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血宏图 > 第447章 华之心思(第一更)

铁血宏图 第447章 华之心思(第一更)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8:00 来源:笔趣阁

晌午的太阳给冬日里的南京带来些许暖意,驱散了江边的湿寒,在宽达二十余丈的大明街上的两侧五彩斑斓的各色旗帜飘扬着,在这条直通下关码头的长街两旁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商铺楼宇间显得生气活现。

虽说现在的南京城人口不及五年前的三成,可因年节将至,这街上依然显得很是热闹,在路边足有十公尺宽的马牙路步道上到处是小贩的吆喝声,步道上同样人群摩肩接踵,至于那近七十公宽的大明街上的马车同样也是川流不息。

在南京克复数月后,南京这座城市正在迅速的复苏,几乎每天,都有以千百的百姓、商人迁入这座城市,充实着这座被战争重创的城市,令这座江南最大的城市,一点点的走向复苏。

对于出生于颖州司马雷来说,他不是没见过大世面,实际上,几年前,他也曾去京师赴考,虽说落榜了,可却也算是见识了京师的繁华。不过走在大明街上的他依然为南京的繁华所折服,就像数天前,他曾为南京大街两侧的“赛月亮”所折服一般,实际上,对于除了从武昌过来的官员以及其家人外,都被“赛月亮”,也就是电灯给惊呆了,在此之前,他们甚至很难想象得到,灯可以不点油,而且会那么的明亮。

电灯、公共马车、蒸汽船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鲜玩意,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空前的,而对于来自内陆腹地的司马雷来说,置身于南京,他甚至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感觉。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冲击,在接下的几天之中,他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一切都都在受到空前的冲击。

在友人的邀请下,与其同住一个院中的司马雷,在来到南京之后,很快便看到这里的茶馆酒肆里满是头带方巾的儒生,就如同当年于京师会考时,各地学子于会馆中一般,那个时候他们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吟诗作对,有的谈论学问,有的则在大庭广众之下挣得面红耳赤。

似乎这里同样也是,因为南京各地的会馆大都毁于“教匪”之手,没有了会馆,士子们便云集于茶馆酒肆里,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讨论学问。而在这个时候,他发现士子们谈论的不再是经史子集,而是算术以及其它西洋学问。

直到这时,司马雷这才想起,南京的会考不同于旧时的科举会考,他们所要竞争的5314个江南大学堂的名额,考入学大学堂者,既为“进士”,且于大学堂就读期间,每月可享5元“恩俸”这相当于从九品的俸禄。当然,更重要的是,三年后,他们就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公务员,也就是成为“官”。

可以说江南大学堂,等于“官场”的敲门砖。或许现在汉公没有“开科取士”,但这也是变相的“开科取士”,只不过江南大学堂的入学考试不同于科举。按照已经公布的,江南大学堂考核题目包括史学、政治策、算学策、外交策、舆地策、物理策及外国文论7项。初试合格方可参加复试,复试试题有中文试题和外国文试题各一道。

至于那经史子集,不过只是其中一类罢了,对于算学,司马雷自问不逊于他人,交涉学、物理策、尤其是那外国文论是什么?就非他所擅长的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想向他人学习,今年,将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还没有考中,那从此也就是在乡间做个熟师耕读为生了。

但是让他失望是,这些人似乎也没有谈出什么所以然来,他们大都也是抱着《海国图志》等书,在那里臆想着西洋,就是这种臆想,总给人以难以言语的浮躁感觉。来自各地的才子们想尽一切办法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以便像传说中的那样吸引上位者的目光。

“所谓之外交策,其实就是古之纵横术,纵横术者……”

在耳边传来士子们的谈论声时,司马雷听到一旁传出一声叹气,似乎是在为他们的无知,他朝着一旁看去,只见到一位年岁小自己数岁的少年,在看着报纸时,不时的摇头轻叹着。

“哎……”

那少年一边摇头,一边翻看着报纸。就在这时,他看到报纸上一个广告。

“金陵预科学校,专为各地学士补习政治策、算学策、外交策及物理策、外国文论,我校长系前督府要员,教授皆为精通西学之教授……”

听着少年口中话声,司马雷的眼前顿时一亮,若当真如此,那去这学校里补习,总胜过在这里听他人臆测。想到这他特意朝着少年手中的报纸看去,是《江南时报》,应该是今天的报纸,回头一定要去买一份!

