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巨星 > 第1302章 1302 振聋发聩

巨星 第1302章 1302 振聋发聩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2:38:18 来源:笔趣阁

尼古拉斯刊登在“洛杉矶时报”的这篇影评一反常态地占据了整个版面,这对于“洛杉矶时报”来说是十分不正常的。一来这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并不是像“好莱坞报道者”、“综艺”那样的专业媒体;二来尼古拉斯并不是专业影评人,他是一名记者,虽然经常专业影评,但更多时候还是以行业人士的身份撰写的,所以专业性都不会太强。

但这一次却显然不是如此,尼古拉斯的这篇影评不仅加入了他作为记者的视角进行分析,而且足够专业和深入,将整部“七宗罪”结合近期热点事件一起进行阐述分析。如此新颖的视角得到了“洛杉矶时报”的全力支持,给予了一整个版面的篇幅,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

“‘七宗罪’电影里的主要角色设置显然是有深刻含义和玄机的!

沙摩塞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本案,因为社会的冷漠让沙摩塞感到了疲倦,他选择了逃避,但他的冷漠和犹豫却让整个案件透露出了第一抹黑暗,它的恐惧不来自于它的残忍,而来自于对内心的拷问、对社会的拷问。

所以在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沙摩塞都是站在自我反省位置上的,凶手的所作所为虽然是绝对不能赞同支持的,但凶手对社会的审判和救赎却让沙摩塞无法反驳。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使得沙摩塞更加痛恨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同时也更加无力。

因为他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社会,但却如此无力,最终还催生出了凶手这样的殉道者来完成。一方面沙摩塞不希望凶手杀害无辜,他也竭力在阻止这一切;但另一方面沙摩塞内心深处又真心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社会现状,这种矛盾的冲突让他心中一片悲凉和错杂,这也就让他从拯救者成为了旁观者,他也是和观众视角最接近的一个人。

米尔斯则不同,他是初出茅庐的警探,他充满了**和干劲——扬名立万、一夜成名、功成名就,这些欲。望让他始终都处于积极的态度,但他却没有看到社会的本质和阴暗。他希望的不是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社会,而是希望成为英雄,以救世主的身份横空出世,实现自我价值。

米尔斯对正义存在的坚定不移是社会黑暗之中的一抹希望,他对正义的坚持、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信念是整个故事里的唯一一抹光亮。但这抹光亮却注定无法拯救电影、更无法拯救社会,因为米尔斯的出发点不是社会,而是自我,他对名利的渴望本身就是社会黑暗的一部分,根本无法摆脱七宗罪的纠缠,这使得他不仅仅是拯救者,同时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而凶手则毫无疑问凝聚了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他不仅仅是社会的反叛者,也是极端主义的殉道者,更是社会绝望色彩的缩影,同时还是社会救赎的行动者。

电影里并没有讲述凶手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故事,但是故事结尾的那段对话却展示了凶手对社会冷漠的批判、对社会堕落的排斥和对社会阴暗的嘲讽,凶手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已经开始腐朽,他对这样的现状感觉到不满,所以他精心策划了七宗罪的殉道,用他的方式警醒世人。

凶手并没有隐藏自己在杀人时的快感和享受,但他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替上帝惩戒那些罪恶,用鲜血淋淋的罪恶让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七宗罪的可怕和肮脏,并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重新为社会带来光明。在凶手自己看来,他是拯救者;在受害者看来,他是加害者;在沙摩塞看来,他是殉道者也是受害者。

沙摩塞、米尔斯和凶手这三个人的立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矛盾,这也成为了影片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课题。

沙摩塞和凶手都对社会的冷漠表示不满,他们都是负面情绪代表,前者选择了逃避,后者选择了极端;沙摩塞和米尔斯都相信必须依靠正义战胜邪恶,这是正面情绪的光辉,前者沉稳缜密,后者英勇朝气;凶手和米尔斯都是七宗罪之一,是社会冷漠和残酷的产物,欲。望引领着他们走向了终点,只是前者是意识清醒的引导者,后者是浑浑噩噩的跟随者。

另外,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还阐述了一个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这也决定了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冷酷。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接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三代人。沙摩塞是在印刷媒体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二十年代左右,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米尔斯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至于凶手则代表了印刷媒体兴盛、电视媒体崛起的交接一代。这也可以看出三个人的个性差异。

