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宋私生子 > 第757章 苏绣

大宋私生子 第757章 苏绣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8:49 来源:笔趣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曲婉转的《菩萨蛮》从对面的画船上飘过来,太湖上绿波浩渺,烟雨蒙蒙,画船在烟雨中显得隐隐约约,如同一幅古老的水墨画。

清娘一袭墨绿长裙,随春风柔柔地摆动着,有若湖上的清波在荡漾,她的目光从对面的画船上收了回来,手上的画笔随即在纸面上轻灵地点染起来。

很快,一艘画船便跃然纸上,船头还可见到凌风舞动着水袖的女子,从动作上可以判断出,船头的女子跳的是绿腰舞,和背景的山水完善地融为了一体。

杨逸喜欢看清娘全神贯注做事的样子,比如她现在认真作画时,神态恬然,眸清目正,风韵静雅,加上船外雨细如烟,舱檐滴水如帘,这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篇。

“好了,杨大哥,该你题跋了。”清娘放下画笔,转头向杨逸望来,俏脸上仿佛春风在流动,浅浅的梨涡一闪而逝,每个细小的表情都是那样的生动明丽。

结果杨逸却是定定地看着她没有一丝反应,旁边的阿黛拉掩嘴偷笑,让清娘明玉般的脸颊顿时染上了两抹桃晕。

“杨大哥,杨大哥.............”清娘轻跺莲足,又唤了两声。

“哦,哦。清娘有事吗?”杨逸如梦初醒,显然还有些迷糊。

这下阿黛拉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一杯茶几乎端不住。

清娘那双眸子盈盈一转,先看了看阿黛拉。然后对杨逸哼道:“杨大哥,人家画好了,让你题跋呢,结果你看阿黛拉看得这么入神,叫你好多声你也没听到,哼,那人家先上岸等你们好了。”

阿黛拉为之一愕,随即不依道:“好啊清娘,人家明明是看你看得入神。你却偏来取笑我,我可不依你...............”

两个风姿各异,却又同样倾国倾城的美人很快打闹在一起,清脆的笑声飘入湖上烟雨之中,一时间,杨逸倒成了局外之人。

他这回很自觉地走到桌边,提笔将对面画船方才所唱的那曲《菩萨蛮》题于留白处。

清娘发现了,立即停下打闹,上来说道:“杨大哥。这可不行,不许用前人的诗词,你得自己作一首才行。”

杨逸两手一摊笑道:“晚了,清娘啊。这留白处已经题满,可没地方再题了。”

“哼,我明白了。刚才杨大哥是故意的,你故意引人家和阿黛拉打闹。好偷偷下笔...........”

“清娘,小生冤枉啊。小生怎么知道你要嫁祸给阿黛拉,终于引发双方大战呢?”

“什么大战,说得真难听,哼,反正你就知道、就知道,你一向诡计多端,晴儿姐姐早就让我小心你呢...............”清娘噘着小嘴,叉着小蛮腰,嘴里说得凶,眸子里却尽是笑意。

“你晴儿姐姐让你小心我什么?”杨逸脱口问道。

“小心被你卖了还替你数钱啊!”

“噢...............”杨逸捂住脸痛苦地呻吟着,“你们怎么能这么说我呢,太伤我的心了,我怎么可能让你们替我数钱呢,我最多是多卖几回而已。”

“噗哧!”清娘被逗得绽颜一笑,“好啊,杨大哥果然没安什么好心,哼,人家以后可不理你了。”

阿黛拉更是笑得软倒在杨逸怀里,一缕体香幽幽醉人。杨逸搂着她,向清娘眨了眨眼,清娘气不过,从桌子上拿起画笔,便要来画他的脸,吓得杨逸满船乱躲,差点没被逼到湖中去。

三人笑闹了一番,这才坐下来,一杯清茶,一曲《鸥鹭忘机》,任画舫随波而去,船外一湖烟雨正迷蒙,三山隐隐约约,不时有游湖的画船划过,不时能听到吟诵诗词之声,夹杂着一串串吴侬软语,如莺燕呢喃,感觉特别的柔软。

