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寒门首辅 > 第五百四十章 谢迁致仕 【4000字二合一大章】

这么看来皇帝陛下还是能够做到人尽其用的嘛。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这可是衡量明君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毕竟没有人会要求天子必须做到事必躬亲。大明帝国这么大,朱厚照即便想管也不可能管的过来。

有这么多朝廷重臣代替他治理天下,他放着不用才是真的愚蠢。

唐寅虽然不适合决断大事,但鬼点子确实不少,又精通吃喝之道,担任鸿胪少卿主管朝觐使臣接待再合适不过了。

天子之言自然是金科玉律,圣旨一降下唐寅便被授予翰林修撰。

谢慎相信只要唐修撰自己别作死,历练个最多一年就能高升鸿胪少卿,走向人生巅峰。

当然眼下鸿胪少卿还是赵吉,罗德里格斯的吃穿用度都由他负责。

皇帝陛下允准罗德里格斯留在大明学习文化,赵吉自然得上些心思。他请来几位大儒给罗德里格斯上课,可佛郎机人似乎对儒家文化并不怎么感兴趣,在大儒讲课的时候几次睡着。

要不是碍着赵少卿的面子,这大儒恐怕早就拂袖离去了。

赵吉一下子犯了难,您老人家不是说好了要学习大明文化的吗?怎么不好好求学反而睡起大觉了呢?这样一来皇帝陛下若是问起他该如何作答?

难道他理解错了?这佛郎机人想要学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佛家、道家?

可传播佛家、道家文化也不是赵吉分内的事啊。

正当赵少卿犹豫不决之时,罗德里格斯主动表态,希望学习烧瓷技术和丝绸织造。

赵吉恍然大悟,原来罗德里格斯打着学习大明文化的幌子,实则希望能够留下来偷学技艺。

大明的烧瓷技术和丝绸织造水平那可是欧洲人望尘莫及的。

罗德里格斯想要把这些技术学会,这样回到欧洲便可以自己开厂办厂进行生产。

哪怕他生产的只有大明丝绸、瓷器的六七分水准,也足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了。

最重要的是产量由他控制,可以实现垄断,想想都可怕。

这么重要的事情赵少卿自然不敢擅自做主,他将事情原委写入奏疏呈递给天子御览。

朱厚照看过奏疏后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便将奏疏打到内阁,叫阁臣们商讨。

此时顾鼎臣还未入阁,内阁只有李东阳谢慎二人。

李首辅沉吟了片刻道:“四明啊,你觉得这佛郎机人此举如何?”

谢慎冲李东阳拱了拱手朗声道:“西涯公,谢某以为万万不可教授佛郎机人织造丝绸和烧瓷的技术?”

“哦?说说看。”

李东阳饶有兴致的捋了捋胡须问道。

“西涯公想啊,这佛郎机人学习烧瓷和织绸是为了什么?”

“自然是回去办厂。”

“这便是了。可西涯公也知道不管是烧瓷还是织绸都是一门手艺活,匠人的手工能力直接决定了绸布、瓷器的质量。”

稍顿了顿谢慎接道:“也就是说,即便罗德里格斯学会了这些,也不可能做出精美的大明瓷器、丝绸来,充其量最多是一些次品。但罗德里格斯一定会把这些次品当作大明生产的精品来卖从而牟取暴利。这样一来会很大影响我大明丝绸、瓷器的声誉,不利于海贸啊。”

“嗯。”

李东阳沉吟了片刻,点头道:“四明说的不错,一定不能影响海贸。”

放在几年前李东阳一定不会把海贸看的如此重。

毕竟大明正德朝以前,所谓贸易就是勘合贸易,也就是朝觐贸易,无论是体量规模还是频次都无法与真正的贸易相比。

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宣扬大明天威。

到了五口通商,打开海禁,一切都不一样了。

大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贸,每年光是海贸税收就有将近一百万两,这可是全年岁入的一半,解决了朝廷钱荒的大问题。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李东阳执掌内阁这么多年,自然明白大明国库盈余不多,而花钱的地方则是无数。

