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天兵在1917 > 689

天兵在1917 689

作者:马口铁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8:50 来源:笔趣阁

1952年注定了会变得非常有趣,就在英国刚刚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没多久,美国人第一次核聚变试验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对于所谓的自由民主世界来说简直就是一支强心针。一时间各种唱衰苏联的舆论此起彼伏,仿佛一夜之间苏联就会倒掉。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苏联对此的反应依然不强烈,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是故意找上门看苏联笑话的美国记者也没能从苏联人民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那里掏出什么话来。

用自由世界的舆论说:“苏联这就是鸵鸟主义,他们以为装作看不见美国的氢弹就可以了……由此可见苏联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多么的畸形,这就是一个封闭的铁笼子!”

反正连续一个多月美国政坛都是相当的嗨皮,各种讽刺各种挖苦是层出不穷,美国政客比过圣诞节还要开心。这种开心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美国政坛再次涌现了冒险主义的思维,认为是时候开始扩张开始拓展美国的势力范围了。

尤其是那些资本巨鳄,他们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他们迫切的想要开辟新市场赚取更多的血泪钱。这给了艾森豪威尔极大的政治压力,谁让这位美国总统是资本将其抬进的白宫呢!

于是乎艾森豪威尔不得不采取行动了,他开始在地图上找来找去,看看朝哪里下刀子更加合适。最终艾森豪威尔选择了两个点,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巴勒斯坦。

这两处同志们其实都很熟悉了,越南其实美国一直在打,只不过大规模出动的都是空军和海空航空兵,陆军只有特种分队进入了越南战场,总体而言战争的规模还不大。至于巴勒斯坦,上一次短促的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冲突中,以色列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重创了埃及军队,最后通过多方面的政治交易才得以收场,而这场政治交易让美国是非常生气,几乎没有捞到多少便宜。

自然的在哪里跌倒了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艾森豪威尔觉得自己在军事上还是比杜鲁门擅长不少,他应该能像二战一样带领美国取得一个有一个辉煌的胜利。

所以在临近1952年年底时,艾森豪威尔突然签发总统令,调遣海军陆战队进入越南。倒不是艾森豪威尔喜欢用海军陆战队,而是海军陆战队在美国的地位很特殊。按照字面上解释海军陆战队应该属于海军系统,但是在美国不同,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独立军种,跟陆军、海军、空军是平级的。

也就是说马润(marine)也叫月.经队(unitedstatesmarinecorps缩写usmc,简称mc。月.经—menstrualcycle的缩写也是mc,当然也可以按照中式英语来理解,就是海军陆战队=mc=monthcross=月.经=月.经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什么海军陆战队,而是自成一家的独立军种。

而且这个独立军种还很特别,那就是马润是美国总统唯一不需要国会授权就可以动用的军队。于是这也就有了所谓的一等空军、二等海军、三等陆军,牲口马润的说法。说白了马润就是专门给美国总统干脏活累活的牲口,基本上有武装冲突这货就会冲在最前面。

当然,并不是艾森豪威尔喜欢用这只牲口,而是国会那边走程序还需要时间,尤其是大规模动用陆军是很费时间的。在国会批准之前,艾森豪威尔只能先用牲口顶上去了。

第一批马润的数千牲口很快就集结出动,运往了越南参加战斗。而海量的美**舰和货轮也在往越南的港口进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生活质量要求颇高的美国大兵来说,没有充足的给养是根本没办法让他们好好卖命打仗的。而且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作风了。

这种传统的风气可是源远流长,远的先不说,就说二战时期,当日本人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当苏联老百姓为食物配给发愁的时候,美国大兵却对着源源不断送到他们手里头的斯帕姆午餐肉大发牢骚,时不时的还对口粮里巧克力的口味挑三拣四。

以至于经历过二战时期战火和饥荒折磨的人们都一种印象:美国大兵的是可口可乐随便喝、巧克力当零食、口香糖到处撒、野战口粮随便送人,一副暴发户土豪的做派。

其实这还不算夸张的,可以说美军在建军伊始生活质量就相当的夸张。独立战争爆发之后,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大陆军”士兵每日口粮标准就是:一磅(大约是一斤约合454克)牛肉或者四分之三磅猪肉或者一磅咸鱼(通常是物美价廉的腌鳕鱼);一磅面包或者面粉;一品脱(约0.473升)牛奶;一夸脱(约合一升)云杉啤酒或者苹果酒。每个士兵每周还有三品脱(美制干品脱约合0.55升)豌豆或者蚕豆,或者按照每蒲式耳(一蒲式耳约合64品脱)豌豆或蚕豆的1美元的标准提供其他蔬菜;没人每周二分之一品脱大米或一品脱玉米面;没有啤酒或苹果酒供应的连队(100人)每周可以得到九加仑(一加仑约合3.78升)糖浆。

请注意,这可是18世纪末的标准,说句不客气的,按照这个标准20世纪的pla可能都比不上。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标准那就更吓人了,按照美国战争部在1961年8月3日颁发的标准,每个北方士兵每天能够得到的口粮是:猪肉或者培根12盎司(一盎司约28.3克),或是一磅四盎司的鲜牛肉或腌牛肉;软面包或者面包粉1磅6盎司,或是一磅硬面包或一磅四盎司玉米面。每提供一百份口粮还同时供应豆子或者豌豆一配克(约两加仑);大米或者玉米片(煮粥)10磅;绿咖啡豆10磅或者烘烤过的咖啡豆8磅,或者是一磅八盎司查夜;此外还有15磅糖;四夸脱醋;一磅四盎司蜡烛;四磅肥皂;三磅十二盎司盐;四盎司胡椒;一夸脱糖蜜;三十磅土豆。

