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三国领主时代 > 第556章 河北乱局

三国领主时代 第556章 河北乱局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3:43 来源:笔趣阁

黑山军寇击郡县,冀州府发兵反制。UU小说 Xuu234更新最快

几场小规模冲突下来,冀州军和黑山军终于在巨鹿境内爆发一场大战。黑山军兵力占优,但冀州府大将鞠义能征善战,早年在凉州的经历让他精通羌人战法,所部私兵都是精锐,打起仗来不含糊。一场恶战下来,黑山军丢下千余尸体撤退,冀州军取得首胜。

这个鞠义,就是界桥之战统率先登、重创白马义从的冀州大将。

现在鞠义是韩馥的部将,还没有造反,投袁绍帐下效力也是后面的事。

胜利提振了冀州军士气,也激起黑山军更大怒火。因为苦哂部的覆灭,黑山各部普遍处于激愤之中,不会反思他们四处劫掠给冀州府带来的动荡,向来比较温和(软弱)的韩馥居然派兵与黑山军交战,并取得了一场胜利,让黑山军勃然大怒,认为韩馥出兵是落井下石,郁结的不满情绪迅速引爆。

更多黑山军展开行动。

不仅冀州的黑山军大多出手,并州黑山军也蠢蠢欲动,多部赶赴冀州。

韩馥头大如斗。

黑山军人多势众,号称有数十万带甲之士,即使没有那么多,扯出一、二十万的阵容,冀州府哪里吃得消。要知道冀州府内能打的战将不是太多,除了部将鞠义之外,数来数去也就军司马张比较靠谱,黑山军大举来犯,韩馥心中之焦躁不难想见。

在黑山军带来的沉重压力下,韩馥不得不对渤海太守袁绍示好。

韩馥不希望袁绍继续留在冀州境内,在物资补给方面一直在收紧绳索,逼袁绍遣散部分军队,但袁绍始终咬着牙没削减部队,渤海兵力比普通郡国常备军强盛许多;况且黑山军集体异动源于渤海,袁绍正与黑山军对峙,大家有共同的敌人,这种时候,韩馥自然会跟袁绍统一阵线。

韩馥拉袁绍共同对抗黑山军,袁绍求之不得。

冀州府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渤海,困扰渤海许久的物资不足告一段落。

冀州诸侯与黑山军都没有做好全面开战准备,也缺乏全面开战的动力,对峙规模不小,实际动静不大。但是,大规模对峙容易引起双方擦枪走火,持续的时间越久,爆发全面冲突的风险越大。

事态还在升级。

并州黑山军向冀州进发,韩馥和袁绍也有呼朋引伴。

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充州刺史刘岱,纷纷向冀州派出了部队,虽然这几家派出的军队不多,基本都是三五千人,却分明表达出支持冀州诸侯的态度,这几位境外诸侯都有参加过讨伐董卓战役,该举措背后透出的关东诸侯抱团信号,是张燕最担心的事情,黑山军难得地收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说白了,黑山军各部最初的目标是飞鱼领,并不希望与当地诸侯开战,但他们误判了袁绍的决心,袁绍维护自身尊严的意志比他们想象的更坚定。

作为当初和平协议的缔结者之一,黑山苦哂部屡次阳奉阴违打飞鱼领,已经让袁绍非常难堪,这次黑山军大举进逼渤海借道,袁绍如果还不站出来阻止,任由黑山军越境动武,以后干脆带着面具出门算了。

误判袁绍的态度,是黑山军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他们进入渤海受阻后,肆无忌惮地胡乱发泄寇击郡县,最终迫使韩馥出兵干涉,形成黑山军和冀州诸侯全面对抗之势。

黑山军势大,往常随意寇击郡县,也没见当地官府怎么样,这次冀州诸侯的反应之强烈,大大出乎了他们预料。表面看是袁绍和韩馥突然强硬,导致局势渐趋严重,其实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是黑山军乃农民起义出身,各部部首眼界识见偏低,看不到而已。

