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血宏图 > 第363章 江北(第二更)

铁血宏图 第363章 江北(第二更)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8:00 来源:笔趣阁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

视线所极的根本看不清楚天地间的景致。因为铁路尚未修通的关系,所以只能沿着去年刚刚整修的碎石官道一路南行,虽说官道的碎石路已被大雪所覆盖,但是靠着路两边的树木,还是能分辨出道路来。

在官道的右侧不远处,就是铁路,准确的来说是铁路工地。

与汉粤铁路那条民办铁路不同,这条从湖北汉口至河南南阳的“江北铁路”是由督府直接兴建,相比与汉粤铁路的地质条件复杂,需要翻山越岭,这条江北铁路几乎完全修建于平原上,所以施工极快。尽管施工的速度极快,但是襄阳以北至南阳路轨最快也在等到春节之后才会铺设。

在大雪的遮挡下,既看不见铁路工地上的人影,同样也看不见沿途散布的工点。可即便是看不到人影,但是仍然可以肯定,现在肯定还有人在工地上干着活。

对于督府而言,这条江北铁路,是未来北伐的大动脉,未来军队将会沿着铁路向北推进,毕竟军队的后勤需要铁路,现在河南虽说处于太平军的控制中,但是南阳却为义军所控制。在,而控制南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铁路修进河南,进面为将来的北伐铺平道路。

“现在,在这片工地上有100多名汉阳铁路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实习,在汉粤铁路上有三百多人!几年前,咱们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但再过几年,咱们就会有上千名铁路工程师……”

尽管看不到车窗外的铁路工地,但是朱宜锋还是特意提到了这两个铁路工地上的学生。汉阳铁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它仅仅比汉粤铁路早办了几个月,其旨在培养铁路修建所需要的筑桥、筑路等专门人才。

而这所铁路学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为中国培养出上千名甚至数千名铁路工程师,铁路未建,人才先行,这是未来修建铁路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人才根本不可能让铁路成为未来三十年中国产业政策核心,从而刺激中国的钢铁工业,同时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中国拥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人才,这一切都只是空谈。

“我知道,但武昌很多外国人都叫它为“imperialchinarailwaycollege”!”

容茗慧随口道出了这所学校的英文名称,直译为“中华帝国铁道学院”。尽管有些名不副实,但似乎在武昌很多官员都喜欢用“imperialchina”这个英文名标注学校或者官厅的名称,而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同样用“imperialchina”自称。也会禁止用这一名称称呼“满清”,甚至因为美国领事于天津用这一名称称满清,导致其公使不得不向外交司道歉。

但谁会是“imperialchina”的皇帝呢?

很多人并不懂得英语,但是容茗慧不仅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同样也懂得英语,甚至她还会葡萄牙语。提及这所学校的名称时,她特意看了一下身边的丈夫,毫无疑问在外国人的眼中他就是“emperor”,是中华帝国的皇帝。

确实,除了他还能是谁呢?

紫禁城里的满族人?南京城里的那个神棍?

他们当然都不是!

只有自己的丈夫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些个外国人啊!”

摇头感叹着,心知谁是始作俑者的朱宜锋只是转移话题说道。

“这雪下的可真大……”

即便是作为北方人的朱宜锋,面对这样的大雪,也觉得的极为罕见,几年前第一次来到武昌的时候,那雪可比现在还要大,那暴风雪甚至让人以为是到了东北。

到现在已经多长时间了?

整整三年了!

在三年的时间里,这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正在继续。不仅一座座工厂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们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变化。三年前,一切不过都始于一个梦想,而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准确的来说是即将变为现实。

“即便是北方,想来也不过如此。”

听着丈夫的感叹,一直强压着好奇心的容茗慧便试着开口问道。

“老爷,为什么不能选择京师呢?”

从听说那里将会作为首都之后,容茗慧便一直好奇丈夫为什么选择那里,选择在那片空地上兴建一座首都。

“嗯?”

面对妻子的问题,朱宜锋先是沉思片刻,而后解释道。

“京师并不适合做首都,就连粮食也需要从南方不远千里的运过去,过去是天子守国门,可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再则……”

话声略微一沉。

“就是京师的旗人实在太多,虽然当初太平军攻破京城时,有差不多小一半旗人死于兵火之中,可现在依然有五十万人左右,那座城市从当年旗人用刀子迁走城内的汉人起,就已经不再是汉人的城市了,纵是将来将那些人从京城迁走,想要尽扫城内腥羶,又岂是朝夕所能成?再者,就是那里是老城,不但街道狭窄、房屋矮小,甚至说连作为城市最基本的下水道也没有,作为首都城市改造的成本太大……”

之所以不愿选择京师是因为后世的教训,数十年后,京师面临着沙漠逼近,河湖干涸、地下水枯竭、阴霾沙尘蔽日、交通令人绝望、人口畸形膨胀,古迹大量减少,文化不断消失,城市功能低弱……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一座城市连淡水都需要从几千公里之外调运,它还适合作为首都吗?

他不但不适合手独生子,可以说他都不适合人类生存,至少不适合那么多人类在那里生存!

随后朱宜锋又提到了南京,提到了那个原本的心属之地。

“至于南京,若是南京没有被那帮人一番祸害,我更倾向于那里,倾向于定都于南京,这是历史,当然也是需要。可是茗慧,你看过那天王府的模型,那些个宫殿里,可真够金碧辉煌的……”

金碧辉煌到俗不可耐!

