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天兵在1917 > 562 一鸣惊人

天兵在1917 562 一鸣惊人

作者:马口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19 来源:笔趣阁

实际上进入到1919年12月,华沙以及福煦的残兵就不在是焦点问题了,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布尔什维克都在有意无意地淡化这个问题,就仿佛华沙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非常简单,随着红军和协约**队陷入对峙之中,随着双方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随着双方发现自己内部的问题比外部问题更加严峻时,双方只能不约而同的这么做。

协约国的问题之前已经说了很多遍,这里就不在重复了。布尔什维克内部的问题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协约国小,甚至可以说比协约国的问题大得多。

这么说吧,四年的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两年的国内战争几乎完全将俄国的经济摧毁了,1919年底,当列宁看到官方的统计报告时,几乎要流泪了。

为什么?太惨了!1919年俄国的经济水平只相当于战前1913年30%多一点,工业下降了60%,农业下降了70%,整个国家的商业水平几乎倒退了一个世纪!

这真心是很打脸的数据,诚然,俄国的现状不是布尔什维克造成的,战争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布尔什维克也确实没有做到十月革命前承诺的那一切。

摆在列宁面前的是一个超级麻烦的烂摊子,如果按照托洛茨基的理论继续搞世界大革命,继续输出革命,俄国几乎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列宁觉得必须要收手了。否则。另一场新的革命就要掀翻布尔什维克的统治。那时候他真心就变成笑话了。自然而然对于华沙和波兰所发生的一切,导师大人要冷处理。

当然,托洛茨基是不太服气的,他不断地试图反击,试图重新在党内确定他的路线和方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著名的“一国能否建成社 会主义”的大讨论就开始了。

托洛茨基以他最经典的理论阐述了为什么单独一个国家无法建设社 会主义的原因,号召全国人民必须认清楚他之前不断强调的那一点——不断革命才有活路!

反正托洛茨基是将其所有能够发动的干将都发动了起来,一时间似乎要翻天。不过比较奇特的是。列宁却并没有猛烈的反击,相反导师大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似乎就是坐着看托洛茨基表演。

也正是因为托派的疯狂反扑,导致停战谈判进行得相当的不顺利,就如上一章结尾中说的,打打停停一直折腾到1920年3月份才得出最后的结果。

那么列宁当时为什么任由托洛茨基折腾呢?难道他真的就这么自信,就认为可以无视托派的反扑吗?

肯定不是的,列宁和托洛茨基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套用本朝太祖的话说就是“三天不学习赶不上lsq”。列宁只要稍微打个盹,可能托洛茨基就会强行超车了。

而列宁之所以什么都不做。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导师大人也很犹豫。从本质上说他同意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认为只有发动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不说完全赞同托洛茨基的结论,但也基本上能同意。

而现在,世界的格局已经很明显了,随着德国革命的失败,匈牙利革命、捷克斯洛伐克的革命相继被扑灭了,等于说全世界只有俄国的革命成功了,以落后的俄国能够面对全世界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吗?

这个问题列宁不得不深入的考虑,作为一个见过世面的革命家,他深深的明白俄国跟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流氓的差距有多大,面对大流氓的联合绞杀,谁敢拍着胸脯说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列宁不敢拍这个胸脯,但是他又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真心是不能继续下去,所以他老人家很迷茫,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了。正因为如此,他干脆就放任托派反扑,让党内来一次自发的大讨论,看看全党上下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如果托洛茨基在大格局极其不利的条件下都能说服全党同意他的路线方针,那列宁也捏着鼻子认了。

那么托洛茨基赢了吗?

很显然,老托输了,而且是完败!

在他提出一国无法建设社 会主义的论据之后,等了半天列宁没啥反应的时候,老托还有些高兴和得意,以为列宁怂胞了。可谁想到列宁没有主动反击,不代表列宁派就不会反击。作为列宁最重要的两个助手,斯 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很快就给了托洛茨基迎头痛击!

