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宋私生子 > 第317章 余家娘子的一天

大宋私生子 第317章 余家娘子的一天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8:49 来源:笔趣阁

河西全面收复的消息在四月上旬传回东京,刘太后让内待牵着赵捷,还有朝中百官,隆重前往太庙拜祭。

并以赵捷的名义,下诏减免单丁、独户、女户今年的差役钱。另从内藏库拿出三十万缗钱,请伎人在京中各条街上表演百戏,增加喜庆的气氛。

刘太后这么做,自然有些私心在内,希望借此增加赵捷在民间的威望。

家住安定坊的余家娘子一早便挎着竹篮出门,她面容姣好,头上缠着一条碎花巾,身上的衣裙很朴素,头面却收拾得很整洁,只是轻蹙的蛾眉间带着一缕忧色。

她左手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还扎着冲天辫,虎头虎脑的甚是可爱。

刚刚走出巷口,市井的喧嚣随之扑面而来,流水般的车马,沿街叫卖的小贩,柳荫牙道上骑着童车玩耍的小孩,商铺前热情招呼客人的伙计。

余家娘子拉紧小男孩的手,生怕他走丢了,这时小男孩望着街口各色小食,脚步便挪不动了。

“娘,我要吃糖枣儿。”

“虎子要乖,娘亲身上没钱,等下把布卖了还要给你爹爹买药,等娘下次有了钱,再给虎子买吃的好不好?”

“娘……”小男孩依依不舍地望着糖枣儿,小模样怪可怜的。

余家娘子心疼儿子,可着实没有办法,虎子他爹平日里帮西作司搬运货物,每个月也能赚到三四缗钱。加上她平日里织布卖,每月也能有一两缗的收入,日子虽然过得不宽裕,但总能维持下去。

但虎子他爹前些天上船搬货时,不小心在埠头上摔了跟头,把左脚折了,如今家里不但没有了进项。还要张罗医药费,日子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

街口买糖枣儿的丘大娘瞧见余家娘子为难的模样,便用麻纸包了几个糖枣儿走过来塞给虎子。

“来。虎子拿着吃。”

余娘子有些窘迫地推辞道:“这怎么行,大娘,我……”

丘大娘爽快地笑道:“咱们街坊邻居的。你有难处我还能不知道?几个糖枣儿,当我送给虎子吃的。”

“大娘你也是小本生意,日子也不好过,孩子哪有不馋嘴的,可不能总由着他。”

“虎子吃吧!”丘大娘将糖枣儿塞给虎子,一脸慈爱地摸了虎子的冲天辫,这才抬头对余家娘子说道:“对了,虎子他爹的脚好些没有?”

余家娘子顿时愁容满面,摇了摇头说道:“好是好些了,但还是不能下地。”

丘大娘立即数落起来:“我就说嘛。陈家药铺的药虽然便宜些,但医术可不怎么高明,你们贪图便宜去请他家看病,如今好不了又有什么用?京里若论接骨治外伤呀,还得数百草堂最好。你们一早就应该去百草堂才对。”

“奴家倒也劝过虎子他爹,可是虎子他爹舍不得……”

“哎,对了!明日便是百草堂义诊施药的日子,你先帮我看着摊子,我这就回去让我家那死老儿去帮你们排队,争取为你们领到一个号……”

“大娘!大娘……”

丘大娘说完风风火火的跑回家去了。余家娘子在后面叫,她仿佛没听见一样,余家娘子只好到她的摊子前帮看着。

等丘大娘再回来,远远就笑道:“好了,我家那死老儿马上就去,你就放心吧,一定能给你们领到一个义诊的号牌。”

“这怎么能麻烦丘大叔呢,晚上我再去排队便是了。”

“瞧你说的,咱们街坊邻居间互相照应一下有什么,虎子他爹平日里也没少帮我们,你一个妇道人家,晚上去和别人挤来挤去象什么话,再说了,虎子他爹下不了床,你去排队了,家里谁来照顾?”

余家娘子含着泪,连声道谢,丘大娘这才看到她手上挎着的竹篮,于是问道:“虎子娘,你这是织好了布拿去卖吧?”

“嗯!”

“我瞧瞧!”

丘大娘掀开竹篮上层的花布,露出下面刚织好的一块蓝布来,余家娘子心灵手巧,论织布街坊四邻没有一比得上她的。

丘大娘连声赞了几句,突然说道:“虎子娘,这么好的布你莫拿到去给赵家布行了,去西边的瓦子,我听说呀,这些天有商人在哪边抢着收布料,一尺布的价钱可比原来高出了四五文呢。”

余家娘子有些不敢置信,哪有这样的好事?

“虎子娘,你呀成天不是在家里照顾虎子他爹,就是忙着织布,外面变成了什么样子你怕是不知道吧?”

