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乞活 > 第一百八十八章.官军生涯

明末乞活 第一百八十八章.官军生涯

作者:好大一只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1:12 来源:笔趣阁

华夏最伟大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他们用双手与汗水缔造了华夏文明。

都司算得上大明兵制中最基层的一层,都司又称都指挥使司,洪承畴认命宋青书这个都司,就是一个卫所的都指挥使,麾下正常有五千左右的卫所兵,至于家属则数量不限,这是朱元璋仿照唐朝府兵制而建立的军制,这种军制曾经支撑了明初的征服与永乐皇帝五次征讨蒙古的壮观战争。

不过成为军户可不是啥好事,卫所兵可是世世代代当兵,父死子继,大部分还不能考去科举,张居正就是卫所军户子弟出身,大明二百多年也就出了他一个。尤其是为了支撑军所,耕种军屯所缴纳的赋税比普通农民还要高几倍,经常无理由被调拨去服役,卫所屯田还动不动被世家豪族所侵占,被将领所吞并。

到了明中期,卫所兵几乎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抗倭战争时候曾经出现过两千明军被几个倭寇撵着杀的局面,拿饷银的募兵渐渐替代了卫所兵,这么多不好,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其实伏牛山这些农民军是真不愿意当这个卫所兵。

不过也没有选择,到了这已经整个逃亡,已经消失几十年的甘泉卫,为了活下去,撂下刀扛起锄头的农民军还是不得不弯下腰来,靠着双手,辛勤的拼出来一个活路来。

并且宋青书这个都司也不是完全不管事儿,毕竟还有几百个死忠于他士兵需要管。

一个卫指挥使麾下有两个守备,五个千总,五十个把总,宋青书的清泉卫几乎被分裂成了三块,疤脸担任了左守备,带领着兵变时候还忠于宋青书的几百人,刘宗敏担任千总,点灯子转文职担任卫主薄,李铁柱则成了亲兵把总。

另一头邢老倌成了右守备,柳大柱子是混出头了,成了个千总,小萝卜也想混个千总,可惜他这海拔实在是太低,最后无奈让柳大柱子上的。

第三股势力就是从王左挂那儿割来的一万多农民军,三千多壮丁正好三个千总,为首的是王左挂麾下大头目苗登云,又叫苗美。

不过这伙人也是卫所里最虚的一批,几乎是让宋青书渗透大半了。

说起来还和王左挂有关,这人真是又想当表子,又想立牌坊,把麾下得力大将苗美派过来,想要在宋青书手底下还忠于自己,偏偏王左挂又舍不得一万多人的东西,挑的都是那种老实巴交怕事的老农不说,派过来之前别说刀枪武器了,差点没把裤子都给这些人拔了。

一穷二白又不太会打仗抢掠,来了全指望宋青书给条活路,吃的用的都掌控在宋青书手里,人还是老实人,不听话都怪了,如今两个千人队从千总王彪,赵和尚,到底下那些把总,几乎都被宋青书拿捏到手中,也就剩下苗美一支队伍在死撑着,就算如此,每次见到宋青书,苗美也得行下属礼,跪拜上官。

两个多月时间,这清泉卫如今倒是来了个大变样了。

原本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山上连棵树都没有,原本清泉卫的遗迹也就都倒塌殆尽了,现在,这一片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民居。

陕北到处都是黄土高坡,从唐中期开始,这里的换静静剧烈恶化,宋朝宁可把都城安在无险可守的开封,也不愿意放在关中,就因为关中环境已经恶劣到承担不起一朝首都的程度了,清泉卫这儿也是一颗可以砍伐造房子的树都没有。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还真是无限的,没有良木造房子,就向下挖,陕北一向独特的民居奇观窑洞,在清泉卫大放光彩起来。

被安置在清泉卫第五天,刘宗敏就带着数千斤铁锭回来了,接着军中上百个铁匠没日没夜开始打造铁锹,就在附近的黄土山上削平山崖,在山脚下挖出窑洞来,最开始几百忠于宋青书的兵丁带着一千多家属挖,后来邢老倌也跟着有学有样,后来实在不愿意住露天地,吃黄土的赵和尚,王彪先后倒向宋青书,上万人一起动手,一个月时间,挖出窑洞两千多穴来,在清泉卫形成了个硕大的镇子。

周围是一个不规则七边形黄土坡修出来庄窑五百多,起到了个城墙的作用,几个缺口地方也用黄土堆砌成城门模样,中间则是一个井字形状,两条路路两条街把清泉卫分割成九块,都司衙门在最中间,还有西面靠着延安府那一块都是宋青书的地盘邢老倌带着伏牛山人马被排挤到了东北面两趟,剩下的都是王左挂那儿割来的,不过如今也可以算得上宋青书的人马。