斯 大林就如历史上一样,争锋相对的提出了一国可以建成社 会主义的理论,林林总总的论据是一大堆,不说这些论据是否正确,总之极大的改观了党内对他看法。

以前布尔什维克内部对斯 大林是个什么看法?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斯 大林同志处理实际问题是一把好手,是个踏实肯干的同志,不过就是理论水平不高,无法在理论上领导党前进。

说白了,那时候党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斯 大林就是做具体执行工作的人,干实事可以,但是政治远见不够高明(否则二月革命会犯路线错误?),这样的同志更适合当二把手,比较适合配合一把手开展工作。用现在的话说,斯 大林只适合当总 理或者国务卿,得有人在前面领着他。

而这一回斯 大林在理论上跟托洛茨基大打嘴仗,不说取得优势,至少这种做法是相当让人欣喜的。如果斯 大林能主动的补上这一块短板,那么他的前途似乎会更好一些。

所以在这场大论战中,斯 大林很是出了一把风头,甚至比之前一直比他表现要好得多的斯维尔德洛夫更加的夺目。讲心里话。小斯这回的反应有点减分。

为什么会减分呢?因为小斯并没有在理论上跟托洛茨基争锋。在论战中他提都没提世界大革命的事儿。反而是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点明了俄国的情况有多么危机多么困难,这个时候不能继续战争,应该休养生息云云。

客观上说,小斯说的都是实话,而且是非常务实的大实话,那么为什么会减分呢?

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实话党内的大佬们都知道。大家伙非常清楚当下的局面有多么困难。正是因为大家都一清二楚,所以小斯的发言给他们一种炒现饭的感觉,太缺乏政治新鲜感,没有任何能让他们眼前一亮的东西,和斯 大林主动补齐短板的行动比起来,小斯等于是原地踏步。自然而然的会减分了!

那么小斯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减分的应对手段呢?他真是江郎才尽了吗?

不是的,客观上说小斯的理论水平跟斯 大林相比其实是半斤八两的水准,跟列宁和托洛茨基比起来是差了一大截。这一次托洛茨基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发动攻击,客观上说只有列宁才能挡得住。像小斯和斯 大林这一类水准碰上去就是被吊打的。

小斯自然不想被吊打,而且列宁这一次的态度也相当的让人猜不透。心里的没底的小斯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最稳妥的应对方式。

求稳对政治家来说没有错,但是在你求稳的时候人家却孤注一掷赌博成功了。就比如说斯 大林,这一次他就赌对了。他的做法确实让列宁更加欣赏,知难而上争锋相对的跟托洛茨基在理论上打对台,不管能不能赢,这种态度就硬是要得。在未来无比艰苦的年代里就需要这种硬骨头的领导干部。

否则,大家都畏难,那么在帝国主义的联合封锁和绞杀之下俄国还有什么前途而言?当领导的都怂了、都草鸡了,下面的群众能不乱套?

总而言之,这一次列宁故意不表态,也未尝没有看一看接班人表现的意思。而很显然,斯 大林在意志上得分更高,让导师大人第一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

至于小斯,那就只能吸取经验教训了,因为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今后类似的考验会更多,他不能每一次都求稳,因为俄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没有求稳的生存空间。不客气地说,从布尔什维克夺取俄国政权的那一天起,就只能在夹缝中努力奋斗,没有保守、守成的生存空间。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只能迎难而上,决不能掉头逃跑!

好在小斯还有很多次机会,错过了这一回还有下回,反正整个二三十年代会斗争的一塌糊涂,只要不是一直犯错误,坚持到底总能有收获!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这一个回合中得分最高,最亮瞎狗眼的并不是斯 大林!跟那个亮瞎狗眼的牛人比起来,斯 大林的表现只能说不错。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提到过,在理论方面钢铁真心不是托洛茨基的对手,甚至他和小斯加一块也不是托洛茨基的对手,虽然他已经表现得很有勇气了,但实话实说光靠他并不能击败托洛茨基。

如果这场争论真的只是钢铁一个人迎战托洛茨基,那钢铁估计会被爆翔或者吊打,反正灰头土脸是少不了地。在这场论战中如果没有布哈林的加入,结果就是钢铁完败。但是有了布哈林的加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能有看官会有疑惑,布哈林不是跟托洛茨基是一伙的吗?他为什么会跟托洛茨基打对台呢?

呃,这个问题真心只能去问布哈林本人,因为在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上他也是个奇葩。十月革命胜利后,因为反对和德国议和,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合约》,这个家伙差一点就要分裂布尔什维克了。

而历史上,德国投降,《布列斯特合约》无疾而终之后,这货又能主动的检讨,在中 央委员会做自我批评。而列宁逝世之后,在革命路线以及经济建设问题上,这位又跟从前的小伙伴老托分道扬镳。站在了钢铁那一边。

总之。布哈林的心思你别猜。那是猜也猜不透啊!

当然,不猜是不可能的,那么布哈林为什么要反对托洛茨基的路线呢?