天王府和南京城里的那些王府一样无不是看似富丽堂皇、奢侈豪华,柱子是泥胎包金龙柱,房梁是包金梁……每个地方看起来都有一股暴发户的气息,那种大殿柱子全部泥金盘龙,赤金叶子装饰墙壁的暴发户式的金碧辉煌,绝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旧城的改造难度太大,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武昌的改造,被烧成一片,都碰到很多问题,更何况那样的数百年老城?”

如果要将其作为首都,是必要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地下的还好办,地面的是拆还是不拆?那些估计是保护还是不保护?也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些教训,使得朱宜锋更倾向于另外兴建一座首都。

对旧城尽可能的完全按原貌保存,使它成为一个历史博物馆,就像是欧洲的那些古城一样。中国的那些古城无疑都是极为壮观的。就像后世学者们所说的一样“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礡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

但可惜的是,那些在数十年后会让世人惊叹的古城,几乎没有一个保留下来的,最后几座偏远的小城,因为偏远其老城得已保存,反倒是成为闻名中外的景点,成为让世人,甚至让国人惊叹的“古迹”,而真正的“古迹”却被人为的拆除了。

“至于武昌,武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它周围的湖泊太多了,相比于湖泊土地太小,这直接限制了它的发展,可是武昌周围的湖是坚决不能填的,那些湖泊有蓄洪的作用,既然禁止湖南围湖造田,武昌也不能围湖造地。而且武昌因为地处长江弯角处,决定了其容易遭遇洪水,作为国都所在,总不能年年抗洪吧!”

现在湖南是从法律上禁止围湖造田,除了用严刑加以威慑之外,甚至还制定了“围一还十”的惩处,后世长江洪水的教训,对于国人而言不可不谓之深刻。也正因如此,朱宜锋才会全面禁止围湖造田,甚至还要求洞庭湖周围的地区要退田还湖,当然什么事情都要一步步的来,,现在这并不是强令。

在道出了自己之所以不愿意选择这三个地方作为首都的原因之后,朱宜锋又向容茗**解释自己的想法。

“而之所以选择那里作为首都,基于四个主要原因:其一,原有势力最弱。京师是满清的大本营,胡化严重,甚至就连口音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北,至于南京,南京立国无百年,虽然我不信风水,但是,国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再加上南京城内的情况,所以不太适合……这么一比较的话,那里反而更适合。其二,就是地理位置适中。它紧邻铁路线,其战略地位适中,基本上可以看作中国的地理中线。其三,城市的建设成本低。跟京师和南京,甚至武昌这些已具规模的城市相比,那里的建设成本更低,至少征地成本更低,便于实施。其四,新建首都的社会影响好。跟已经具有相当历史的京师和南京相比,通过建设一个全新的首都,可以带来更好的政治效果和国内外的影响力。”

讲述完这些理由之后,朱宜锋更是特意冲着容茗慧眨了下眼,用商人的口吻说道。

“而且选择那里建国都,那里的地现在多便宜,等将来国都建设实施之后,那里的地方得多值钱!我已经签署命令将未来国都中心半径20公里正方形的区域实行土地冻结,禁止交易……”

像是特意强调似的朱宜锋又补充道。

“我已经委托洋行测量过,估算国都第一期工程所需经费约3000万元。建设规划项目向官银号贷款500万元,其后的投入都是来自于土地经营收入,也就是统一收购土地,待土地升值后,再抛出实施土地“招领”,所得款额抵偿贷款,然后增加贷款进行开发……”

听着丈夫口中的那说道着那一套“空手套白狼”的国都开发,容茗慧更是惊讶的看着丈夫,这种开发方式完全是她想也未曾想到的。

“老爷,这不是拿别人的钱建国都吗?官厅一分钱都不用出!都是拿官银号和商人的银子建的新城。”

“没错!”

点点头,朱宜锋笑着说道。

“府里一分钱都不用出,征地的钱是官银号拿的,预计第一期征地需要两万亩,50万元就能解决,然后剩下的450万用于建设标志官厅,再出售部分次要土地……”

言道后世开发商们最为擅长的开发方式——用别人的钱开发,也正因如此朱宜锋才会在现在就进行国都的规模与建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其不仅不会耗费府中一分银钱,还能令府中挣到一笔钱。对于这种土地开发,在过去的三年间,通过对武昌的开发,府里早就有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可以说只要愿意,就能很好的利用这套城市开发手段,获取更为丰厚的回报。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三年后,在南襄盆地的中央就会耸立起一座新城——中国规模最大,同样也是最现代化的城市,在未来,那里将会成为中国的新都城。

“哦,对了,从去年义军夺下南阳起,我就已经以私人的名义那里买下了一万六千多亩地,府里也悄悄的置办下了两万亩,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失地百姓的安置,将来要把他们尽量的安置到海外去……”

惊讶的看着丈夫在那用得意的口吻言道着自己的“以权谋私”,容茗慧好奇的问道。

“那老爷准备用什么名义建新城?”

冲着容茗慧眨了下眼睛,朱宜锋笑着吐出一句话来。

“江北火车总站!”

----------------------------------------------

嗯,就是南襄盆地了……这个地方适合建首都吗?不知道,但至少从资源上来说,那里应该比京师更合适吧!至少水不需要外调不是。(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