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之无赖兵王 > 第2291章 册立太子的要求

三国之无赖兵王 第2291章 册立太子的要求

作者:讳岩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0:03 来源:笔趣阁

泰山,坐落于徐州与青州交界。

山势险峻,被认为是与天界最近的沟通桥梁,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多半都会选择在这里祭天。

长安重建已经完成,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各地迁移过来。

不过相比于曹铄经营多年的寿春等地,眼下的长安还是十分萧条。

从长安城里开出一支队伍。

走路在队伍最前面的正是曹恒。

在他的身旁,是一群曹家子弟。

他的侧后,则是才完婚不久的曹毅。

魏王曹铄并没有出现在队伍里,浩浩荡荡的队伍向泰山推进,在队伍中间有着数辆马车。

其中一辆马车的上方还顶着华盖,应该是曹铄乘坐的那辆。

与曹铄同车的,是他的王妃袁芳。

掀开车帘往外看了一眼,袁芳对曹铄说道:“夫君,我们已经离开长安很远。”

“最近这些日子,先是让你们从寿春到洛阳,然后又从洛阳到长安,可是辛苦了。”曹铄说道:“等到从泰山回来,我们也就不用再搬家了。”

“其实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夫君为什么会选择长安做都城。”袁芳说道:“寿春经营了多年,如今是人丁兴旺,秩序井然。夫君还不如把都城建在那里。”

“寿春是个好地方,当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曹铄说道:“可惜那里却做不了都城,当年我只是曹家长公子的时候,把那里当成壮大的根基倒是可以。”

“夫君可以在那里壮大,为什么不能把那里当做都城?”袁芳对曹铄的说法感到十分不解。

“长安曾经作为大汉都城,并不是没有道理。”曹铄说道:“这里偏靠西北,一般来说南方和江淮流域即便有异族作乱,他们也掀不起大浪。何况我早先已经下令把蛮人给灭了,整个南方都是稳固的。定都寿春,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在江淮流域。我曾听说过一句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那里种什么长什么,百姓只要辛勤劳作,必定可以富庶安康,根本不用我们操心太多。可西边和北边就不同,北方异族众多,而且多半都是游牧。他们骁勇善战,常年掳掠中原,有着丰富的与中原对敌经验。长安所在的地方,恰好可以很快的得到北方战报,能够及时做出部署。所以把长安定为都城,再合适不过。”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接着说了句:“还有就是论起规模,长安可要比五个寿春还大。把这里定为都城,皇城气度可不是寿春能够相提并论的。”

“夫君考虑事情总是如此周到,妾身多想了。”袁芳回了一句。

“这次祭天,我将宣告登基称帝。”曹铄对袁芳说道:“恒儿也将被册立为太子,你则是大魏的皇后。从今往后,你可就要母仪天下了。”

“夫君的意思我明白。”袁芳回道:“妾身以后必定会多为夫君着想,把后宅整饬稳固,绝不给夫君惹任何麻烦。”

“惹麻烦我倒是不担心。”曹铄回道:“整个大魏也没有谁能与我抗衡,我担心的其实是后宅不稳。做了皇后,你掌持的可就不仅仅只是后宅,整个天下的女人可都在看着你。”

“妾身懂得夫君的意思。”袁芳低下头,应了一句。

她随后向曹铄问道:“夫君登基以后,是不是就要像匈奴等异族开战?”

“是这么回事。”曹铄说道:“恒儿和毅儿将会前往河套,而马孟起等人则要前往西凉。大魏这次是双线开战,倘若我们对付的不是异族,而中当年的中原豪雄,我还真不一定敢这么做。”

袁芳不再多问。

她很清楚,关于政务军务,她问多了并没有什么好处。

曹铄愿意说的,不用她问也会知道。

倘若是曹铄不愿意说的,即便她问了,也不可能得到答案。

队伍往前走着,领队的曹恒朝一旁的曹毅眨巴了两下眼睛,小声问了句:“二弟新婚,感觉怎样?”

