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三国领主时代 > 第653章 袁绍的惶恐

三国领主时代 第653章 袁绍的惶恐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3:43 来源:笔趣阁

朱突然放弃中牟诸县挥师北上,部队在河内销声匿迹,去向不明。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如果朱当真向邺城而去,对袁绍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朱有没可能赶往邺城?

当然有!

无论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形势,朱都有充足的理由进驻邺城。

这得从朱最近的处境说起。

朱是东汉重臣名将,虽然出身寒门,但在朝廷重臣里面论战功资历,有资格跟他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皇甫嵩。讨伐董卓战役结束后,皇甫嵩被掳去了长安,受制于董卓,朱则坚持在中牟反董,继续为汉室天下而战,是故近期朱对汉室似乎更重要一些,被许多人视为复兴汉室的希望。

可声望再高,难掩现实中的窘迫。

朱在中牟屯军讨伐董卓,中牟属河南尹,董卓放弃洛阳时掳走人口,把河南尹祸害得不轻,昔日王都所在变得残破凋零。朱勉强占得五个县,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人没人,无奈之下,只得号召各州郡地方诸侯派遣部队过来,共同讨伐董卓。

以他的威名和人望,原以为诸侯们怎么着都得卖面子,况且是为国家,诸侯们没理由不支持。可惜关东诸侯多拥兵自重,除徐州刺史陶谦够支持,别的诸侯要么虚与委蛇,要么装聋作哑,令朱忧愤难平,大失所望。

若要评选最让朱不满的诸侯,袁绍的排名必定很高。

天子和百官被掳去长安,救国大计依赖关东群雄携手,本该是袁绍这关东盟主发光发热的时候,为大汉朝廷、为天下苍生作出贡献。

可袁绍压根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盟主。

讨伐董卓结束之后,这货就开始拉帮结派,擅自任命诸侯圈地,开了很坏的先例。随后恩将仇报谋夺了曾经好心收留他的韩馥的冀州还不满意,又趁孙坚攻打董卓未归时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抢地盘,孙坚被迫回师自救。紧接着与公孙瓒大打出手,堪称关东祸乱之源。

以袁绍种种作为,要不是其叔父袁隗一家老小被董卓所杀,真让人怀疑这厮是不是董卓派到关东的卧底……

盟主尚且如此自私,别的诸侯怎么可能一心为公?

现如今关东是二袁相争,袁术阵营起码有个陶谦向中牟派来三千精兵,依附于袁术的孙坚更是关东唯一跟董卓打仗的诸侯,算是为朝廷做了贡献。反观袁绍阵营,即没有部队与董卓作战,也不派兵送粮支援朱,还在孙坚屁股后面捅刀子,贡献没有,破坏有干,朱自然不会对袁绍有好感。

关东诸侯各自割据一方,朱得不到有力支援,日子非常难过。

董卓派李和郭汜抵御朱,朱挥师西进被击退,部队得不到补充,钱粮军饷更是捉襟见肘,仅占据了五县之地的朱越发艰难。

李、郭汜看准朱虚弱,前不久联合张济率领步、骑兵数万人袭击中牟,大败朱,并沿途抢掠陈留、颖川两郡所属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人民几乎死尽。

此役让朱损失惨重,依托中牟屯兵变得更加困难。

强敌在侧,据点残破难以养兵,朱放弃中牟并不奇怪。

关键是朱下一步的打算!

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得找新的容身之地。

弃中牟往北,河内大部分是王匡地盘,西边几个县被李和郭汜占据,没有朱容身之处;再往北是上党,上党太守张杨是并州本地人,在上党几年平定了山贼甚有人望,而且张杨和吕布关系非常好,抢了上党不打紧,很可能遭董卓阵营的并州军报复,怎么看都不适合成为新的根据地。

王匡和张杨都是汉室诸侯,参加过讨董,没有劣迹,以朱的立场,其实是没有理由抢夺两人地盘的。事实上,朱的确没有抢河内和上党。

那么朱的部队到底在哪里?

