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三国领主时代 > 第340章 益州大捷

三国领主时代 第340章 益州大捷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3:43 来源:笔趣阁

刘焉以南郑为治所,很快展现出娴熟有效的施政手段,拨乱反正。

他以宽厚示人,安抚叛逃军士和官吏,让这些有经验的人继续为朝廷出力。

汉中府库因为多年战乱和郄俭的搜刮所剩无几,为支撑前线巨大开销,刘焉向汉中和广汉北部的世家和豪族承诺,捐献平叛资金或物资者,按照捐献价值多寡,安排职务。

这无异于变相卖官,刘焉是益州牧,军政一把抓,绝对有这个能力和资格。要知道,益州乱了好几年,多个郡县被叛军攻破,朝廷官员死的死逃的逃,益州南部郡县的朝廷官吏几乎都处于空置状态,职位多的是。东汉王朝卖爵鬻官不是什么秘密,灵帝连三公之位都敢卖,上行下效,卖官在某些人看来天经地义,不卖才是有毛病。

更何况,刘焉卖官属于事急从权,为平定严重的益州叛乱而卖,那些有心买官的世家和豪族,此时捐钱捐物资,还能落下个好名声。

其实,刘焉卖官,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到益州上任,需要获得地方势力支持,培养亲信势力,才能掌控大局坐稳宝座。以支持平叛为名任命一些官员,拉拢地方势力,是最简单快捷的法子。那些世家豪族捐了买官钱,得到任命,从此就和刘焉站在同一条船上,利益相关,休戚与共,谁要想对刘焉不利,相当于触动了那些世家豪族的利益,想扳倒刘焉的难度会大许多。

州牧府外车如流水马如龙,极短时间内,州府筹集到大量金钱和物资。

钱多好办事。

刘焉用这些钱购买兵甲,征集粮秣,招募青壮训练,为前线平叛部队了提供有力支持。

朝廷第二波援军进入汉中。

军情紧急,援军部队稍事休整,随即兵分几路,分头开赴前线。

右校尉淳于琼赶赴绵竹,支援朱;中军校尉袁绍取道前往巴郡,支援巴郡太守赵部;唯有典军校尉曹操留在汉中境内,等待后续重型军械到达,再开赴前线。

三校尉各自率领三千兵马出征,总兵力不到万人,但他们的到来,成为益州战局转折点。

并非西园新军多么厉害,而是带兵的这些人太过不凡。

袁绍,未来的河北霸主,很长时间被公认为最具实力的地方诸侯;曹操,乱世之枭雄,一手平定大半个神州的超强统帅;淳于琼,演义中被描述为一个喝酒误事的草包,失了乌巢,致袁绍势力输掉了官渡之战,但淳于琼在西园八校尉中与袁绍、曹操并列,后来在袁绍手下,也是和张、高览齐名的大将,绝非演义中那样不堪。

这三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能施放军团技。

在此之前,益州的朝廷部队,能施放军团技的只有朱,这也是朱能以较少兵力拖住叛军主力的重要原因。军团技有冷却时间,就武力值而言,朱只是一名高级武将,军团技冷却时间很长,小打小闹时还勉强凑合,大军团作战时军团技需太久冷却便足以致命。而且,朱是全国统帅,不是什么时候都方便冲到第一线作战。

淳于琼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问题。

右校尉淳于琼赶到绵竹后,在朱帐下听命,充分发挥出战将本色,扭转了绵竹战场官军只能采取守势的被动局面,与叛军互有攻守,不断用军团技占叛军便宜。

巴郡这一边,氛围却不是那么融洽。

来到巴郡的校尉是袁绍。

巴郡战区原本由赵部主持,赵部是巴郡太守,也算是一方大员,可与朱这样威名赫赫的朝廷名将相比,赵部的份量明显差了一大截。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虽不是嫡子,但那是家族内部的事情,在外仍然代表着袁氏,何况袁绍刚刚出任为西园校尉,听命于天子,少年得志,无论出身,还是实际官职,都不比赵部低,再加上袁绍大老远跑来解围,多少有些优越感。