“我家夫人身子骨不是很好,还真让人犯愁的很。”曹毅对曹恒说道:“我就是不太明白,她生在关将军家中,按理说不该是如此羸弱……”

“弟妹嫁给你之前得过一场大病,难道你没有听说?”曹恒向他问了一句。

“听说了。”曹毅回道:“可我也听说父亲派去华佗先生,已经为她诊治过了,应该没什么大碍才是。”

“大碍确实不会再有,可你也要知道,大病初愈的人,又怎么能与康健的人相比。”曹恒说道:“你只要记得不要太欺负弟妹,毕竟她的父亲是关将军,以后大魏还指望关将军开疆拓土。”

“长兄的话,我铭记住了。”曹毅应了一声。

他向曹恒问道:“长兄,我们从长安出发前往泰山,这一路得走多久?”

“少则二十多天,多则四五十天。”曹恒回道:“父亲登基比不得其他事情。要不是登基大事,祭天在长安搭个台子也就可以。可这一次,我们是非上泰山不可。”

“长兄说的,我是明白的。”曹毅回道:“父亲登基,长兄应该也会被册立为太子,太子有监国之责。长兄以后肩上的担子也是更重了。”

“我肩上的担子更重?”曹恒嘿嘿一笑,对曹毅说道:“别以为我做了太子,你们这些人就能顺理成章的把事情都推给我。生为大魏公子,你们同样也会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曹毅开口的时候,脸上表情有些古怪。

曹恒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我是觉着长兄还是不要太依靠兄弟们。”曹毅说道:“先不说能不能靠得住,即便靠得住,我觉着用别人也还是更放心一些。”

“你的意思我明白。”曹恒问道:“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兄弟之间,与父亲当年的兄弟情分可是一样?”

被曹恒这么一问,曹毅愣了一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从小就和曹恒一同长大,而且一直被灌输着大魏早晚属于曹恒,他们这些人只有辅佐曹恒的职责,要是谁敢觊觎天下,必定要被其他人联合讨伐。

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认知,曹毅当然不会轻易做出对曹恒不利的事情。

可他却不太相信别的兄弟也和他一样心思,所以才会开口提醒。

哪想到,曹恒好像对此根本不太在意。

他不仅没有想着怎样削弱曹毅等人的权势,甚至还对曹毅说了,他们这些做兄弟的,以后可是逃脱不了肩负重任的命运。

“长兄信得过兄弟们,我也是觉着十分欣然。”曹毅说道:“不过权势终究有着很多的诱惑,还请长兄多加提防才是。”

“是不是联通你也要一并提防了?”曹恒向他问了一句。

曹毅回道:“长兄要是认为有必要,提防着我也是应当。”

“我认为并没有必要。”曹恒说道:“你我是兄弟,其他兄弟也是一样。我们兄弟众多,只要拧成一股劲,彻底平定天下只是早晚。倘若有人想在暗中做些什么,我绝对不会饶他也就是了。”

曹毅拱手说道:“倘若有兄弟果真要做些让人不爽快的事情,不用长兄,我也会对付他们。”

轻轻拍了一下曹毅的手臂,曹恒说道:“我的身边有你,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曹恒表露出了对曹毅的信任,曹毅回道:“长兄信我,我也没别的可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为了大魏,为了父亲和长兄,我愿肝脑涂地!”

“都是亲兄弟,怎么说这种话?”曹恒责备着说道:“要是真的让你肝脑涂地,你认为父亲会饶了我?”

