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血宏图 > 第369章 湖广行(第二更,明天加更!)

(第二更,明天加更!)

将出正月,在通往湖南的山间小道上便再一次热闹了起来,驮队的马蹄声总会在官道上回响着,两省的土货正是凭着这山间狭窄的山路往来着,战争并没有给商人带来太多的影响,甚至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湖北的盐、湖南的布,江西的丝蚕诸如此类种种商品正是通过这一条条狭窄的山路,或是从江西运往湖南、湖北,或是由两湖运往江西。

马蹄声得得地敲着山石,一只马队在山道上慢慢的前着着,马车的车轮在山道上压过时,发出的响声,更是在山林间回响着,而在这只马队中,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分外引人注意,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他那高出其它人大半头甚至一头去的身个。o

“老爷,咱们快到湖南地界了!”

翻过了一座山,带队的车把式孙在田,用近乎于讨好的语气冲这位身材高大的老爷说道。

车把式也是靠着像这样的老爷吃饭,这年头讨生活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若是能接交一位老爷,那以后至少不用愁活了。

“哦,这么快?”

“老爷你瞧,最多二里地外的那个桥,桥这边儿就是咱江西,桥那边儿就是湖南。”

李鸿章看了看远方,果然,在山路的尽头果然有一座桥,桥后面是一个市镇。

走近了,李鸿章看到在石桥处站着几个带着洋枪的“贼兵”。

“那是……”

“老爷那是城里派来的宪兵。”

孙在田连忙说道。

“咱们江西那边衙门里都是衙役,可这里都是宪兵……”

对于宪兵李鸿章并不陌生,实际上在来到江西之后,他便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汉贼”,自然对于宪兵有一定的了解。宪兵是“汉贼”独有的军队,在“汉贼”夺占武昌之后,为维持城内外的秩序,其任命了一名队长,可以领导一支由几名骑兵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处理违反军纪的兵卒,后来宪兵便成为“汉贼”的标志,其用宪兵维系军纪,约束兵卒的行为举止,防卫重要军事处所及官府,押送军事物资,审讯俘虏,除此之外,宪兵还是“汉贼”用于维持在各地统治的基础——每一个府县皆设有宪兵队,宪兵队取代了衙役,于府县维持治安,惩治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

在逃至南昌的湘籍士绅中,即便是对“汉贼”全无一丝好感的人,提及宪兵时,也会称其为“善政”。他们无不认为旧时的衙役不和时局之需批评其为“防盗不足,扰民有余”,而湖南各地“自举办宪兵,抢劫日少,绺窃日稀”。百姓对于宪兵也是基本认可。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和普通民众的基本认可来自于大量宪兵和其所采用的巡逻治安方法,因为这些使“民众酣睡醒来时,听到宪兵军靴碰击的哗哗声,会自然的有一种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宪兵队对军队有约束作用,在军兴之时,以宪兵维持地方治安,可以避免地方衙门不敢招惹行伍的不足。也正因如此,在南昌还会有人提议应仿效“汉贼”设以宪兵,一来维持治安、安抚民心,二来维持军纪、约束兵卒。

不过那终归是“汉贼”的招术,虽然有人提,但曾国藩是绝对不会使用的。

但是李鸿章这会却对这为人称赞的宪兵极为好奇,随着商队一同抵达桥上时,桥上的宪兵并没有太多的盘查,甚至都没有收厘金,对于李鸿章也不过只看了他一眼。

“他们为什么不加以盘查?这未免也太过松懈了?”

原本李鸿章已经准备了各种说辞,但结果就这么轻松越过“关卡”,反倒让他感觉有些不太适应。

“难道他们就不怕官军从这里打进湖南吗?”

尽管心里这么寻思着,但是李鸿章却也非常清楚,即便是湘军在江西设的关卡,大都也只是摆设,虽然人多了一点,可那些摆设不过只是为了征收厘金罢了。但在这里,他们却不收厘金。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愁军饷?”

因为心知汉军的军饷高于湘军,所以李鸿章反倒是更好奇为何其可以不征厘金,不开新捐却能维持近二十万大军,而且这些军队都是使用一色的洋枪。相比之下,尽管湘军不过只有四万,为筹措军饷,恩师都已经愁白了头。

可在汉贼这边,非但能负担得起每年数千万的军饷,而且还有银钱去办其它的事情,难不成,这“汉贼”当真有点石成金之术?