可能是三个原因,首先布哈林可能一开始就对什么世界大革命没兴趣,如果他对世界大革命那么推崇的话,对德议和那一会儿,他就应该维护大局,毕竟从大局看列宁的主张是对的。而且站在世界大革命的角度出发。俄国革命胜利带动德国革命也获得胜利之后,不平等的条约不就是擦屁股纸吗?

所以很有可能,布哈林当时对世界大革命或者对世界革命的全局没有兴趣,他只关心俄国的问题。请注意这一点,很重要!

其次,布哈林非常同情俄国无产阶 级尤其是俄国农民阶 级,对于内战时期的几乎是无情的经济政策是不满意的。在他看来如果继续战争,那么这种畸形的政策就只能继续,那么无产阶 级必然还得继续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所以,布哈林对托洛茨基继续战争、继续输出革命的搞法是有意见和相当不满意的。而他不满意了,那真心是天王老子都不怵。当年关于《布列斯特合约》的问题。他又不是没跟列宁和托洛茨基论战过。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原因,在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内部,布哈林可能是理论方面,尤其是经济理论方面的大牛。纵观布尔什维克当时的那些革命家们,能在理论上称之为牛人的不多,甚至可以说除了列宁、托洛茨基之外,也就只有布哈林了。

作为一个理论方面的大师,布哈林根据自己的推论,是不同意托洛茨基下的单独一国无法建设社 会主义的结论。按照布哈林的推导,他认为单独一国也能建设社 会主义!

像布哈林这一类的学霸,得出了结论之后,那真心是很难改变的,你如果不能让他心悦诚服的认错(比如《布列斯特合约》那一回),那么就要做好跟他论战到底的准备。反正不把道理搞清楚,不让布哈林心悦诚服,你就准备被他烦死吧!

很显然,托洛茨基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料到,反对他最激烈也是最有力的不是来自列宁派,而是来自托派内部!

当托派的二把手公然造一把手的反,当布哈林当着托洛茨基的面一条条的反驳他的理论时,可想而知效果有多轰动,后果又有多惊悚。

反正托洛茨基是被挤兑得下不来台,而布哈林还偏偏是一点面子都不给,那架势真心是真理越辩越明,是不怕打破砂锅问到底。

实际上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大跌眼镜的不止是托洛茨基,连列宁都有一种是不是布哈林拿错了剧本的感觉。这位哪里还有一点儿托洛茨基亲密小伙伴的感觉,那简直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措不及防之下,托洛茨基被打懵了,准备不够充分的他被布哈林冲了一个稀里哗啦,再加上斯 大林抽冷子的打闷棍,几番交锋下来托洛茨基完败!

轩然大波啊!之前不管是列宁还是托洛茨基都认为党内的下一代除了小斯和斯 大林最有出息之外,其他的人都只能充当角色球员。认为布尔什维克下一代领导人很有可能依然是两巨头模式。强势的小斯带着弱势一点的斯 大林,两个人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可这一次布哈林一鸣惊人了,从他在这一次论战中表现出的水准,谁敢说他比小斯和钢铁差?甚至在列宁看来,布哈林所表现出理论水平超出了小斯和钢铁一大截,仅仅从理论的角度说,补充和发展马 列主 义的重任更应该落在他的肩上。

可以设想一下,布哈林主管意识形态工作,党 务交给斯 大林,全局由小斯负责,这种分工合作方式似乎也挺不错的。不是在开玩笑,列宁确实有些动心了,布哈林除开有时候犯二很奇葩之外,在理论方面真心是很强大。有这样一个革命理论家把持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这至少可以保证两三代人之内,俄国的革命不会走歪路!

当然,这种前景虽然很美妙,但是列宁并不会马上就开始进行布置,因为暂时不用着急,以他和托洛茨基的年纪,在一线干十年是轻轻松松,退了二线也能帮着掌舵把关,后面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看一看布哈林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能力。

对于导师大人来说,马上结束关于世界大革命的争论,赶紧的搞定同协约国的谈判,尽快的恢复俄国的经济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至于什么接班人,他列宁才刚刚50岁,未来的十年将是他状态最好的十年,他完全有信心在未来的十年中开创俄国的新篇章!

所以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在一九二零年四月一日,又是愚人节的这一天,苏维埃俄国、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和协约国在华沙达成一致,双方结束战争状态,按照军事分界线进行全面停火,至于波兰的前途问题,将交给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新一轮谈判去解决……(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尤文图斯同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