很是尴尬的嘿嘿一笑,曹毅说道::“我也就只是这么一说,我当然明白,在长兄身边有个信得过的兄弟究竟多重要。只要不是遇见了破不开的危局,我一定会好好的活着,为长兄建立更多的功劳。”

“父亲登基以后,我们可就要带兵出征去了。”曹恒对曹毅说道:“等到从泰山返回,你也多与弟妹温存几天。出征河套,我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再回长安。”

“长兄交代的,我都记下了。”曹毅在马背上躬身向曹恒一礼。

从长安到泰山,路途不是很近,好在官道还是挺好走。

自打蔡稷负责铺设官道,大魏境内的很多道路都和过往不同。

以往的官道,有不少是用泥土铺设,一到下雨就是泥泞不堪,不说车马,就算是人走在路上,也会深一脚浅一脚的十分难走。

如今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用青石铺成。

青石还特意打磨过,而且在路的两旁,居然还有挡着泥土的路牙石。

马车走在这样的路上都是十分平稳,更不用说人和战马在路上走动。

除此之外,道路上每隔数十里就会建造一处驿站,往来于道路上的客商,可以从驿站补充粮食和草料,也可以在那里留宿,避免了行路时只能在野地留宿的苦楚。

前往泰山的路上,曹铄带着队伍晓行夜宿,不一日进入泰山郡内。

进了泰山郡,离祭天的山峰也就没有多远。

曹铄下令让众人在离祭天台所在山峰不远的城池驻扎下来。

祭天有着非常严谨和繁冗的程序,首先一条,就是要选择在上辛日登临祭天台。

眼下是月底,离上辛日还有几天。

驻扎下来以后,曹铄吩咐曹恒和郭嘉等人陪他一同登上祭天台,先去看一看那里筹备的怎样。

泰山并不是只有一座山峰,而是连绵重叠的一片大山。

来到山脚下,郭嘉向曹铄问道:“主公,我们是走一遍祭天要走的路,还是从别的路上山?”

“走一遍祭天要走的路。”曹铄吩咐。

“祭天的道路是从泰山之阳上山,至岱顶行封礼。”郭嘉说道:“而后从阴面下山,在梁父山行禅礼。这一路走来,等到下山已是日暮时分。”

“我们只是上一次山,下山的时候就是日暮时分。”曹铄问道:“行封禅之礼的时候,还有诸多礼仪,究竟需要多少时辰?”

“三天。”郭嘉回道:“封禅大礼共计三天,主公倒是是要住在山上了。”

“最怕这种麻烦事。”曹铄说道:“不过是登基做个皇帝而已,在长安祭天还不成,偏要跑到泰山来。”

“封禅大礼是始皇帝传承下来。”郭嘉说道:“倘若主公是从汉家皇帝手中接过帝位,来不来泰山倒是没什么要紧。可主公毕竟是替代汉家,而且汉家也没有皇帝可以把帝位传承给主公,来泰山行封禅大礼,就必不可少。”

“当年我要是动作快些,说不定还能给献帝救下来。”曹铄说道:“要是他活着,哪来这么多麻烦?”

“主公说的不错,可是献帝已死,再说这些也是晚了。”郭嘉对曹铄说道:“请主公登山。”

泰山并不是一般的小山头,登上山顶还真是得耗费一些力气和时辰。

曹铄往山上走的时候,郭嘉说道:“主公的袍服已经制成,要不要人送上来试一试?”

“穿着铠甲,难道不能封禅?”曹铄向郭嘉问了一句。

“当然不能。”郭嘉说道:“行封禅大礼,要的就是避开刀兵之气,主公肯定是不可以穿戴铠甲登上祭台。”

“父亲不能穿戴铠甲,我们应该可以。”曹恒在一旁说了一句。

“长公子当然可以。”郭嘉说道:“毕竟后面的事情不是在封禅台上。”

曹恒看了曹铄一眼,他当然知道曹铄在想什么。

马背上的皇帝,身上一定得有兵刃,否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即使没有佩戴兵刃,他的身边也一定要跟着携带兵器信得过的人。

最能让曹铄信得过的,当然就是他的儿子。

果然,听说曹恒等人可以携带兵刃,曹铄就没再多问,带着众人往山上走。

攀登泰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晨从山下出发,整整走了一个半时辰,他们才到泰山顶上。

