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在漫威当超级英雄的那些年 > 大侠远去,江湖依旧——悼金庸先生

记得少年时代的我是非常不喜欢看小说这种东西的。虽然说我很喜欢看作文和《科幻世界》,但是都仅限于短篇文字。一旦文章页数超过二十页我就难以持续的读下去,并且会感觉到一种厌烦感。因为我总觉得一篇故事太长了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短时间内的阅读完一篇故事,字数短但呈现的内容多才是。

不过在初二的年纪无意中翻到了一本名叫《降雪玄霜》的武侠小说才改变了我对于长篇小说的一种偏见。还记得这本小说是台湾武侠作家卧龙生的小说,也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当时的我还并不知道金庸,或者说我所了解的金庸仅仅限于电视里偶尔提到的几句。知道他有很多小说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大家在电视台上看了无数遍的各种武侠剧。

说实话当时我对于金庸这个名字有一种厌烦,因为他的武侠剧太多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梁朝伟主演的《鹿鼎记》还有周星驰电影版的《鹿鼎记》,然后没两年陈小春的《鹿鼎记》还有张卫健的《小宝与康熙》也陆续上映。感觉大概五年的时间里我就看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鹿鼎记》。而在之后的黄晓明版本和韩栋版本就不需再提,听说最近张一山又要接拍新版《鹿鼎记》了,所谓审美疲劳的感觉,我相信在座的看官都是懂得。而在当时我就心想:这些拍电视剧的家伙是脑子空空如也吗?能不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的拍了吗?这里面的故事我都能倒背如流了。

仅限于在电视上接触的那些内容,我对于金庸这个名字毫无好感。反而因为不断的电视剧改编而审美疲劳,觉得故事不过尔尔。远没有我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看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说给我带来足够的震撼。《一日囚》《天火事件》《中国太阳》《流浪地球》,这些故事在那个时候极大的刺激着我的神经,也为我现在的世界观构筑了一个基础雏形。

第一次真正的看金庸的小说是因为我第一次看武侠小说《降雪玄霜》找不到最后一册。家中的这套小说是我父亲的,但是我翻遍了家里只有上中两册并没有下册。看小说这种感觉最难受了,明明知道有结局,但是自己却看不到。

为了追寻着本小说的结局我不得不前往当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的租书店,2000年以后的生人大概对于这种店铺有一种熟悉但是又陌生的感觉。但是对于大多数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来说,租书店也许是整个青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地方之一。

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用便宜的租金(租金大多数是一天一毛钱,押金十元到二十元不等)租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来打发时间。在网络不发达,看新出的电影都要等盗版碟而不是去电影院(实际上当时的电影院也没有太多的好电影放)的娱乐匮乏时代,租书店无疑是大家来追求精神食粮的地方。

原本我只是想要去找《降雪玄霜》的下册的,卧龙生的小说在当时也算是热门。与温瑞安、古龙、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大家都是租书店里必备的书籍。但是很可惜我扑了一个空。

“租掉了。”我还记得当时那个三十来岁留着邋遢胡子的店老板手上拿着一本封皮都快翻掉的《寻秦记》对我这么说着,他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不过他用手指了指一套刚还回来的《天龙八部》对我说:“你看这个吗?这个比《降雪玄霜》好看。晓得降龙十八掌吧,这里面出来的。小说比电视剧好看。”

于是在租书店老板的忽悠下,当年的我傻傻地把一整套三联版的《天龙八部》租了回来。想一想真的是很蠢的一件事,一套《天龙八部》四本书。我看一本书要五天,四本书一起租要交四本书的租金,远没有看完一本租一本合算。看完一套《天龙八部》把我一个月的零花钱都搭进去了,想来是一件非常不爽的事情。

但是在看书的时候却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第一次看金庸文字就已然入迷。关于《天龙八部》的解读,天龙八部众和其中的佛教轮回意味与暗示,在这里不需要由我来列举了,网络上已经非常多了。单说我对天龙八部的一些个人想法。