袁绍在汉中期间,刘焉对他十分客气,刘焉是汉室宗亲,又是益州牧,身份和地位都非同小可。州牧对他尚如此看重,袁绍压根没把赵部放在眼里,只不过袁绍为庶出,平素懂得韬光养晦,史料中荀攸对他的评价是“以宽厚得众心”,表面上做的不是那么明显,但袁氏子弟骨子里的骄傲,却是一点儿也不曾少。

袁绍赶到巴郡西南部战区后,他和赵部谁为主,谁为辅,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大问题。

偏偏从汉中出发前,刘焉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刘焉刚到益州,忙于为朱提供后勤保障,实际所辖不过汉中和广汉北部几个县。巴郡战场一直是赵部负责,赵部回归后忙着整军备战,亲自坐镇巴郡南部指挥部队,根本没时间去汉中跟新任州牧刘焉报到,只是派人到汉中与刘焉取得了联络。赵部在巴郡顶住了部分叛军进攻,成绩斐然,刘焉没有把他拿掉的理由,于是放手让熟悉地方的赵部再接再厉,继续全权负责巴郡战区。

袁绍出身高贵,这没得说,但现在是平叛,战场上没有谁理会出身;论官职,郡太守和中央政府的校尉谁大,不好说;论能力,袁绍能力有多强暂时不得而知,赵部倒是实打实地稳住了巴郡形势,再加上赵部本是巴郡太守,在郡内颇有威望,对当地地形和民情更了解,所谓用熟不用生,由赵部主导巴郡战区,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权衡之后,刘焉倾向于赵部领衔巴郡战场。

袁绍表面上宽厚大气,也让刘焉产生了误叛,认为他不会那么介意主导权的问题。不过,袁绍毕竟出自袁氏,刘焉不好明着说“你去巴郡听赵部指挥”,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刘焉,以为同样出自名门的袁绍定能领会这层意思,高门世家派出来闯荡的子弟,应该对潜规则很熟悉才对,很多话,根本不必明着说出来。

袁绍确实领会了刘焉的意思。

可刘焉还是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年青的袁绍,渴望建功立业的意愿非常强烈。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袁绍是庶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谓庶出,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生下的孩子,正妻的孩子为嫡出。嫡子和庶子在家族中地位有云泥之别。

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之子,但袁术母亲是袁逢正妻,袁绍母亲是一位婢女,所以袁术才是袁氏正统继承人。袁绍早年在家族中不被重视,现在好不容易出任西园校尉,并获得率部出征的机会,自然想好好表现一下,建立功业,光耀门楣,提升在家族中的地位。

听命于别人,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得打折扣!

这是袁绍不愿接受的。

如果袁绍去绵竹,朱的威望足以压住他,赵部却没有这个本事。

因此,尽管明知道刘焉用意,袁绍到达战区后,仍揣着明白装煳涂。

在他赶到战区参加的第一场军事会议上,大家讨论接下来的作战方略。

赵部主张先稳固防线,待曹操部携带重型军械直到后,再与叛军决战。袁如持不同意见,指出巴郡战区叛军实力相对弱一些,应积极进攻,力争在巴郡战场抢占主动权,策应绵竹主战场。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袁绍找了个借口离开赵部大营,领本部人马找了个县城进驻。

赵部对此无可奈何。

正因如此,尽管巴郡战区官军和叛军的实力更接近,却没能取得多少进展。

刘焉得知袁绍不服从赵部号令,心中郁闷至极,既恼怒袁绍“不懂事”,又后悔当初没有把话挑明。但事已至此,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佯作没看见。

这时候,刘焉得到一个意外惊喜。

五斗米道首领张修悄悄派人与州牧府联系,表示五斗米道愿归降朝廷。

五斗米道造反失败,张修与大量教中骨干在汉中郡隐匿,暗中继续发展信徒,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五斗米道恢复了元气。益州南部夷兵作乱,张修本有意在汉中再次起兵,但汉中挨着三辅之地,一旦举事,很容易招来司隶的中央军,张修不认为道众们能够抵抗,一直犹豫不决。