印刷品是由字符和图像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地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沙摩塞正是秉承了这种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考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沉着谨慎地展开破案。

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的组合物,观看电视时不需要动脑子,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生动画面,这也造就了米尔斯狂躁、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的个性,破案时也就是对着现场图片翻来覆去,即使沙摩塞给了他相关书籍资料,他也毫无耐心。

凶手则秉承了这两种优点,他沉着冷静,但同时又不缺乏灵活应变;他构思精细,但同时又不缺乏恢弘大局观;他保持了古典主义的经典和复古,但同时又吸收了新生代文化知识的先进和创新。于是,七宗罪的殉道方式就诞生了;于是,凶手就将沙摩塞和米尔斯玩弄于股掌之间。

正是这种隐约的矛盾和纠缠,也使得电影更加暧。昧不清,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电影之中,米尔斯和沙摩塞才是审判者,而凶手则是满手血腥的被审判者。但事实上,凶手儒雅沉静的外表、稳重从容的话语,却让米尔斯血气方刚、夸张肆意的表现和沙摩塞死气沉沉、犹豫不决的态度显得苍白无比,彷佛凶手才应该是全知全能、平静温和的上帝,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愚昧无知、坐井观天的人类。

观众就好像沙摩塞一般,很难对代表正义的米尔斯表示赞同,也很难对代表邪恶的凶手予以斥责,这种游走在模糊界限的踌躇和犹豫,让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角色模糊不清,恍惚之间,彷佛凶手才是羁押者,而沙摩塞和米尔斯才是罪犯,由上帝摆渡人类前往赎罪的彼岸。

这也是‘七宗罪’带给所有观众的最大疑问和反思!

电影中的城市,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冷漠匆忙的居民,冰冷刺骨的天气,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整部电影都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必然会遭受到惩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物化,但同时也成为了人们束缚自己的枷锁,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了衡量一切价值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利益牵扯而变得日益冷漠。而‘娱乐至死’的态度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巅峰,于是正义不再正义、道德不再道德、邪恶不再邪恶、凶残不再凶残,只有冷漠还是冷漠。

故事里以七宗罪串联起来,七名受害者构成了七宗罪,成为了警醒世人的钟声。但在故事之中,却有一个明显的‘败笔’,愤怒的代表在故事的最后还是活了下来,这是不是意味着凶手的谋划失败了呢?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是编剧的漏洞和败笔,但等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愤怒的存活这才是电影最发人深省的点睛之笔。

愤怒,这种情绪本身的存在就是在提醒着因为冷漠而麻木的人们,他们需要对这个社会愤怒,他们需要对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社会愤怒,他们需要对这个已经失去活力失去正义的社会愤怒。所以,最后留下来的是愤怒。

而愤怒代表的身份更是对整个故事、整个社会最大的嘲讽,当愤怒在故事最后彻底爆发出来时,他用行动证明了凶手信念的正确性,他被自己的情绪推上了祭台,他所有的信念和坚持都被摧毁,所以当愤怒爆发完毕之后,愤怒双目空洞、形似枯槁地犹如行尸走肉一般,因为他所追求的信念被自己的行动所粉碎,并且同时证明了自己一直抵触的信念,还成就了自己蔑视对象的殉道,于是他的人生意义就此被毁掉了。这就是‘无法了解’和‘无法否认’的含义所在。

愤怒的存活,这才是因七宗罪而被审判的七个人里,最悲惨最深刻最可怕的瞬间。

这是一部充满了绝望的作品,从故事的第一秒开始,阴郁而灰暗的色调就奠定了绝望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罪恶和冷漠,但却没有告诉人们怎么避免这种境况的恶化。凶手用最为极端最为残忍最为血腥的方式与社会进行了对抗、完成了殉道,但却留给了所有人一个最大的难题:他们应该怎么做?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却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不能束手就擒,他们需要反抗,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反抗。

可以说,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设定都是有深刻含义的,而每一个角色最终的走势也是有深刻含义的,代表了每一个局外人的沙摩塞最终看着眼前的悲剧一言不发,只是低声呢喃到,‘这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相信后半句。’那深远的反思和回响,在每一名观众、每一个局外人的心底悄然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