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寒门首辅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主政一方(第三更 月票200票加更!)

接下来的几日,染了“疫病”的潞安百姓纷纷开始了清肠清胃的饮食疗法。

蘑菇、木耳等食材被烹制好送到了他们嘴边。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染了“疫病”的百姓在吃了这些菜品后病情迅速有了好转,有些竟然几日后就不再有疫病的症状。

谢知府的美名一时间在潞安百姓中传颂开来。

地震、“瘟疫”后长期压抑的情绪一扫而空,潞安府百姓纷纷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而在府衙之中处理公务的谢慎亦是十分欣喜。

起初他还觉得父母官这个称呼有些矫情。但现在却再不会这么认为。

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府,都是主政一方的官员,是当地百姓的天。

百姓们受了委屈有了难处自然想到要去找父母官哭诉。

而父母官要像爱护自家孩子一样爱护这些百姓,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是最理想情况下的官民关系,当然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实现。

谢慎在努力的让自己适应角色。从清流词臣到一方父母转变并不容易。

毕竟父母官要做的不是刷声望,而是办实事。

他似乎明白天子为何要将他外放了。

谢慎实在太年轻了,十七岁的年已经做到了东宫侍讲,再往上就要熬年岁储备入阁。

程序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经验能跟上吗?

这一定是天子担心的。

从谢慎的年纪看,在弘治朝入阁肯定是不可能的,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正德朝入阁。

这样便需要谢慎在入阁之前积攒足够的资历。

仅仅靠上书斗恶人权贵刷声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地方从政的经验。

潞安屯留地震,天子便把谢慎派来救火。

这火要是救得好,谢慎便有了资本能够堵住都察院那些言官的嘴。

将来储备入阁就有了可能。

如果谢慎没能处理好主政事宜,弘治皇帝也没有什么损失,最多是证明谢慎能力不足,把他从内阁储备名单里勾除罢了。

所以,这一次看似随意的任免,竟然是谢慎仕途的一个关键点。这个点如果把握好,谢慎的仕途将会一番丰顺,再无坎坷!

而如果他没有把握好,就将在天子心中大大失分,再想被当做重点培养对象将难如登天。

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神童和文臣。你不去表现有的人等着去表现,你不去争无数人抢破头的去争。

大明朝自胡惟庸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能否入阁便被文官视作仕途能否达到顶峰。

假使能够入阁,哪怕不加封大学士的名号也会被人尊称一声阁老。这可是六部尚书都难享有的殊荣。

人性总是贪婪的。年少时想着能够读上书就好了,读上书就会想考上秀才免除赋税徭役,考上秀才又会想着中举,中举后还想要进士登科。

中了进士后人会变得愈发贪婪。名次好的想要留在京师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这样的热门衙门。成绩差的托关系想要去外放到油水足的州县。

统而言之,言而统之人的这一生就是在不断自我认知并自我修正的过程。

谢慎眼下前程似锦是因为简在帝心。但并不能保证他一直会简在帝心。故而他需要在主政潞安时拿出政绩来叫天子放心。

正自想着徐芊芊走了进来笑声道:“夫君,我做了一碗莲子羹你快尝尝。”

谢慎赶忙接过碗来道:“多谢娘子。”

“一家人谢什么。”

徐芊芊还是第一次下厨,心中满是忐忑,生怕谢慎会不喜欢,便偷偷看着他的表情。

谢慎尝了一口羹汤只觉得味道十分纯正,由衷的赞叹道:“娘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徐芊芊面颊一红道:“夫君又在哄奴家开心了。”

谢慎摇了摇头道:“哪里是哄,为夫这是真心话。娘子的手艺,便是掌勺酒楼也不在话下。”

徐芊芊心中大喜,却是装出委屈道:“夫君肯叫我烟熏火燎的去炒菜?”

谢慎却是走近徐芊芊身前将妻子一把搂到怀中道:“自然不舍得。”

热气呼在徐芊芊耳中,惹的她一阵发痒,粉拳砸向谢慎胸前:“夫君真坏!”

谢慎因为坚持每天锻炼,加之饮食的合理精细身体发育的很好,已经有了不少胸肌。

徐芊芊粉拳砸到谢慎胸前就像砸在了铁板上反而十分的疼。

谢慎笑声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嘛。”

徐芊芊愕然。夫君嘴里总能说出一些歪理来,偏偏这些歪理听来还十分有道理......

谢慎拍了拍爱妻的后背,柔声道:“怎么样,潞安府住的可还习惯?”

谢慎是一个大老爷们自然没什么,但徐芊芊毕竟是女儿家,长期生活在江南,只在京师待了半年。一下子转变生活习惯,谢慎真怕她有些遭不住。

徐芊芊却是压低声音道:“没什么习惯不习惯的,只要能和夫君在一起,便是刀山火海我也愿意。”

谢慎怜惜道:“尽说胡话,什么刀山火海的,我只要你好好的。”

正是含情脉脉之时,鲁种田急冲冲的闯了进来道:“老爷,李同知说潞安府的豪绅设了宴席要宴请您老人家,您要不要参加?”

平白被坏了兴致,谢慎没好气的转过头来白了鲁种田一眼道:“就不会挑时候?”

鲁种田嘿嘿笑道:“要不,我这便去跟李同知说推掉宴席?”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推什么推!”

任何一个地方官能不能获得好的风评考绩关键就要看能否和地方豪绅大族处好关系。

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府一般都不是本省人,这是为了不产生官绅勾结的情况。

饶是如此,地方官和地方豪绅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其实稍稍一想就能明白,大明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土地。

而大明朝的土地十有**掌握在这些豪绅手中。

不管是春税还是秋税,朝廷都收的极少。大概是三十到四十税一,这反倒是变相便宜了拥有大量田亩土地的豪绅。

......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