对于李鸿章来说,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在途经湖南的省城、府县之后,他已经慢慢的意识到,并不是“汉贼”有点石成金之术。而是其工商业的兴隆,使得其可以获得外界难以想象的银利。

“……仅长沙一地,一年工商税即已超过百万元,旧时数年亦不能够与之相比!”

想到与长沙拜访的那位故友所说,李鸿章的眉头皱的越来越紧了,

“工商税……”

于唇边念叨着这三个字,李鸿章又一次想到了江西与湖南的不同,在江西,随处可见征收厘金的关卡,而在湖南却不见任何同样的关卡,非但不加征厘金,甚至还会对一些商品减税,可尽管如此,湖南的工商税却数倍于江西。甚至现在几乎与全省的田赋相等,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别说长沙一地一年商税超过百万,即便是京师,一年也不见得能收这么多商税。

“轮船局每月盈利数十万,煤矿每月数十万,每年仅凭这些厂矿,武昌即可得银不下千万元,如此一来,其又焉有用度不足之忧?”

置身于轮船上,望着那洞庭湖,这八百里洞庭上,轮船局的一艘艘轮船开辟了数十条航线,这些轮船既方便了百姓,方便了商家,更为官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轮船便利交通、交通的便利带动了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带来了税收的增加……”

想着于湖南学院中的那位故友那里听说的话话,李鸿章发现自己真的看不懂了,看不懂这里的一切,但是这里的很多事情,却又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他现在甚至觉得这一个月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没有能够真正了解这一切,心知现在中国正片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李鸿章,在心中已经隐约的意识到现在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但是怎么变?

尽管“汉贼”是敌人,但是对于李鸿章来说,他并不介意像敌人去讨教一番。但即便是可以向敌人讨论一二,朝廷将来又岂会学着“汉贼”。

显然不可能!

而更为重要的是——朝廷还有可能击败“汉贼”吗?

在没有来湖南之前,李鸿章从未曾怀疑过朝廷必定可以剿灭天下反贼,毕竟朝廷是大义在手。

但是现在,他的这种念头却动摇了,甚至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

他甚至看不到一丝希望,看不到丝毫朝廷可能击败“汉贼”的希望,或许朝廷能够剿灭发匪,但是“汉贼”又岂是发匪所能相比。

绝不是其所能相比!

汉贼正可谓是兵强马壮,别的不说就是20万洋枪队,就远非朝廷所能敌。即便是现在朝廷练了几万洋枪队,可“汉贼”却有二十万,甚至其洋枪充足到可以把洋枪配给驻于地方的宪兵使用,由此可见其洋枪数量之充足。而相比之下湘军只有少数几营兵能全用洋枪,大多数湘军仍然用着大刀长矛。

“难道这爱新觉罗的气数当真尽了。”

这个念头在李红章的心底浮现时,只让他的心头不禁一颤,他当然不愿意相信这些。但是当一个念头浮现的时候,它就会像是幼苗一般慢慢的于人们的心底生根发芽。

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轮船上,随着这一路上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那根看似不起眼的幼苗慢慢的成长着,甚至就连李鸿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至于爱新觉罗的气数了,质疑起了“大清国”的气数。

“武昌,武昌到底是什么模样?”

在轮船快要驶抵武昌的时候,李鸿章默默的于心中这般寻思着,现在同样对武昌之行充满了期待,只不过他不再期待着与武昌购买洋枪洋枪,而更多的是期待着能够了解那座城市,了解那里的一切!

“南昌远不如武昌!”

离开码头之后,坐在人力车上,看着甚至比京师的街道还要宽敞的街道上,那些神情祥和且满足的路人,李鸿章暗自于心中这般想到,两地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城市,而是百姓,这里的百姓神情祥和安逸,与南昌的百姓截然不同,别的不说,单就是这种安逸的神情,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正置身于盛世之中的错觉。

而这种感觉不仅仅只是在武昌才有,在湖南的一个月中,最让他诧异的就是百姓的这种身处太平之世时才会有的安逸心态。

“难道他们就不知道现在天下是兵荒马乱吗?”

就像是回答李鸿章的疑问似的,路边的报童恰在这时,一手拿报,一手大声喊着。

“看报!看报!快看今天的报纸,十万太平军兵逼潼关,意欲夺取关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