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宋私生子 > 第284章 兵制(下)

大宋私生子 第284章 兵制(下)

作者:何昊远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5:18 来源:笔趣阁

熙宁年间有关训练保甲方乡兵的情况大致如下: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开始设立《府界集教大保长法》,用王中正,狄谘提举府办教保甲大保长;

总合二十二县建设教场十一所,大保长共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学习一种武艺,设教头一名。

总共禁军教头二百七十名,都教头三十名。使臣十名。弓按八斗,九斗,一石分为三等,弩按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分成三等;

骑马射击按九斗,八斗分为二等,那些勇力超群的人作为超等。

熙宁三年,大保长武艺学成,便建立团教法,以大保长为教头,教练保丁,凡是一都保相近的分成五个团,靠近该团都副保正所住的空地**训练他们。

用大保长中武艺学成的十人连续教练,五天轮一遍。将他们的壮丁分成五部分,用其中之一作为骑兵,二部分是弓,三部分是弩。

府界法修成,便推广到三路,各设文武官员一名提举;

河北就是狄谘,刘之至;

陕西就是张山甫;

河东就是黄廉,王崇拯。

用储备库藏豢养义勇保甲的钱粮供给他们的费用,这年,引导府界武艺演成的保甲,由神宗皇帝亲自检阅,录用能干的人,其余的赏赐钱帛。

熙宁四年,将五路义勇改成保甲,那年。府界,河北,河东。陕西路联合考核保甲,都保共三千二六十六人;正长,壮丁共六十九万一千九百四十五人;

每年比过去费用节省缗钱一百六十六万一千四百八十三。每年耗费缗钱三十一万三千一百六十六,而集中训练的赏赐钱一百多万不算在内。

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义勇,保甲以及民兵共有七百一十八万二千零二十八人。

王安石施行保甲法,成效显著,开始时将保甲用做**,而盗贼都没有了。之前在京城周围的群盗,抢劫杀掠,每年动不动就有两三百起,到这时就一个也没有了;

仅长野一县,捕获到京城附近被保甲赶出来的大贼,就有三十人。

接着是用他们做民兵,才开始训练时。人们的议论沸腾,当教授的技艺学成后,竟能超过正规军队,奖赏所需要的钱,都是从往年的财政结余以及禁军缺额所节省出的钱中支出的。没有费户部一点钱;

司农卿亲自参与这事,督察检查极为精细,县令有人强迫保甲买服装的,都予以处分,因此保甲法施行情况还算是可以的,奖励既然丰厚,而且经过武试以后,武艺高强者可以升官,或免除部分税役。

另外保甲们去参加训练,也没有白去,每月供应钱三千,平均每天得钱百文,东京城里打散工的苦力,每日的报酬最多也只是百文钱。

而且每日提供保甲粮食,官府给予兵器,战袍,又准备好银碟,浊酒作为犒赏。仕宦和有人力的家庭,子弟们都高高兴兴的前去了。

训练时间是按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是每年的冬季到来年春耕前的农闲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可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朝廷有了可战之兵,百姓农闲时也有了额外的收入。

王安石的保甲法实行了十多年,元佑年间虽然被司马光废除了,但基本的根基仍在,所以到绍圣元年重新施行起来,就简单了许多。

当然,保甲法本身也有很大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生活,而且它实行的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和连坐责任制,这会让整个农村社会变得比较封闭,百姓生活在一种严密的体制里面,人们的精神无形中处在一种压力之中。

因此杨逸并不支持全面推广保甲法,目前在河北、河东、陕西这些边境地区,施行勉强算是利大于弊,但作为一个过度阶段,保甲法是有必要在上述地区施行的,这些意见他都一一和章敦、蔡京阐明。

他最终的目标,是施行义务兵制度,在义务兵制度之上适当加入募兵制度。

内地的驻防部队,一率由义务兵来担当,从十八到二十二周岁的青壮中征招,服役期四年,服役期间免除家庭部分税赋,开设文化课,教士兵识文算数、传授相应的技术、技能。退役时朝廷给予相应的补尝。