曹铄远远看到泰山顶上搭建了一处高台,高台的四周还站着不少魏军将士。

在高台和山顶,插着大魏的旗帜。

山上的风要比山下猛烈许多,战旗迎风飘摇猎猎飞舞,远远站着都能听见旗帜呼啦啦作响。

曹铄来了,守着高台的魏军将士纷纷向他躬身见礼。

从将士们身旁走过,曹铄登上高台。

风掠过他的鬓角,把他鬓角的头发撩的飘飞翻舞。

由于不是封禅大礼,曹铄今天穿的是一身戎装。

铠甲紧紧的裹在身上,从铠甲下露出的衣袂,在风中翻卷飘飞,让他多了几分飘逸。

站在高台上眺望远处,曹铄说道:“泰山果然非同一般,站在这里确实是一览众山小。”

“好个一览众山小!”郭嘉说道:“主公随便一句话,都能说的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

曹铄嘿嘿一笑,他怎么可能告诉郭嘉,像这样的话,不过是他借鉴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末的文学体裁与后世有着很大不同。

倘若他把后世的诗歌拿到这个时代,很可能会让人一脸懵逼,不知道他在胡诌什么。

可他要是把诗歌拆开,只说一两句很经典的,由于与汉乐府有着相当的相似性,反倒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我们是不是该改一改称谓了?”跟着上山的庞统在一旁说道:“主公将要登基,从今天起是不是可以称为陛下?”

“还没有登基,我也不是太急着让你们改口。”曹铄说道:“我登基以后,有些礼仪是要废止的。尤其是朕这个自称,在我登基之后,将不再使用。我怎么自称,你们也同样可用。”

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茫然。

从来皇帝都希望与别人不同,朕这个字,在秦始皇以前,是连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的,然而到了秦始皇时期,它成了皇帝的专属自称,任何人不得再用。

曹铄不仅没有打算增加更多的专属称号,反倒还要取消皇帝的专属自称,确实是让众人感到十分不解。

“主公,这样是不是不太妥当?”郭嘉说道:“主公毕竟是天之骄子,又怎么可以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称号?”

“天之骄子就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称号?”曹铄笑着向郭嘉问了一句。

郭嘉回道:“那是当然,要不怎么能彰显出主公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我倒没觉得和别人不同有什么用处。”曹铄说道:“我意已决,你们也不用多说什么。从我登基之日起,取消‘朕’这个称谓。虽为天子,倘若称谓也与官员百姓不同,岂不是距民众越来越远?”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觉着曹铄说的很有道理,当然也有人对此并不是十分认同。

不过不认同的人,相对来说还是要多一些。

毕竟众人都已经习惯了皇帝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站在高台上,眺望着远处的群山,曹铄嘴角浮起一抹浅浅的笑容。

征伐多年,如今天下已是握在了他的手中。

接下来,大魏要做的就是向更远的地方扩张。

来到这个时代以前,他曾了解过的历史里,也只有蒙古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把疆土扩展到了西方。

可惜,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并不是中原人。

他们拓展疆土的时代,对于中原来说,不过是一段断代史而已。

曾有国外的史学家说过,崖山之后无中国,满清以后再无汉!

曹铄要做的,就是彻底改写这段历史,在他这个时代,就书写一段疆土无边的神话……

“主公,山上风大,还没到登坛祭天的日子,我们还是早些下山。”郭嘉在一旁说道:“可不要因为在山上逗留太久着了风寒。”

“领兵多年,沙场上摸爬滚打也不是一回两回。”曹铄对郭嘉说道:“难不成我还会怕了山上的风儿?”

