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文娱救世主 > 第63章 心服口服

文娱救世主 第63章 心服口服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27 来源:笔趣阁

五月的东京,已经有些燥热。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半个月倏忽而过,所有演员都渐渐进入了状态。

顾诚的理想很远大,但光有理想和干货是拍不出一部好电影的,毕竟观众不是来听导演和编剧讲大道理的。

顾诚为魔改后的《三丁目的夕阳》注入了高大上的意义和灵魂,但山崎贵坚持的“发现生活之美”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为电影的神提供骨、肉、皮。

战后十年,摩托开始在民间普及,电视机开始出现,很多惯用的年代剧煽情手法,《三丁目的夕阳》也没有彻底放弃。茕茕孑立的主角茶川在郁闷中苦苦坚持时,他的邻居们一个个生活都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隔壁铃木车行家生意蒸蒸日上,在整个丁目上第一户买了电视机,整个丁目的邻居都来围观,羡慕,看铃木家装逼其实这种场景30多年后的华夏也是一样的,任何因为经济滞涨而怀旧的国家和人民,对这样的情节都是喜闻乐见的。换一个华夏网文套路写手,妥妥能改出一堆《重生之xxxx》回改开初年装逼打脸。

不过顾诚的逼格显然更高。在用这种生活之美的情节吊住观众胃口的同时,主线思想已经开始根植电视出现了!电视台出现了!更多艺术形式出现了搬上电视机的可能性,歌舞、能剧、三味线演奏、落语……都面临着一些淘汰,一些改变。

顾诚魔改时加入的角色与太郎,一个出于事业上升期和迷茫期交织的见习落语师,得到了nhk电视台的邀请,去电视上说落语,为此他还跟去过华夏的老艺人学习华夏的对口相声,完善自己的落语水平,以便适合上电视。

这些展开,最后剪到电影里也就前十几分钟的开场情节。按照好莱坞的三段式套路,男一号作家茶川的渐渐扑街、男二号与太郎的渐渐找到新路子,就算是第一段的“铺垫矛盾”。

但是这十几分钟的情节,拿到片场来拍摄,足足花了一个多星期。

每部片子,如果讲究艺术氛围,刚开始都会比较慢,因为导演要指导演员进入状态、理解角色。一旦拿捏准了之后,后面才会快起来。

至今为止还是拿钱办事心态的大帅哥金成武,在完成矛盾铺垫之后,终于真的有些迷茫起来了。

他觉得后续的剧本设定越来越难以理解。

当初刚拿到剧本的时候,金成武不觉得这个角色难带入,因为他根本不熟悉落语师这个职业,在他看来就跟说相声的一个道理。

落语这种职业,会衰落,会被搬上电视机,在当初的金成武看来,就跟“机关枪会淘汰武士刀”一样顺理成章。

说到底,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跟着剧组演了一个多星期,被顾诚带着设身处地进入节奏之后,金成武变得深邃了些,开始有资格“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好现象,至少他已经发现问题了。

……

夜已经很深了,拍电影的时候,剧组工作到后半夜是很正常的。

但哪怕已经凌晨一点多,回到屋里的金成武依然睡不着。明天剧情里的他就该开始迷茫,开始怀疑人生了。然而现在他依然内心抓不住这种感觉,所以只能继续揣摩那本已经写满了个人感悟的剧本。

剧本的原版当然是顾诚发给大家的,人人都一样。随着电影的拍摄进度,大家每天都会在剧本上手写很多注释,以强化个人的理解。

“落语是不可以被搬上电视的。面对一两百号人、在落语师和听众之间距离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表演,那才叫落语。用电视来复制的落语,就不是落语了。”

这是剧本上一段“回忆杀”,是与太郎决定接受nhk电视台邀请之前,师傅劝阻他的话。在设定上,是师傅先拒绝了电视台,然后电视台才找到与太郎做备胎的。在与太郎的脑子里,一开始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觉得师傅是老了,固步自封了。

“华夏的相声可以用电视来发扬光大,为什么我们扶桑的落语就不可以?”回忆杀里的与太郎便是这么反问的。

此处回忆杀里师傅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算是留下一个包袱和疑问,让与太郎随着电影的进展慢慢领悟。