“能变成什么样子?”余家娘子更疑惑了。

“你瞧瞧!这都没听说?告诉你吧,听说呀朝中的杨学士率军西征,一路势如那什么竹,反正就是连连大胜,把整个河西数千里地都收回了。”

丘大娘说起这事,脸上神采奕奕,仿佛带兵收复河西的是她儿子一般。

余家娘子好奇地问道:“杨学士带兵收复河西的事,奴家倒是听说了,可这和咱们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有关系?我可听前边瓦子读报的张先生说了,以前党项人占着河西,咱们大宋与西域的商路不通,商人们无法往来做卖买;

现在杨学士收回了河西,这不,听说呀如今前往西域的商队数都数不清,你道这布为什么升好几文吗?就是因为商路通之后,商队抢着收购布呀、茶呀!要运往西域贩卖;

听说东西到了那边,贵比黄金呢,你呀,算是托了杨学士的福,这匹布拿去西边的瓦子,准能多卖二三十文钱呢?”

“真的,大娘。那我先拿布去卖!”余家娘子听说能多卖二三十文钱,哪里还坐得住。

“快去,快去!”

余家娘子把自己织的布拿到西边的瓦子,果然,价钱升了,而且她手巧,织出来的布比别人的好。商贩们更是抢着要,一丈布比以前整整多卖了三十六文钱;

这对于正值困难之时的余家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事。余家娘子把到手的铜钱数了又数,高兴上眼泪都快下来了。

瓦子里的人高声谈论的,无不是杨学士收复河西的事。那些念报的人身边围满好几圈人,听到精彩处,发出一阵阵热烈的叫好声。

大宋言论上还是很自由的,市井间很早就出现了一种民间的小报。

起初编者一部分为进奏院官员,一部分为朝廷中的个别官吏和坊间书肆主人;

他们把朝廷邸报上没有发表或不准发表的“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奏章”,日出一纸或是印一份小册子,私下发卖。

这种做法因有泄密之嫌,朝廷开始时屡屡禁止,对编报人加以惩罚;

但由于大宋有不以言语及罪的国策。惩罚力度有限,不可能象某“康雍乾盛世”一样,说错一句话就砍你几万个脑袋。

因此这种小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禁越多,朝廷也只能听之任之;

如今各个大城市之中的小报比比皆是。编辑、报探(记者)、刻印商、卖报人、读报人一应俱全,全依靠这种小报为生,赫然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精明的商人看到这种小报在信息传播中的巨大作用,于时会花钱在小报上给自家的商品打些广告;

有的甚至也编一份小报来宣传自家的商品,可以说小报早已经融为大宋市井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河西的战事,自然是这些小报争相报道的内容。每日的“头条”必定和河西战事有关;

为了增加销量,这些小报把河西战事吹得神乎其神,而率军征伐河西的杨学士,更是被小报吹成了霍骠骑再世,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有一份叫“四时斋报”的小报,甚至大力挖掘出杨逸的成长经历,并细细分析了他的心路历程;同时对杨学士是霍骠骑再世的传言,这家‘四时斋报’更是提供了独家的论据,论据如下:

霍去病,男,为平阳公主府**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平阳公主的**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这个私生子,母亲又是个**……

杨逸,男,本名李逸,仁和县丞李乐然与外室杨氏所生,因外室杨氏出身低下,不为李家承认,儿子也无法认祖归宗,同样只能成为一个私生子……

经‘四时斋报’这么一罗列,人们赫然发现,杨学士与霍骠骑同样是私生子出身,同样有着一段辛酸的童年经历,同样少年成名,同样能征善战,同样……

好了!证据如此确凿,你们说,杨学士不是霍骠骑转世是什么?

瓦子里的议论千奇百怪,余家娘子虽然很想听听,但挂念家中有伤在身的丈夫,只能匆匆离去,走到瓦子边时,就听张屠夫在嚷嚷:“卖肉哩,卖肉哩,新宰的肥猪,八十文一斤……”

听到这,余家娘子不禁停了下来,往日里猪肉从未少过一百文,怎么今天只卖八十文呢?

她看了看,确实是新鲜的猪肉。

“这猪肉真的只卖八十文一斤吗?”

张屠夫那粗嗓门立即嚷道:“嗨,这都卖八十文好几天了,还能骗你不成?要买的赶紧。”

旁边立即有人插话道:“张二子,你这肉卖八十文都贵了,我听说州桥底下如今才卖七十八文一斤,蒙谁呢你?谁不知道杨学士收复河西之后,得牛羊无数,如今羊肉都便宜了许多,你这猪肉再不下价,谁还吃你的?”

“嘿嘿,我这不是刚刚开市吗?既然州桥下卖七十八文,我也卖七十八文好了,来来来,想要哪块,赶紧说。”

余家娘子摸了摸自己的钱袋子,想想丈夫受伤以来,也没些东西补补身子,于是一咬牙说道:“那这骨头怎么卖?”

“这个呀,算你三十文一斤好了!”

“那你给我来一斤。”

看着三十文到手的一斤筒骨,余家娘子心里满满的都是喜悦;

她突然意识到,杨学士收复河西,并非和她们这些市井小民毫无关系;

不知不觉间,河西的收复已经影响到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突然很想找个人诉说一下心中的感受,很想对那个从未见过的杨学士说一声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