进入河内境后消失,没有北上,没实力西进碰董卓,向南就退回原点,看起来朱所部只有向东这个选择。

河内往东有四处可去,其中就包括陈留郡和颍川郡。

但陈留和颍川前段时间刚被李、郭汜等人劫掠过,其残破程度比中牟好不到哪去。中牟虽然也遭遇战乱,不过朱被击败后退守县城,外面的乡镇受损严重,最要紧的县城相对完整,比很多县城都被搜刮过的陈留和颍川好上许多。朱如果是想换个地方屯兵,陈留和颍川可以最早排除。

第三个去处是东郡,可东郡太守是曹操。

曹操曾经亲自冒险行刺董卓,事败后逃出洛阳“散家财,兴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到目前为止,为东汉朝廷做了很多事,算是为数不多的热血之人。曹操实力比较弱,讨董结束后和袁绍结盟自保,也没有余力给朱更多支持,但以朱的人望、地位和立场,即便他迫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也不太可能对曹操下手。

最后一个去处魏郡。

陈留郡和颍川郡和袁绍没有没半毛钱关系;东郡属于盟友曹操的地盘,位于兖州,被朱占去,板子也不会直接打在袁绍屁股上,最多再给曹操找一块地盘,曹操要是肯直接投到他帐下更好;唯独魏郡,是冀州领地。

邺城就在魏郡境内,也是冀州州治所在!

朱若进兵魏郡,就意味着这位名将决定和袁绍争夺冀州!

冀州,天下之重资,河北富饶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从寻找根据地的角度来看,冀州明显比颍川、陈留和东郡等地合适。

要知道袁绍入主冀州的手段有失光明磊落,原冀州刺史虽然比较平庸,好歹收留了袁绍,把冀州人口最多的渤海郡借给袁绍安身,州府还持续向渤海输送钱粮物资,支持袁绍编练军队以讨伐董卓。

韩馥对袁绍仁至义尽,换来的是袁绍鸠占鹊巢。

袁绍纯粹是吃碗面翻碗底。

在仍然崇尚“信义”的时代,行为为人不齿,这也是以其显赫出身和关东盟主身份夺占冀州后,未能迅速获得冀州军民认同的重要原因。朱要是跑来抢冀州,估计关东诸侯谁都不敢替袁绍张目,这些诸侯在朱面前都不够份量。至于民间的看法,大概是“大快人心”、“正该如此”之类。

更重要的是,邺城被叛军和黑山军攻陷,不在袁绍手里!

朱若进兵魏郡并顺势攻占邺城,可以说是平叛,然后占着魏郡不放,袁绍能怎么办?仔细想想,除了捏着鼻子咽下这苦果,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朱不仅是朝中重臣名将,人家还长期坚守在抵抗董卓的第一线,做的事情比你袁绍高尚一百倍,如今中牟不能呆了,跑冀州占块地盘屯军有问题?

袁绍还未能彻底收服民心。

以朱的声望和威信,陆续策反冀州其它郡国,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一旦朱出现在魏郡,极有可能对袁绍造成毁灭性打击。

河内太守王匡,想必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偷偷派人向袁绍通风报信。毕竟是一起参加过讨伐董卓的诸侯,地盘连着,前段时间一起蚕食黑山军的经历相当愉快,私下里跟袁绍提个醒也是应该的。

王匡轻轻松松在袁绍处结个善缘。

当然,倘若朱果真奔魏郡去了,无论成事与否,王匡都不可能站在朱的对面,朱这样的朝廷重臣、大佬级人物,根本不是王匡惹得起的。

朱部的失踪,让袁绍惊惶不安。

朱残部仅一万余人,兵力远不及冀州府,但朱手下有陶谦送去的三千精兵,据说是著名的丹阳兵,且朱是朝廷宿将,统兵能力极强,这支部队战斗力不会差。袁绍兵力多,可他正与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冀州北部、渤海以西得分兵对峙,能调动的部队并不是太多,真要和朱开战,他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唔,虽说朱所部尚未现身,但袁绍已认定朱可能去魏郡。

事关重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基于这一前提,田丰提到另一个关键点:朱为什么来得那么快?