西北的吐鲁番人,漠北的鞑靼人,西南的土司,东南的倭寇都不安分。这些地方的驻军将耗费巨额钱饷,大明朝廷有时不得不要求当地自筹一部分。

但有了海贸后这一情况便不会发生了,朝廷有足够的银钱拨付给各地驻军,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保家卫国。

故而现在谢慎说海贸税收有可能会因为罗德里格斯学习烧瓷、织绸技术受到冲击,李东阳是很警惕的。

“但此人如此说了,若是我们一再敷衍恐怕也不妥吧?”

这便是李东阳为难的地方了。大明是天朝上国,这么和佛郎机人耍心眼确实不怎么好看。

但税收又是明廷实打实的利益,绝不能动,真是令人纠结啊。

“西涯公不必担心,谢某已有对策。”

谢慎笑了笑道:“他罗德里格斯不是想要学习技艺吗,可以让他学。但不是让他学习织绸烧瓷,而是让他学习种茶炒茶。”

李东阳愣了一愣,随即大喜。

“四明啊,真有你的!”

茶叶也是大明的代表物,番国使臣每次来都会购置大量的茶叶,足以见得茶叶在番国很受欢迎。罗德里格斯学习种茶炒茶不一样是学习技艺吗?其区别是茶叶对气候、水土的要求很高。离开了西湖的龙井还是龙井吗?离开了四明山的余姚仙茗还是余姚仙茗吗?

便是那佛郎机人能够参悟种茶的精髓,但也不可能在欧洲找到和西湖、四明山一代气候水土完全相同的地方。便是种植茶树,他也不能炒出好茶来。

这可蒙蔽欺骗不了欧洲百姓了,瓷器、丝绸这种东西你还可以借口说是烧制、织造批次问题,质量参差不齐。茶叶可是不会受到这些影响,一方水土下的茶叶口味几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那便只有一个解释,这茶叶不是大明产的而是罗德里格斯自己种植的。

如此一来罗德里格斯想要偷梁换柱,借用大明产出名义赚取暴利就不可能了,他不得不乖乖的来到大明海贸,明廷的税收也就不会受到影响。

......

......

李东阳是越发佩服谢慎了。

真不知道谢慎的脑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怎么什么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而且我们也没有亏待罗德里格斯嘛。毕竟茶叶也是我大明的瑰宝。”

谢慎双手一摊道:“西涯公觉得呢?”

“嗯。”

李东阳捋着胡须,满意的点了点头。

“那便依四明的意思票拟了。”

朱厚照对李东阳还是很敬重的。只要是李阁老票拟的奏疏,没有大的问题他是不会驳回的。

李东阳突然想起什么事,一拍脑袋道:“老夫这记性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于乔已经决定在明日离京了,今晚老夫要设宴为于乔践行,四明若是没事也一并去吧?”

“这么急?木斋公便不能再待几日?”

谢慎感到十分惊讶。谢迁难道真的在京师待够了?

“老夫也劝过他,只是于乔心意已决,老夫再强留也没甚意思。”

“嗯,我自当去替木斋公践行。”

李东阳见谢慎情绪低落,打趣道:“四明啊,你可要大气一些。走了谢于乔,还有谢余姚嘛。”

谢慎哑然失笑道:“让老大人见笑了。”

顾鼎臣已经被朱厚照钦定入阁,之所以还没有完成正式手续是因为谢迁还没有离开京师。

皇帝陛下这是在为谢迁考虑啊。要是这个时候顾鼎臣入阁,新人换旧人,谢迁那里必定会形成很大的反差,情绪可能会有影响。

虽然谢迁自己不计较这些,但天子却计较。

这便是跟着朱厚照干的好处,这是一个念旧情的君王,在他身上绝不会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

内阁坐班结束后李东阳便和谢慎一起乘轿出宫前往首辅府邸。

践行宴是在李东阳的府邸,毕竟有资格为当朝次辅践行的也只有李东阳这个老人了。

李东阳与谢慎抵达府邸时六部正印堂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官员都已经入席。

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有什么紧急的情况发生,首辅大人召集群臣议事呢。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东阳的号召力和谢迁的好人缘。

见首辅和小阁老来了,一并官员纷纷起身致意。

李东阳和谢慎冲他们微微一笑算是回礼。

又过了没多久,谢迁的轿子停在了李东阳府邸外。

在管家的搀扶下谢迁一步一颤的走向宴席举办地--李宅后院。

“于乔来了!”