司马雷并没有冒然的去与那个独坐的少年打招唿,除了少年一身华衣锦服,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出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少年旁边却坐着一人,那个人的目光警惕,不时的扫视周围,显然是在保护着这个少年。

正因如此,司马雷宁愿出门花几个铜板买一份报纸,也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是刻意结交之嫌。

而这时酒馆中的众人聊着聊着,又聊到了南京城内的时事,与当年在京师时,各地士子的谨小慎微不同,在南京许是因为汉王早在武昌时就曾言“不以言罪人”,加之报纸上经常有人发表文章,指点时事,如此一来,这些士子们自然也乐得于公共场所“慷慨山河”。

“许明兄可知,当初汉王初抵南京之时,石卿公曾领参军府上下诸人劝进……”

那边的谈论让司马雷连忙坚起耳朵,那次“劝进”,早在尚未抵达南京时,他就有所耳闻,虽说劝进没有成功,可却也是从那时起,汉公易称为“汉王”,也算是有所成吧。

“当时汉王答道:“我以布衣起兵,君臣相遇,得成大功。今虽拥有江南,然中原未定,正有事之日,岂可坐守一隅,竟忘远虑!”自然是不听所奏。又过了五日,参军府再次朝会,石卿公又奏说:“愿陛下早正一统之位,以慰天下民心。”汉王先是思索片刻,而后又对众人说:“我思:功未服,德未孚,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昔笑伪教,才得一隅,妄自尊大,迨至灭亡,贻笑于人,岂得便自效之;果使天命有在,又何必汲汲乎!”当时石卿公、儒斋公等复请说:“昔汉高祖诛项氏,即登大位,以慰臣民。今陛下功德协天,天命之所在,诚不可违。”也不回复,即下殿还宫,以手谕诸臣说:“始初勉从众言,已即王位。今卿等复劝即帝位,恐德薄不足以当之,姑俟再计。”……”

“至此已为二次劝进,如若石卿等朝中诸公再行劝进,想来王上是不会再拒天下万民之请的!”

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他们深知皇帝在即位之前要行“三推让”之礼,这是礼制。而让他们好奇的是,为何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再次劝进,当然,若是他们有能力上书汉王的话,恐怕也会上表“劝进”,甚至尽管他们在这里慷慨河山,却没有人敢说“一同上书劝进”,毕竟,这个风头还轮不到他们。在众人的谈论声中,从“劝进”自然谈到了将来的国号,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将来的国号绝对是“明”。毕竟汉王是皇高皇之后,继续皇明正统,是再正常不过之事。

听着那些人谈论着的这些事情,司马雷反倒是越发后悔自己为何在这酒馆之中浪费了数日时光,整日这般闲谈又有何用?

“罢了,还是去那学堂看看吧!”

便走出了酒馆,在附近的报摊上买了一份《江南时报》,然后便找到了那份广告。

“每月学费十五元,这可真贵!居然在外城!”

嘴里感叹着预科学校学费之高,司马雷倒也没有犹豫。

“明天过去看看吧,若是当真物有所值,倒也值得……”

虽说司马雷是寒门子弟,可这次为来南京赴考,却也典了二十五亩祖地,这些年,为了赴考,他几乎已经典尽家业,而这次赴考之所以是他最后的机会,正是因为他没有家业支撑着他再考一次。

“一个月十五元,三个月就是四十五元,再加上笔墨纸砚,估计需要六十元,现在……”

在司马雷算着接下来的几个月开支时,他又看着报纸,在看着报纸的时候,他注意到报纸角落中的一则新闻。

“汉公所委赴洋考察团外交司主事郭嵩焘一行昨日抵达南京下关码头,随同回国者,除考察团一行二十一人外交司官员外,另有留洋生三十九人……”

这一则新闻就那么挤在角落里,实际上,在报纸上像这样的新闻几乎不值一提,尤其是现在,即便是刚来到南京,司马雷也知道,想要了解南京政事,就先看报纸,在报纸上可以看到现在南京城内最热门的消息,现在什么消息最热门?

恐怕也就是拥立劝进。而在这报纸上同样也不例外!报纸上同样也有文章言道着汉王应该早日登基,以安天下民心。

看着报纸上的文章,司马雷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看来,要不了几日了……”

您的每一个订阅、推荐、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谢!《铁血宏图》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