《天龙八部》少年时代以为主角是段誉,年少风流是个痴情儿又奇遇不断。少年时代就想成为和段誉一样的人。而年纪大了一点又读了一遍,感觉乔峰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情有义,豪迈不羁,有气节。既不想损害养育了自己三十年的大宋,也不想损害自己血脉发源的契丹。等到再大一点,也许很多人会发现自己也许连虚竹都做不到。

如果说段誉是高富帅,乔峰是富一代,那么虚竹也许只能算是偶然中了头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到了最后他依旧怀念每天打坐念经,无欲无求的生活。也许永远都不要中这个头彩才是虚竹所想的。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三个不同的思考阶段吧。

而在《天龙八部》之后,我开始大量的翻阅各种武侠小说,与此同时的是我的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

除了看着着实是无聊透顶窝囊透顶的《书剑恩仇录》之外,金庸的长篇武侠小说我以全部阅览。很多小说看了甚至不止一遍,尤其是《笑傲江湖》。其中的政治隐喻写的非常精彩。年少无知的少年人只能从里面看到江湖的快意恩仇,而只有当了解了社会残酷的成年人才能从中看到里面那不显山不露水的政治隐喻。

我特别喜欢的是《射雕》三部曲,其中郭靖所说的“侠之大者”大概道尽了中国人心中的大侠。

如果说古龙小说里的侠更加符合历史上那些对于“任侠”的记载,那些人就是一群有本事的黑社会,最多有的任侠有点正义感,有的任侠没有而已。那么金庸为侠客刻画出了另一条路,不再是个人的恩怨情仇,更多是家国天下。胸怀天下者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才是大侠。

金庸的小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影响很大,他的文字让我展开了对一个武侠时代的无限向往。

昨日金庸先生病逝,有人说大侠已死,江湖不在。

个人愚见,武侠江湖推陈出新,【武侠】小说并非只有设定在古代时空中那些靠着剑术拳法打抱不平的江湖人士。我喜欢金庸的小说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因为一群人穿着古装打来打去而已。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东西,那种对于侠客的刻画。

轻生死,重承诺。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为民族为社会树立一面面供人敬仰的旗帜丰碑。他们的【侠】走的是:为天地立心,为众生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路子。只不过不同于著书立言的文人,他们用的是【武】的手段而已。就像这世上有需要很多理论家,但也需要很多推动这些理论的实干家一样。

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人,也许在当今看来是很蠢的一件事。但是做大侠的又有几个“聪明”的呢?聪明伶俐机关算尽到头来也许只是一个慕容复罢了。这个世上“聪明”人太多,“蠢人”太少。

但是人在社会上‘聪明’也就够了。在书里放飞一把自己的思想吧,当一次蠢人。只计较对错,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赤子,只计较正义不计较利益。如果一个人在看书的时候都不敢放开自己的思维,那么他的生活就太可悲了。因为他无法联想出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哪怕是想一想他都不敢,他都在害怕,他都在踌躇不前。

金庸的小说让年少的我放开了思想,至少跟随着书里的文字,我能追随着主角们做一次“愚蠢的大侠”。

金庸去世,武侠不死。

因为金庸的小说点燃过无数中国人心中那颗武侠内心的种子。即便是在当今的社会,依旧会有人喊出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便是如今网络小说成参差不齐,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在自己的书中去刻绘他们心目中的侠客。

不再局限于古代中国江湖一角。现在书中的侠客可以高居于庙堂之上,也可纵横于宇宙之间,亦或者是穿梭于诸天万界。只要心中有“侠”,那么就是“侠者天下”!

金庸先生点燃了无数的火种,而近日网络文学的昌盛或多或少也有金庸先生的一份功劳。

在金庸先生之前,中国武侠小说只能算是处于一个还未彻底成熟的市场阶段。金庸先生之后,中国武侠小说正式进入1.0阶段。后续黄易先生的新派武侠更是开创了玄幻穿越历史架空等各种流派,中国武侠小说进入2.0测试版。网络小说群雄并起,十几年间虽然骂声不少,但也在倔强的生长着,说是进入了武侠小说的2.0正式版也不为过。

去年黄易先生离去,昨日金庸先生仙去。但是他们的遗产却依旧滋润后人。

大侠远去,江湖依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