王匡给的消息称,朱放弃中牟发生在半个月前。

那个时候邺城还没有出状况。

如果朱目标是魏郡,说明他提前多日动身,要么是适逢其会,要么跟邺城陷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叛军勾结黑山军,背后有没有朱的影子?

叛军是冀州旧部,未必对韩馥多忠诚,搞不好是看不惯袁绍恩将仇报,想替韩馥报仇也说不定。

顺便说一说韩馥的下落。

韩馥迫让冀州后,袁绍安排了个奋武将军虚职给他,无兵也没有官属。袁绍手下有个叫朱汉的都官从事,曾经被韩馥亲慢,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擅自发兵包围韩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袁绍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但是韩馥已经吓怕了。

韩馥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馥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韩馥自杀是在191年底,到现在已传遍冀州。

很多冀州人将韩馥的死归咎于袁绍。

甭管袁绍有没说要张邈弄死韩馥,韩馥受让冀州后被投闲置散是事实,其子被袁绍部下打断双腿是事实,即使最后是自杀,也跟袁绍有直接关系。

魏郡叛军勾结黑山军作乱,很难说是否有替韩馥报仇的原因在里面。

对不齿袁绍作为的人而言,把冀州让给其他任何人,都比继续被袁绍盘踞好。但袁绍出身高门,汝南袁氏是高门中的高门,袁绍又有关东盟主光环加持,除了袁术集团之外,别的关东诸侯未必敢趟冀州这潭浑水。并非诸侯的朱,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黑山军为何参与其中,那就更简单了,黑山军与袁绍的仇深了去,袁绍在冀州对黑山军是个大威胁,蚕食讨伐是一定的。界桥之战时,黑山军就曾派人帮助公孙瓒,趁龙凑之战打响,配合魏郡叛军把袁绍老巢端掉,哪怕没有好处,黑山军也会踊跃参加。

朱对袁绍不满且需要栖身之地,冀州叛军和黑山军痛恨袁绍。

稍有串连,很容易达成一致。

黑山军行贼寇之事,张燕率兵侵犯河内威逼洛阳时,击退张燕的正是朱,但那是奉朝廷之命,两人并无私仇。张燕的平难中郎将是先帝册封,名义上也是大汉之臣,昔日袁绍让鱼不智向朱送信,邀朱一起讨伐黑山军,但朱始终没有动过手,朱和张燕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黑山军和叛军占据邺城不去,是不是在等朱进驻?

袁绍悚然而惊!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快行军,然后祈盼。

袁绍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董卓的小日子过得很舒心。

准确地讲,自从他把天子和百官掳到长安,基本没遇到大的烦心事。三辅之地紧靠凉州,精锐的西凉兵就近守护,关东诸侯忙于内斗无暇西进,朝中大权尽在董卓手中,董太师地位高于各刘姓诸侯王,可谓风光无限。

董卓位极人臣,宗族鸡犬升天。

董卓任命他的弟弟董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中军校尉,都执掌兵权。他的宗族及亲戚都在朝中担任大官,就连董卓侍妾刚生下的儿子也都被封为侯爵,把侯爵用的金印和紫色绶带当作玩具。

董卓所乘坐的车辆和穿着的各种衣饰,都与皇帝的一样。

他对尚书台、御史台、符节台发号施令,尚书以下的官员都要到他的太师府去汇报和请示。他又派人在地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堡坞,墙高七丈,厚也有七丈,里面存了足够吃三十年的粮食。“大事告成,可以雄据天下;如果不成,守住这里也足以终老。”

董卓认为,即使无法扫平天下,起码也能雄霸一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

看似平静的长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