李东阳正在与谢慎谈笑,见谢迁颤巍巍的朝他走来,忙不迭的起身迎去。

“于乔,你这身子可是大不如前了啊。”

李东阳也有近一个月没有见到谢迁了,想不到他的身体状况又有恶化,真是到了不得不退的地步。

看到谢迁这副样子,李东阳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他和谢迁是同一年入的阁,二人配合默契将大明朝廷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在李东阳心目中谢迁不仅仅是同僚更是兄弟。现在这个好兄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隐退,李东阳不禁唏嘘慨叹。

他在谢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他现在身子骨还算健朗,但年纪摆在那里若是有个大病大灾也许便是谢迁这副模样了。

难道非要等到谢迁这个样子再致仕?还是急流勇退,在天子心中在同僚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形象?

李东阳拉着谢迁坐定,清了清嗓子道:“诸位想必都知道,于乔已经上书致仕了,陛下也已准奏。明日于乔便要离开京师,从张家湾码头乘船返回余姚。老夫设下这席酒宴特地为于乔践行。多谢诸位能够赴宴。”

众人纷纷表示谢次辅的践行宴是一定要参加的,他们都由衷的佩服谢次辅的为人云云。

谢迁举起一只酒杯,有些哽咽道:“多谢诸位了。能与诸位一起在朝**事,是某的荣幸。今后还望诸位能够继续勤勉政事,报效朝廷。”

“木斋公,学生敬您一杯,感谢您这些年对学生的提携,感谢您对大明做出的贡献。”

谢慎冲谢迁深施一礼,举杯恭敬道。

他和谢迁之间因谢丕结缘,二人惺惺相惜为往年之交。眼下虽不说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但至少要暂时分别一段时间。这该尽的礼数还是要尽到的。

“四明,你有心了。”

谢迁点了点头,笑道:“老夫这一走,你肩上的担子便又重了几分。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木斋公请放心,学生一定为大明鞠躬尽瘁。”

虽然是践行宴,可谢慎不想搞得太伤感,便示意部院大佬们向谢迁敬酒,一时间众人纷纷向谢迁举杯祝福,场面气氛十分热烈。

其间还有歌女唱曲助兴,谢迁在京师听到家乡的吴侬软语,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启程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初刘健、谢迁、李东阳的内阁铁三角现在只剩下李东阳一人。虽然有新人补上,但那种默契却是不可能代替的。

曲终人散,谢迁正式与众人告别,看着谢迁有些佝偻的背影,谢慎知道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

翌日谢迁携全家老小乘坐马车正式离京。

马车离开京师来到张家湾码头,谢迁一家便转而乘船沿着京杭运河一路而下。

从京师到余姚若是不赶,要二十天至一个月。

谢迁自然乐得如此。一路上顺带着欣赏运河风景好不美哉。

官船所至之处,各府州县的官员纷纷出城相迎,虽然只是在码头上聊表心意,但足以见得谢次辅在大明官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及至谢迁返回家乡绍兴府余姚县,更是受到了族人百姓官吏缙绅的热烈欢迎。

余姚能有今天的地位,跟二谢的崛起分不开。

先是谢迁入阁,再是谢慎入阁,二人一起撑起了余姚的天,让余姚所有读书人都有了底气,不会再遭到歧视欺负。

今日谢迁告老还乡,作为受益者他们迎接谢迁难道不应该吗?

对于余姚人来说,谢迁虽然致仕但属于余姚的荣耀还在继续,故而这一日没有悲伤只有欢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