然而,作为一个剧本,顾诚在编剧时于此处注释了一段最终的答案,也不算旁白或者画外音,只是为了帮助演员理解其中道理。

“华夏的相声在电视上发扬光大了么?发扬了,也没发扬。确切地说,是对口相声被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了,而电视版单口相声并不优秀。

从有央视春晚开始,三十年来,只有马季、马三立那个时代,弄过两个单口相声,其余上春晚的都是对口/群口相声。就马季那仅有的一根独苗《宇宙牌香烟》,还是扮演了一个推销员,跟观众近距离互动推销,与传统站在台子上说的单口相声不是一回事。至于其他地方电视台春晚邀请的单口相声,则多为方清平为代表的‘面瘫流’、‘装弱智流’,尽量淡化单口相声的互动性,把单口相声改造为近似于‘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自言自语’。”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落语和单口相声,是要和观众互动的。观众喜则语急,观众寞则语缓,观众注目则音重,观众瞌睡则音轻。看不到观众的落语师和单口相声演员,是没有灵魂的。”

金成武这些日子以来,看过这段剧本设定不下一百遍,但是他始终觉得高深莫测,难以融会贯通地找到代入感。

事实上,这番话也不能算完全顾诚原创。平行时空至少有两个人都说过类似的,一个是鲍勃迪伦2016年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侃侃而谈“我曾经给五十人唱过歌,也给五万人唱过歌,但我可以负责人地说给五十人唱歌更难,因为那五十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灵魂。”

在本时空,这番话被顾诚第一次在权宝雅的演唱会上露面客串时,改头换面拿来用过了。

另一段近似的言论,则是后世郭德纲被优酷请去做首期网络相声视频时,开场的告罪垫词儿(说相声的开场白,其实郭德纲说这番话比鲍勃迪伦更早)。

“相声最好就是百八十个人的场子,说的人听的人相互看得清对方表情。这才是相声的魂,千古无同局,就算我倒背如流的段子、拿捏到妙到毫巅的语气手势,如果观众的反应和上一场不一样,我就要跟着调整。跟医生看病、先生授艺一样,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虽然郭德纲最后还是屈服了,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文化,把他的《济公传》放到了优酷上。

这些例子,金成武自然是不知道的,也就加深了他理解时的难度,毕竟思想高度没到这个境界。以至于他总觉得顾诚的理论有一丝像歪理邪说。

观众的反应,对于艺术的表现力真有那么重要吗?单口相声和落语,真的需要互动么?

……

顾诚正准备睡觉,门突然被敲响了,他下床一看,原来是金成武来访。

“顾先生,失礼打扰您了。我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搞明白,想问一下您,可以么?”

“当然可以,请便。”顾诚很客气地让金成武进屋坐下。

金成武鞠了个躬,诚恳地问:“您说过,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在帮助那些‘看上去即将被淘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态’,找到在互联网复制大潮冲击下,之所以没法被复制的细节和灵魂是这个立意么?”

“当然,我说过很多遍了。”

“那你为什么用的是扶桑人五六十年代、电视被普及时这个时代背景来阐述问题呢?众所周知,电视对内容产业的冲击,和互联网对内容产业的冲击,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电视都能形成那么大的冲击,那还用我们现在在这儿讨论‘拯救互联网复制大环境下传统艺术存在价值’的问题么?”

金成武原先也总结不出问题究竟在哪儿,是刚才反复读剧本,加上如今跟顾诚聊天之后,他豁然开朗临时想到的。

因为电视时代的普及,就让扶桑那么多传统文化被“电视带来的无复制成本马太效应”冲击得那么惨,为什么到了华夏,就要等“互联网带来的无复制成本马太效应”才达到这种效果呢?

换言之,金成武没有经过五六十年代,他也不是出生在扶桑。所以他根本不相信当年电视的普及也能有那么大的泥沙俱下冲击效果。

所以他觉得顾诚描述的问题太虚了,电视的普及,根本没有摧残任何传统艺术。以至于后面顾诚想表达的问题,在他眼里也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空中楼阁。

顾诚花了好久,才搞明白金成武心里迈不过去这道坎到底什么。

“原来你质疑的是这一点所以说做演员,也要学习史,也要分析政策。我描述的这种情况,史上完全是发生过的,非常现实,不信你听我分析。”(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