画船就在这满湖烟雨中滑过,终于来到吴县。

吴县临近苏州,西包太湖,东含阳澄湖,京杭大运河流贯南北,全城水巷如网,水面约占三成,家家通舟楫,是最典型的水乡风情。

这里盛产稻米,种桑养蚕自古蔚然成风,在吴县你几乎找不到一片荒地,入眼处除了柔软的山水,就是田野和桑林,其它的渔业、手工业、造船等等,都非常发达。

而今天杨逸来吴县,要看的都不是这些,他只为一样东西而来——苏绣。

船儿在雨中悠悠地驶进吴县的水巷,水上拱桥横架,两岸杨柳依依,临水的阁楼,高高的马头墙,以及粉墙内伸出的翠竹、芭蕉,都静沐在烟雨中,让这江南水乡显得更加柔婉。

岸边不时能看到油纸伞下有翩跹的裙影,走过那青石板铺成的长巷。

一艘艘乌蓬船在水巷中穿出,又总能轻灵地互相避让,互道一声问候,交错远去。

杨逸对着如水墨画般的水乡美景,悠然开腔道:“苏绣,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子,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啊,苏绣对江南女子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让全天下都知道,江南有一种巧夺天工的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清娘不知道杨逸为什么突然来上这么一段,但听了杨逸这番感叹,却让她为之悠然神往。

阿黛拉忍不住问道:“公子。苏绣真的这么好吗?我虽闻过其名,却一直没能见过实物。”

杨逸呵呵笑道:“阿黛拉。你最好有些思想准备,别等一会儿见到苏绣时惊呼出声。吴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细如发丝,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韵,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多姿之态。总之观之栩栩如生,上佳之作比名家画作更胜一筹。”

阿黛拉不会怀疑杨逸的话,只是更加奇怪地说道:“那为何东京市面上出售多是汴绣、蜀绣,苏绣可未曾见有卖过。”

“阿黛拉,这也正是我来吴县的原因,苏绣巧夺天工,但也正因此,一幅好的绣品往往要绣一年,甚至是几年时间。而且,非心灵手巧的女子难以掌握其中的技巧,若不得其法,徒作东施效颦。绣出的绣品也就难称作苏绣了。”

其实苏绣不为人熟知,主要原因还是它现在流传的范围很小,目前只有吴县的一些女子掌握苏绣的技法。

苏绣真正流传开来。是明朝中晚期的事,那时整个江苏各州县的女子几乎都掌握了苏绣的技艺。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

在绘画方面。同时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进一步推动了苏绣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水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之称;

也只有到了那时,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各方面才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媲美争艳。

杨逸到苏州时,听说吴县有个叫沈三娘的女子,她本是吴县最出名的苏绣艺人,如今江南各种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她也趁这股春风,开了一家绣坊,雇来近两百名女子,传授她们苏绣技艺,当然了,这期间绣出的绣品沈三娘要占六成收益;

即便如此,慕名来学习苏绣的女子还是非常多,要知道现在一幅好的苏绣,售价少则几十贯,高者上千贯的都有,按斤两算的话,它的价格是黄金的十倍,杨逸说它的价值更胜名家画作可丝毫没有夸张。

上次在雍丘县巡视棉纺厂时,无意中和清娘提起一件事,那就是许多大型棉纺厂、丝绸厂的出现,必将给原来家庭纺织业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妇女可能会失去织布这一项维系家中生计的营生。

为此清娘很着急,杨逸也留心上了,现在织布可以从家庭作业转入大型工厂生产了,但刺绣是纯手工的艺术品,绝对不可能流水线生产;

妇女们靠织布赚不到钱了,那么转入刺绣行业,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若是能做到明清时期那样,江南各地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何愁妇女们没有活计?

杨逸到苏州听说沈三娘收徒教人刺绣之后,在苏州城再没停留,直接就找船到吴县来了。

先来实地察看一下,找苏三娘等刺绣技艺精湛的人聊聊,看看能不能以苏三娘这种操作方式,或别的什么方法,尽快把苏绣技艺普及整个江南,以解决江南女子的“就业问题”。

船只在吴县的水巷里悠悠前行,迷茫的烟雨中,水巷边酒旗低垂,悠闲的酒客笑饮楼上,在这里几乎看不到繁忙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闲淡清闲;

在这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没什么值得紧迫,没什么值得执着,静静的光阴都在这蒙蒙的烟雨、清澈的水巷中绕来绕去。

终于,前面的小码头边出现上一面绣旗:沈三娘绣坊。

五个字是用丝线绣成的,娟秀而极富立体感,旁边还绣有祥云缭绕,光是这面绣旗,便让人感觉不凡了。

.**********************************

ps:各位亲,今天开始努力两更,各位亲手上有月票的,投来支持一下昊远吧!

求月票啊!求月票啊!跪求月票啦!昊远很久没求月票了,嗯嗯,今天来个三十票行不?行不?还是行不?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