这头窑洞挖好了,住的地方解决了,吃的又成了问题。

之前这一个月,吃的全是打着洪承畴名义,带兵到附近的庄子,找各个庄子的地主去“借”!每天打草谷就得派出去一千多号,为了笼络王左挂的人马,宋青书还得分出一半粮食,弄的自己饥一顿饱一顿的,另一头邢红娘的骑兵多打到粮食,想送一部分给宋青书,却被他直接推了。

一个月时间,洪承畴送来的那些长芽土豆,地瓜,在洋和尚汤若望那里已经发出苗了,这头老弱去继续修缮窑洞,另一头,包括苗美在内的三千六百多壮丁全被宋青书拉了出去,开始垦荒。

说起来,洪承畴对宋青书还真算不错,清泉卫这儿,在后世四百多年后,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

这儿附近就是汾河的发源地,遍地灾难性大旱灾的陕西,这儿的水源还勉强能保持灌溉,后世国民党军队扫荡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时候,着名的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进驻这里,足足开垦了荒地二十六万亩,相当于两千六百顷。

一个月时间当然开垦不了那么多,还好宋青书军有马,把战马转为耕马,两匹马拉一个犁,顺便用马粪肥田,一千三百多匹战马一天就能耕出四五顷土地来,不过唯一让宋青书别扭的是,李信这厮居然还赖在清泉卫不走。

刨除个人恩怨,李信作用其实挺大的,他父亲李精白县令出身,家学渊源,李信对开荒,还有牛马照料的学识还真是颇为渊博,如果不是李岩,估计清泉卫的马要死上七百多匹,而不是仅仅损失二三百,饶是如此,宋青书看这人依旧别扭的紧,邢老倌那头伏牛山众的开垦区他从来不去,最开始连邢老倌那头的马都不愿意用,最后还是邢老倌和点灯子赵胜沟通,把所有马划到卫所里公用,这才让开垦速度快了点。

尽管和三五九旅的辉煌战绩比不了,一个月时间,在清泉卫附近的山谷平原,宋青书麾下还是开垦出了一百多顷土地,这一回不仅仅种植地瓜土豆苞米这些高产作物了,还种了十多顷麦子,十多顷棉花,一大片菜地,尤其是韩娟儿走哪儿都不离的辣椒种了五十多亩,一个月时间,红彤彤的辣椒已经挂出果来,有的兵丁忍不住去偷吃,立马被辣的上串下跳。

虽然到现在都没能自给自足,还是的天天出去打粮,把附近的地主士族得罪的一塌煳涂,不过只要坚持到十二月收获,以一百斤一担计算,亩产八百斤左右的玉米能收获一万六千多担,亩产三千斤左右的土豆子十二万担,亩产也是三千斤左右的地瓜也是十二万担,麦子六千担,粟米四千担,还有棉花四十万斤,花生一千担。

只要能熬到年根,别说养活这清泉卫的一万六千人,就算十六万,这些粮食也够了,别说,站在这聚居的黄土坡向下眺望,入眼处一片绿油油的颜色,看的宋青书还真是满满的成就感,甚至都不太想走了。

也难怪,做流寇时候,天天颠沛流离,住的露天地,饥一顿饱一顿不说,还要随时担心官军,其他流寇,地主武装,各式各样的敌人杀过来,睡不好一天觉,有了这么个稳定住处,甚至宋青书都胖了几斤,有个稳定的根据地太重要了!

“哥!下来吃饭了!”

就在宋青书看的出神时候,忽然一声清脆悦耳从山梁下面响了起来,宋青书赶忙回过头去,原来是采薇在底下叫喊。

现在采薇也是越来越有乡土气息了,一套大红土布短袄,裤子,头发盘的底底的,有点像《红高粱》里头的主人公九儿,不过陕北干燥的环境却也没改变湘妹子皮肤的白皙水灵,虽然年龄还有点小,不过初为人妇那股子少妇风情依旧无比勾人。

“娟姐把饭送过来了,快下来吃饭!”

韩娟儿如今算得上邢家班唯一一个和宋青书还挂的上联系的人了,每天早中晚三顿饭,都是她送到都司衙门,并且蹭完饭才走,宋青书对她倒也没有怪罪,毕竟那晚上兵变,跟她一个女人也没啥关系,不过提起她,还是让宋青书无奈的摇了摇头。

“知道了,这就下来!”

没让采薇多喊,又是眺望了一眼还在田地里耕种的兵丁们,宋青书顺着黄土坡的一熘,迅速的滑了下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