“虽然主公说的没错,可祭天之日将近,还是不要出了任何纰漏。”郭嘉说道:“大魏上下,可都在看着主公。”

“奉孝说的我明白了。”曹铄点了点头,对众人说道:“你们都先在一旁等候,我与儿子们有些话要说。”

众人纷纷应了,向后退了数十步。

望着与一群公子站在高台上的曹铄,杨修小声向郭嘉问了一句:“郭公觉得主公会与公子们说些什么?”

郭嘉看了他一眼:“德祖认为主公会说什么?”

“江山无限,得来容易守住难。”杨修说道:“无论哪个朝代,一般来说真正灭亡的原因都不是外在,往往都是从内而起。”

“德祖倒是给我说说,怎么个从内而起?”郭嘉虽然明白了杨修的意思,却还是向他问了一句。

杨修回道:“内耗重于外敌,大汉末年,汉献帝借董卓之手,从少帝手中得来天下。可他却守业不成,最终只能眼睁睁的把江山拱手让给主公。大秦末年,胡亥杀兄长扶苏而得天下。先是乱了内,而后才有项王、汉王起兵讨伐。主公与诸位公子说的,无非是兄弟同心而已。无论是谁得了天下,最担心的就是子嗣不和。自家人之间相互争斗,无非是给外人夺去家业的大好时机。”

“德祖看到事情倒是通透的很。”郭嘉小声向杨修问道:“可你能不能看出另一件事?”

“不知郭公说的是什么事?”杨修向郭嘉拱手问道。

“话多并没有什么。”郭嘉说道:“然而说的话要是会招惹杀身之祸,可就有什么了。德祖聪慧过人我也知道,可为什么却偏偏不明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

被郭嘉呛了一句,杨修也觉着他说的这些确实是触及了底线,赶忙躬身说道:“郭公教训的是,我再也不会如此。”

曹铄确实从来没有隐晦过他担心子嗣不和。

可是这样的话,曹铄自己说是绝对没有问题,换成别人提出来,意味就完全不同。

“德祖以后还是管管你那张嘴。”郭嘉对杨修说道:“可不要因为嘴上招惹是非,连累了项上头颅。”

“我明白。”杨修躬身应了,哪还敢再多提一句曹铄与公子们说的话。

曹铄膝下儿女四五十人,其中三十多个儿子,有十多人都过了十二岁。

登坛祭天,他把所有十二岁以上的儿子都给带了来。

十多个儿子簇拥在曹铄身边,扭头看了一眼他们,曹铄心中也是不免得意。

身为男人,能够坐拥美人倒也不说什么了,还生养了这么多儿女,才真的是人生赢家!

“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们留下?”曹铄向儿子们问了一句。

众公子都低着头没有应声,曹毅则看向了曹恒。

没有哪个公子是傻子,即便是那些从小习练武艺,并不怎么看书的公子,也明白曹铄留下他们的意思。

只不过每一个人都知道,问题不该他们来回答,而是应该交给长兄。

曹恒躬身对曹铄说道:“父亲是要让兄弟们看看无限江山。”

“为什么要让你们看这无限江山?”曹恒回答的正确,曹铄嘴角浮起一抹笑容,向他追问了一句。

“是要我们兄弟明白,江山得之不易。”曹恒说道:“也是要我们兄弟懂得,只有兄弟齐心,才能保全大魏长久不衰!”

“你倒是懂得我的心意。”曹铄点头,指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对众公子说道:“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大魏江山的一角,这么多年,我领兵征伐,为的就是这片无尽疆土。我不希望你们中的任何人给江山蒙羞,更不希望看到你们中的任何人,再给天下和百姓带来困扰。身为兄弟,你们应该明白,大魏是你们的家,江山是你们的根。天下只有一个主人,将来我不在了,你们这些人都得辅佐长兄,保住我大魏不世基业!”