等到马相起兵,张修大喜,派心腹联络汉中四方信徒,准备起事。

然而,马相起兵导致益州叛乱升格为地区阵营任务,名将朱入益州平叛,正是走的汉中,张修事到临头又缩了回去。紧接着,刘焉在南郑走马上任,对汉中控制力一天天加强,让张修越来越没有自信,西园三大校尉率部进入益州,更是让张修对起事能否成功感到绝望。

前途是多么的渺茫。

一位年轻道众劝张修:“为平定叛乱,刘焉收留叛军,逃兵,此时投靠,正当其时也!”

张修对他的话深以为然,就让这个叫张鲁的年轻人与州府联系。

刘焉正愁平叛兵力不足,五斗米道愿投降,既可支援前线,又能解决一个隐患,自然是求之不得。

双方达成协议,张修号召道众参与平定叛乱,作为回报,刘焉封他做汉中太守。

五斗米信徒向绵竹战场进发,朱兵力得到补充。

不知不觉,游戏中的时间已是188年9月。

匈奴南单于于夫罗,与白波黄巾合攻河东。

由于凉州、益州叛乱仍处于动乱中,朝廷派出不少部队,河东有事,能调动的军队非常有限。风雨飘摇的东汉朝廷,再次感受到彻骨寒意。

就在这个时候,益州平叛官军取得大捷,为汉室送来些许慰藉。

绵竹和巴郡战场势均力敌之际,一支官军部队发动了一场奇袭。他们从巴郡西部山区潜入江阳郡,隐匿行迹,南行两百余里再转而向西,突然在犍为郡境内出现。犍为位于蜀郡和广汉之南,位于战场后方,叛军的粮草都屯积在犍为境内的武阳县城。

那支官军不顾远行疲惫,立即向武阳县城发起进攻。

激战半日,武阳城被攻克,城内粮草被付之一炬。

消息传到绵竹前线,叛军大乱。

绵竹集结的叛军有十多万,每天消耗的粮草不是小数目,全靠从武阳县城调集粮草支撑,武阳被攻破,军中存粮仅够三日,叛军顿时乱了阵脚,不得不全军撤退。

可是,这时候想走,已经不是叛军自个商量好就能拍拍屁股上路,得先问朱答不答应。

朱接到奇袭官军送来的战报,得知叛军粮仓被焚,欣喜若狂,早就做好了痛打落水狗的准备。叛军一退,绵竹战场的官军发动全线勐攻,迅速击溃了在后面虚张声势的断后部队,展开追击。

叛军无粮,不敢久战,再加上马相和南部叛军相互提防,谁都不敢停下来抵抗官军追击,成为对方脱身的牺牲品,跑得那叫一个奔放。官军一路追杀,没有遇到有组织的反抗,反而不断斩获军功,这么好打的仗,自然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南部叛军多是山中夷民,打小在山里长大,爬坡上坎,如履平地,健步如飞。

马相的部下多是益北汉人,没夷民跑得快,只得悲摧地成为炮灰。

朱对待叛军一贯强硬,昔日拒绝南阳黄巾投降的就是他,益州叛军遇到他算运气不好。一路追杀,马相叛军被杀得心胆俱裂,马相知道犍为有官军,不敢去犍为,跑到蜀郡境内时,已经被朱斩首两万余级,许多叛军离开大部队在山野间躲避,跟在马相身边的只剩万余人。

逃到蜀郡,马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遭遇伏击。

潜行数百里奇袭武阳县城的那支官军,烧毁叛军粮草后,潜入蜀郡与广汉交界地带设伏,正好拦住了马相这条大鱼。

三千官军以逸待劳,万余叛军精疲力尽,身后又有追兵,无心恋战,马相死于乱军之中,叛军余部尽降。

马相之乱平定!

发动那场奇袭的,是原本应该呆在汉中的典军校尉曹操。(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