诸侯态度转强硬,四个字足以概括:时移势易。

以往黑山军寇击郡县,地方官府大多退避,一是地方官府军力比较弱,二是缺乏誓死抗击黑山军的动力。讨伐董卓过后,关东无主,地盘相当于是诸侯私产,有人跑到家里抢钱抢物,诸侯们不拼命才是怪事。诸侯们割据自重,纷纷厉兵秣马,客观上也增强了对抗黑山军的能力和底气。

黑山各部还按以前那一套行事,当然会激起关东诸侯强烈反弹。

黑山军里也不是没有明白人,那就是大首领张燕。

张燕先前愿接受袁绍斡旋,正是因为预见到形势有变,不愿轻易冲突,以免迫使关东诸侯联手扼制黑山。苦哂部覆灭后,各部群情激愤要去报仇,张燕既没有阻止也没有支持,强行阻止会让部众失望,明确支持复仇又有悖他当初和袁绍的约定,很可能被诟病“无信”,干脆不吭声,持默许态度。

等到事态升级,张燕想不发声也不行了。

真打起来,必然是两败俱伤。

到这个地步,双方都有些骑虎难下。

谁都不希望爆发大冲突,都有外交解决危机的意愿。

军队剑拔弩张的时候,冀州和黑山军使者往来频繁。

张燕担心最后演变成黑山军与关东诸侯全面冲突,有心化干戈为玉帛,有和解诚意;韩馥好不容易雄起了一回,在战场上占了些便宜,打出气势,感觉良好,但韩馥不是有大野心的人,他的目标是守住自家地盘,当初鼓起勇气制止黑山军搞破坏有点热血,气氛稍有缓和,韩馥又变得患得患失,而且在冀州打仗他最亏,因此韩馥也有和解诚意。

两边都想和平解决问题,按理说,事态应该很快平息才对。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大家在谈判桌上聊得很开心,认为很快就能各自收兵的时候,对峙的渤海军和黑山军突然爆发交战,双方至少有一百多人死伤,黑山军较吃亏。死伤人数不多,但刚刚缓和的气氛骤然紧张,直接影响以双边谈判进程。

冲突发生后,渤海军和当事黑山部,都声称是对方挑衅导致爆发战斗。

这种情况下,谁都不会承认是本方挑起事端,事后互相推诿不足为奇。张燕和韩馥对此没有太过计较,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开嘴炮谴责对方一番,作出必要的姿态也就够了,大家继续往下聊如何收兵的事情。

好不容易回到谈判桌上,黑山军和渤海军再次爆发严重冲突。

这一次吃亏的还是黑山军,死伤三百余人。

张燕大怒,派特使紧急赶往渤海郡周边,严令涉事黑山部首不得挑事。那几位部首声泪俱下,坚称两次都是渤海军惹事,从很多细节看,渤海军的行动蓄谋已久,有意为之,黑山军是被迫应战。

张燕先是不信,以为部首们在推诿。

等到第三次冲突爆发,他才琢磨出一些味道。

渤海军的确是在故意挑事,想阻止谈判很快出结果,因为黑山军施压,韩馥恢复了对袁绍的资助,袁绍不希望饭票很快过期,所以频频挑起事端;每次冲突规模都不是很大,既不足以挑起全面战争,又能制造前方紧张对峙的危险局面,阻碍大家达成协议,这正是袁绍的高明之处。

说到底,继续对峙最符合袁绍的利益。

张燕不动声色,派人提醒韩馥。

韩馥其实心中早已生疑,只是苦于没有证据。张燕的提醒,验证了他的怀疑,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为避免落入袁绍算计,深陷泥淖不能自拔,韩馥和张燕私下达成协议:黑山军立刻从对峙区域撤离,作为回报,冀州府为黑山提供一批返程粮草,给黑山军一个台阶,能够相对体面地撤退。

黑山军一声不吭从渤海边境撤离,袁绍扼腕长叹,却无可奈何。

黑山军退走后,冀州府警报解除,韩馥势必继续找渤海汰守府麻烦。

袁绍当然不甘心重新陷入被动,主动出击。

渤海军秘密离境,伏击撤退的黑山军,这次出手不比前几次小打小闹,渤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据说还有某个领地部队助阵。黑山军某部猝不及防,陷入重重包围,虽然附近的黑山军闻讯后立刻赶来救援,迫使渤海军退走,但中伏的黑山军伤亡过半,损失极其惨重。