“谨遵父亲教诲!”众公子纷纷躬身,应了曹铄的说法。

等到他们应了,曹铄接着说道:“你们中的有些人曾听说过邺城之乱,也有一些人还没有听过。”

即便是曹恒,也从来没有听曹铄提起过邺城之乱。

曹丕与曹铄之间的争斗,是曹家的一抹败笔,身为魏王的曹铄,当然不会轻易和儿子们说。

可今天他居然主动提了出来,倒是让曹恒等人觉着十分意外。

“以往我没和你们提起这件事,是因为不想要你们了解的太多。”曹铄说道:“毕竟那是兄弟争斗,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你们的父亲在那场争斗中胜了,所以才有了大魏,才能有你们今日安稳的日子。倘若当初败的是我,那位二叔难道会饶过你们这些会让他感到寝食不安的小鬼?”

说到这里,曹铄看了他的儿子们一眼:“世上有一种悲哀叫做同室操戈。也有一种凄凉叫做骨肉相残。我得了天下,才知道一家人其乐融融有多重要。权势是什么?无非是生杀予夺,无非是万人之上。为什么过去的王侯皇帝都要称孤道寡?因为他们为了权势,舍弃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就是亲情。”

眺望着远处,曹铄沉默了下来。

众公子也都没有做声。

父亲想要说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

此时此刻,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当着曹铄的面说出不该说的话。

即便是该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好也是不要说出口……

沉默良久,曹铄接着说道:“我时常在想,血浓于水,为了权势骨肉相残真的划算?为了做那万人之上,而兄弟相杀,真的值当?以往我不是太明白,总认为得到了天下,我就得到了一切。可如今想想,站在这里,我却是多么的孤独。”

“父亲……”曹恒开口劝道:“不要想太多,至少父亲身边还有我们……”

“你们?”曹铄看了曹恒一眼,笑着摇头:“你们更靠不住!问问你们自己,哪个在我面前是敢说出真话?哪个在我面前,又敢流露出真性情?你们乖巧恭顺,不过是惧怕我而已。身为你们的父亲,我已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而你们却是可以。”

转过身,曹铄对曹恒说道:“你站我身边。”

曹恒顺从的来到曹铄身旁,低头站在他的侧后。

目光在其他公子脸上扫过,曹铄对他们说道:“我今天明确的告诉你们每一个人,继承大魏天下的只有你们的长兄。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要试图在背后做些什么,企图把你们的长兄扳倒。倘若果真有人那么想,不用他动手,我也会给予最严厉的惩治!我的儿子,可以无能,可以庸碌,甚至可以靠着大魏混吃等死!却不能有任何一个人,有取代长兄而代之的念头。无论是谁,只要有了那个念头,就不再是我的儿子,也就不再是大魏的公子!”

“父亲放心,我们必定鼎力辅佐长兄!”众公子躬身应了。

曹铄扭头看向曹恒:“等到我登基之日,会昭告天下,你是大魏太子。身为太子,你可不要太浮躁,也不要做些不该做的事情。太子监国,你以后的责任可是不小。”

“我必定鼎力协助父亲,把大魏整饬的更好。”曹铄当着兄弟们的面,直言大魏将来只有一个主人,而且还明确的说出能够有资格继承大魏的只有他,曹恒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当即躬身应了。

“还有一条,你可得记清楚了。”曹铄对曹恒说道:“将来你有了孩子,决定立哪个为太子,一定要好好教导,绝对不能让任何一个纨绔之子坐上高位。得天下不易,祸害天下却是简单。看一看当年的桓灵二帝,好好的大汉江山,就因为他们的穷奢极欲,而导致民不聊生。以后认定了哪个是太子,一定要在立他之前让他吃些苦头。只到民间疾苦,了解将士不易,他才懂得该怎样把江山稳固下去。”

“父亲教导的,我都会铭记在心。”曹恒应了下来。

曹铄接着对他说道:“同样的要求,到你册立太子的时候,也要对他说一说。也得让他知道,该怎样教导后人。郡主贤良则百姓安康,郡主昏庸则天下大乱。切记,不可有片刻遗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