这一套标准可是相当惊人的,比当时世界头号强国日不落帝国的伙食标准还要高,美国人的标准大概是他们的一点二倍,是法**队的两倍,是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的两倍多。当时美国人的标准就让全世界羡慕嫉妒恨。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美国人在新大陆过得太安逸了,每天小日子都是有酒有肉,想让杨基佬进入军队忆苦思甜,嘿嘿,直接就没有人当兵了——当然,美国政府也不是真的怕招不到兵,而是怕招到了兵因为生活太差,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大爷们营养不良丢掉性命。

实际上早在1818年,美国战争部长约翰.卡尔霍就吐糟过:“在忍受困苦的能力方面,我们远不及大多数民族。同样的条件下一个鞑靼人可能过得很安逸,而一个美国人却可能会饿死!”

说起来也是好笑,美国政府费尽心血为军队提供的各种补给品数量巨大,但浪费起来也是惊人。欧文.麦克道尔将军曾相当谦逊地说:“用我们浪费掉的东西就足够供应一支相当于我们军队一半的法**队。”

有意思的是,这种浪费的始作俑者还偏偏是美军的高级军官,在内战中,北方将领都患上了重度“松鼠症”,将军们对囤积物资有着特殊的爱好,不管用不用得上都拼命的要求,生怕后方供应的速度赶不上消耗的速度,经常有北军将领借口需要储存足够的物资而迟迟不肯进军。林坑总统就差点被将军们这个仓鼠似的习惯给逼疯了。1961年11月,他给班克斯将军的信中就快要沉不住气了:“亲爱的将军,迄今为止,这样无限制的扩充和囤积辎重几乎叫我们破产,如果不改弦易辙,最后一定会破产!”

只不过林肯的将军们依然我行我素,不管是什么物资不管有用没用先储存一点再说,说不定哪天不就用上了?

这个要命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对于美国大兵来说吃饱肚子只不过是最基本的需求,还得吃好吃得愉快。所以对各类物资的消耗就是天文数字。所以如果美国的后勤部门如果不给力不提前做准备的话,那真心是要出大乱子的。

只不过这样的行为往往会暴露美军的行动意图,比如苏联就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发觉美国在向越南输出大量的物资,而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美军将要扩大对越战争的规模了。

这个情报引起了李晓峰的高度重视,几乎就在美国人开展行动的第一时间,在他的建议下政.治局第一次扩大了对越援助的范畴。第一是供应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第二是将s75导弹系统(萨姆二)部署到越南,第三是更先进的轻武器。以及给予了越南一定的经济和物资援助。

用李晓峰的话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人并不知道越南是个泥潭,他们大大咧咧的冲了进去,是时候给他们放放血了!”

很显然,李晓峰的意图就是利用越南给美国放血,至少也得达到历史上那种效果吧?实际上李晓峰认为这一次应该比历史上效果更好,因为此时的美帝还没有历史上的六十年代那么强大。

1952年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的最后一次国会讨论中,艾森豪威尔的要求被全面满足了,国会授权给总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维护越南的和平,包括直接部署和使用陆军!

这意味着艾森豪威尔想在越南做什么都可以了。第一时间这位总统大手一挥就派遣了五万名士兵进入越南南部,名义上的借口是维护和平,但实际上他们将作为攻击越共的主力投入战场。

与此同时,从华夏方向输入越南的各种物资也在海量的增加,越共虽然对之前苏联的吝啬大有微词,但新一批援助抵达的时候他们也是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可以稍稍安心一点了。

大量越共的游击队被重新武装,由华夏和苏联的军事顾问进行训练,在未来十年他们将要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死缠烂打。

美国在越南的新动作自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不过两大阵营的说法并不完全相同,美国那边的说法自然吧啦什么维护和平之类的屁话,而苏联自然是指责美国干涉越南内政是搞侵略搞新殖民主义。反正就是两头对骂,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只不过在这片热闹和喧嚣之下却隐藏了一些危机,有些人认为当前的局面是好机会。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熟知的纳赛尔。上一次的武装冲突中纳赛尔是差点连底裤都输掉了,如果不是苏联对苏伊士运河有需求做了那笔交易,否则纳赛尔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这一段时间以来,纳赛尔也是积极的养精蓄锐积攒实力准备东山再起,用他的话说就是从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消灭以色列已经成为他的执念了。

现在苏联和美国在越南卯上了,对世界其他地点的关注精力自然不会那么充分,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纳赛尔觉得如果自己操作得当的话,在这个时节偷袭以色列完全有可能大获全胜。

于是乎纳赛尔也不安分起来了,他一面悄悄的调兵遣将,另一方开始以各种借口出访或者委托萨达特出访其他阿拉伯国家,那真是暗地里搞串联。

那么纳赛尔的小动作真的隐蔽吗?应该说这么大的事儿根本就不可能隐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保密制度就跟筛子一样,几乎什么都瞒不住。苏联和美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察觉到了纳赛尔的小动作,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的是苏联和美国对此几乎采取了完全一致的态度——假装没看见……(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