消息传出后,黑山军各部暴怒,后撤的军队纷纷向渤海郡附近集结。

张燕明知是袁绍想搅局,乱中渔利,不应该被袁绍牵着鼻子走,但发生这样的事情,张燕若强制各部后撤,很可能激起兵变。张燕虽忧心忡忡,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派人暗中联络那些与他比较亲近的部首,谨慎行事。

黑山军去而复返,最生气的人莫过于韩馥。

他知道袁绍故意捣蛋,想利用黑山军碰瓷,但韩馥有苦说不出。

他拉袁绍共同抵抗黑山军,后来与张燕私下达成退兵协议,虽说是因为发现袁绍故意搞事情,不得已为之,但这份协议毕竟是私下达成,既没有告诉袁绍,也没有通知派兵入冀州助战的关东诸侯。韩馥心知道义有亏,本希望炮制黑山军主动撤军假象,袁绍突然来一下狠的,彻底激怒黑山军,韩馥恨得牙痒痒,嘴里也不敢有太多抱怨。

不仅不能抱怨,他还必须继续供应袁绍和其它诸侯军粮草。

从外地诸侯军队参战开始,韩馥便完全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

王匡、鲍信和刘岱,是韩馥与袁绍共邀,如果韩馥这时候暴露私下与黑山军和解,在王匡等人那里是没法交待的。除非韩馥不惜自绝于关东诸侯阵营,否则就只能旗帜鲜明地和大家一起,抱团对抗黑山军。

黑山军要报复渤海郡,王匡等人的部队,立刻进入渤海境协防。

韩馥泪流满面。

客军都动了,韩馥作为冀州地区最高长官,怎么可以坐视渤海郡受攻?心塞的韩馥,忍痛向渤海郡派出部队。

黑山军与诸侯联军交战,恶战数场,各有死伤。

交战月余,黑山军无法深入渤海郡,粮草渐渐不济,又担心更多关东诸侯部队参战,怏怏退回太行山区。

至此,关东诸侯与黑山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总算告一段落。

一个玩家领地与黑山军某部的冲突,持续发酵,最后升级为多个诸侯势力之间的战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理河北山区,因此黑山军也可视为诸侯势力),出乎很多人预料。整个过程中,几个主要参战势力各有打算,彼此之间的分分合合,将关东时局之微妙复杂,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告一段落,带来的影响却不会很快消散。

其一、黑山军处境变坏。

再难象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四处打秋风,几乎不用担心地方官府坚决抵抗。关东无主,诸侯都在想方设法强化军力,没有人会继续容忍黑山军的侵略。事实上,由于关东诸侯大多都有扩充地盘的**,曾经长期被黑山军控制的地盘,也有被周边诸侯蚕食的风险。

其二、袁绍与韩馥关系严重恶化。

本次战争爆发前,虽说韩馥一直在减少对袁绍的支援,希望将袁绍赶出冀州,可两人至少保持了表面上的和睦。这次袁绍为求自保,连使手段强行拖韩馥下水,撕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同时也让韩馥深切感受到袁绍的威胁,韩馥已经不可能继续容忍袁绍在渤海的存在,敌对关系显现。

其三、袁绍与黑山军彻底决裂。

即使袁绍攻打黑山军的初衷是为求自保,但战争就是战争,流淌的鲜血不会重新回到体内,失去生机的躯体也不可能重新站起来。尤其是派部队伏击退走的黑山军,杀伤大量黑山将士,说明袁绍已经彻底放弃与张燕保持友善,彻底与黑山军成为敌人。

战争结束之后,袁绍以关东盟主身份,历数黑山军历年来在河北地区的斑斑劣迹,痛斥张燕名为中郎将,实为贼寇的事实。随后,袁绍站在大义的高度,号召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并表示自己从此与黑山军势不两立。

不难看出,袁绍已经铁了心利用黑山军大做文章。

其四,直接影响到河南局势。

冀州的战争,让公孙瓒南下青州的计划受阻。

袁绍不给公孙瓒南下机会,自己又不愿放弃渤海,遂以关东盟主身份,任命了一位青州刺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