服役满四年的义务兵,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一部分募为雇佣兵,雇佣兵最高受雇年限为三十七岁,除非能晋升为军官将校,否则年满三十七岁必须辞退。

京城的防御和对外作战,主要就由这部分募兵承担。兵力保持在三十万左右,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证宋军的整体战力。

若能把这套方案实施下去,朝廷每年的军费开支,就能压缩在两千万贯左右,节省下来的几千万贯可投到国计民生上去。

要想顺利实施义务兵制,这很难,但当初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同样非常难,反对的声浪从未断过,但王安石却做成了。

还是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朝廷只要先进行几年的宣传,颁布相应的法令,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提高百姓的国家意识,改善军人的社会地位,增加军人的荣誉感等等,这样才可能征到义务兵。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

有关这些情况,杨逸、章敦、蔡京三人整整讨论到了一夜,其中也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第二天,三人都是顶着一双兔子眼去上朝的。

政事堂的高级会议杨逸没有资格参加,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第一步只是裁军而已。至于义务兵制,那要慢慢来,不急。

第一天政事堂的会议结束之后。传出四条最新诏令:

一,调西北两万禁军入京。

二,皇宫用度缩减三成。今后一切郊祀、庆典用度从简。

三,杨逸以天章阁侍讲兼枢密院都承旨。

四,殿前司都指挥使李克史,迁兵部侍郎,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王文振,调任殿前司都指挥使。

枢密院现在的正副使,分别是许将和潘锐,杨逸这个都承旨的官职。大致相当于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正五品上阶,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

枢密院共分十二房,分别是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支马房、小吏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理论上各房的知事他也可以管管。

元丰改制时,枢密院可以算是唯一没有动到的部门了。当时也有人上书请撤枢密院,将兵权交还兵部,神宗皇帝答道:“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枢密就此可得以保留了下来。

枢密院平时没有一兵一卒,但却掌握着全国兵马的调兵权、发布作战命令。以及六品以上至三品以下之武职任命,迁补、考绩,磨堪等事宜。极力非常大,整个机构近似于后世的总参。

凭杨逸的战功兼任枢密院都承旨,谁也说不出什么不是,至此,他就算正式介入军方的核心部门枢密院了。

最新颁布的这几道诏令,其实就是在为裁军作准备。

特别是精先两万西北军回京,就是为了为以防不测。这次裁军将按几个步骤进行,今年要完成第一步,全面淘汰禁军老弱,只保留三十五万人。

目前禁军总人数为五十六万,也就是说今年要裁军二十一万人。

第二步,到第二年要裁去京畿、河北、河东、陕西几路共二十万厢军,地方防务暂时交由保甲乡兵负责。(大致近似唐朝的府兵,有事就征调。)

第三步,到第四年全面裁撤厢兵,罢保甲,改征三十万义务兵驻防地方。

不管是禁兵还是厢兵,裁撤下来后,一次性补偿每人七十贯安家贯,由地方官府安置,提供土地,免税五年。(湖南、湖北一带目前地广人稀,有大量肥沃的土地,正好让他们去开发。)

此外,还有一系列法规相配套,比如从新实行置将法,每将人数从一千人起不等,根据驻防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地势险要的人数就多些。

置将法的好处在于,它改变了原来更戍法士卒轮换频繁,劳民伤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弊端。

置将法实施后,士兵和将领都固定下来,不用经常轮换,兵识将,将识兵,平时训练在一起,战时也是由熟悉的将领指挥;

更重要的一点是,地方州府再无权干涉军队事务。像原来杨逸在环州时,可以指挥驻防环州的兵马,实行置将法之后,便不行了;

军事防务将全由驻防将领负责,所有的军队只听从枢密院调遣;地方官只管政务,不得再插手军事,这就避免了外行指挥内行的荒唐事发生。

初步核定为,东南置十五将,主要负责江南及湖广一带的防务;禁军兵力五万。

京畿、河北共置四十将,禁军兵力共计十五万。

河东、陕西、四川共置四十五将,禁军兵力也是十五万。

今后兵制改革完成之后,义务兵再另外置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