔洙归元。元朝统一,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访查孔子后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曲阜宗子,忽必烈对孔洙大加赏识曰:”乃真圣人后也”。于是命孔洙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护持林庙玺书,免去衍圣公封号。

此时,南北宗的衍圣公均被免职,十余年后,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长子孔治权奉祀事三十余年而奉诏袭封衍圣公。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双宗并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书皇帝,说孔治之子孔思诚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调查,并亲取孔氏族谱查考,确定宗子继承人应该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诚均为四十五代孔宗愿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孙,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孙孔拂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诚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长孙,因此,元仁宗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罢黜孔思诚而以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并授阶为中议大夫,列正四品。

清廷承认——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认衍圣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权,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衍植仍任衍圣公加太子太傅。朝见时衍圣公仍列内阁大臣之上。衍圣公与朝廷的密切关系,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乾隆皇帝曾多次来曲阜,并颁御书“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化成悠久”等匾额,重建棂星门,易木为石。对于乾隆与孔府的关系密切,多有猜测,包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宪培的一品夫人于氏,与乾隆关系密切,孔府盛传于氏为乾隆之女。据考证,乃乾隆义女。(官臣于敏忠之女)。后于道光年间于孔府东路建有于氏的祭祀专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罢官后,其后裔也多寄居孔府。第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他倍受皇恩。在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赏戴双眼花翎;宣统二年(1910年)又赏穿带嗉貂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下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所受清代的荣典一切照旧,颁给衍圣公孔令贻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孔令贻于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二月其遗腹子孔德成是最后一代衍圣公四月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衍圣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小编写这一章的目的在于讲述孔子和子孙的历史,很多人将衍圣公的封号理解为孔子的封号,其实这是不对的,所以在这里写这一章,解释孔子的封号和孔子子孙的封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