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巨星 > 第1088章 1088 亦作失败

巨星 第1088章 1088 亦作失败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31 02:38:18 来源:笔趣阁

“日出之前”再次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胜利,当初“芝加哥论坛报”对电影做出的七百万美元票房预测已经是媒体最为乐观的看法了,而“芝加哥论坛报”的这个预估还被不少媒体嗤之以鼻,认为“日出之前”要取得七百万美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现在,“日出之前”不仅收获了一片好评,捧回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座,还在北美拿下了三千两百万美元的票房,全球更是一举创造了八千五百万美元的出色票房。这对于一部艺术电影来说,一部实验性的独立小众电影来说,几乎可以说是逆天成绩。

如果从题材入手,再考虑到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格局构成,“日出之前”的这一票房成绩比起“低俗”来说也毫不逊色。

但是科林-迈勒却不这样认为。

虽然“日出之前”的成绩十分出色——科林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把“日出之前”的成绩放在整个时间长河里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里所谓的“时间长河”指的是雨果的演员生涯。

好莱坞的主流观点是将雨果的职业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以1992年一月份的金酸莓奖为节点,分成金酸莓奖之前和金酸莓奖之后。

在金酸莓奖之前,雨果的事业曲线从零开始,徐徐上升,在“死亡诗社”时期达到巅峰,随后急剧下滑,直接跌落谷底;在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从深渊开始往上攀爬,在“辛德勒的名单”时期达到一个最高点,并且最后依靠两部作品的巨大成功依旧在继续上升之中。

恰恰是因为这种耐人寻味的事业发展曲线,所以雨果的经历也成为了好莱坞“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对象。

科林就是从这个主流观点切入的。

如果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金酸莓奖之后,雨果的事业脚印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升,“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最高点,应该说“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时速”一起构成了最高点。前者名利双收,为雨果擒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后者在票房上实现辉煌,创造了雨果演员生涯的票房最高点。同时,这两部作品先后突破两亿美元票房,也为雨果赢得了“四亿先生”的美誉。

在科林看来,“生死时速”之后雨果的事业就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生死时速”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票房再次突破两亿,随后“低俗”的票房就回落到了一亿级别,这也使得雨果从“闻香识女人”以来,连续五部新作票房就超过前作的可怕势头宣告完结。如果说“低俗”一亿七千万两百美元的票房数据依旧是了不起的,使得整个下跌势头并没有明显,那么紧接而来的“日出之前”就将这种情况彻底暴露了出来。

“日出之前”的票房一下就从前作的一亿七千两百万美元跌倒了三千两百万,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跳崖式下跌,说难听一点,就连零头都比不上。

如此一来,自从“生死时速”之后,雨果连续三部新作的票房都低于前作,下滑势头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所以,科林的观点也就浮出水面了,“雨果的事业正在面临一个可怕的下滑趋势,并且已经不可阻挡地来到了一个可怕的位置。”

“纽约邮报”刊登出这篇文章时,着实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感叹着“日出之前”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时,他们居然反其道而行,认为“日出之前”将成为雨果事业的新一个转折点,下滑趋势令人担忧。

“纽约邮报”这一次犯天下之大不韪的报道着实耐人寻味,在圈内人看来,这个报道是荒谬可笑的,因为科林无视了“低俗”和“日出之前”的独立属性,雨果带领着两部独立电影创造出如此辉煌,不仅不是事业下滑的征兆,反而应该是延续辉煌的写照——因为得益于这两部作品,独立电影已经在北美市场登堂入室,这将会是改变未来十年好莱坞格局的一个新。

同时还因为科林的观点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所有人单纯对比票房数字的升降,那么不可能有一名演员的作品永远是新作高于旧作的,两亿之后是三亿,那么三亿之后呢?四亿、五亿?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以这个理由来说明“下滑势头”,这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圈内人都知道,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是成本与票房收益比、作品影响力、后续周边拉动力等等,绝对不是一个单纯而死板的票房数字。

但是,在读者看来,“纽约邮报”与众不同的报道却在清一色“无聊而没有新意”的报道之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不少读者还认为科林的观点十分有趣,而且值得深思。因为科林在文章之中列出了许多有力证据。

“一部‘日出之前’终结了雨果多少记录:连续五部作品北美票房破亿,连续六部作品全球票房破亿,连续五部作品都赢得北美周末票房冠军,连续七部作品都跻身北美票房排行榜前三名(注:‘哈德森之鹰’首映周末位列票房榜亚军),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

在雨果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三年时间里,一系列记录都在‘日出之前’身上戛然而止。

不仅仅是票房,同时在口碑方面雨果也陷入了一个困境,‘日出之前’虽然在柏林拿下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但其实与雨果自身没有太多关系,无论是作为男主角还是作为编剧,雨果都没有能够取得相对应的褒奖。这也意味着,从‘闻香识女人’以来,雨果突飞猛进的演技探索道路在‘生死时速’和‘日出之前’之后进入了一个瓶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雨果面临一个窘境,一方面事业辉煌不已,另一方面却在五光十色的浮华之中迷失了自我,很有可能就要堕落,而‘日出之前’就是这个警钟。奥斯卡小金人的魔咒没有在去年发展,却在‘日出之前’身上露出了端倪。

‘日出之前’就好像当初‘致命时刻’式的警告一般,让人们看到了雨果辉煌事业背后的窘境。这是事实,无法否认的事实。”

虽然说“纽约邮报”在报道之中模糊了一个观点,“连续四部作品票房高于前作”的记录早在“低俗”时就被终结了,但这并不会影响科林这篇报道的公信力——就是这个词语,因为这篇报道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可。

许多人都认为,“纽约邮报”说中了一个事实,从“生死时速”到“低俗”再到“日出之前”,虽然作品都取得了成功,但雨果挑选作品的势头确实越来越让人读不懂,这也让人想起了“纽约邮报”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那篇报道,科林当时就提出,雨果被出色的成绩蒙蔽了双眼,已经越来越自大,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日出之前”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警钟。

现在,科林的“预测”都灵验了。

这就是内行和外行的区别,没有内行人会相信“纽约邮报”的这篇报道,甚至会嗤笑不已;但是外行普通读者们却深信不疑,一大串的数据加上事实分析,绝对是有理有据。特别是那些不喜欢“日出之前”这部电影的观众,更是对科林的观点赞叹不已。这就是媒体制造舆论的方式。

于是,“纽约邮报”彻彻底底红火了一把,销量再次永登高峰,径直上升十个百分点,将“日出之前”上映之前那期报纸所创造的八个月来最高销量纪录再次拔高一截。

不仅如此,而且“纽约邮报”这一次得到了许多读者的支持,大家都对雨果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担忧,更有甚者,有好几家地方报纸也都认可了“纽约邮报”的观点,以相似的观点进行了相关报道,于是“雨果事业下滑论”居然风风火火地在全美传播了开来。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日出之前”明明创造了奇迹,却成为了人们眼中雨果事业崩溃的罪魁祸首,理查德-林克莱特表示很无辜。

“纽约邮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在雨果长达一年半的交锋之中,史无前例地第一次占据了上风,甚至还赢得了读者的支持,这让科林的好心情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报道的最后,“纽约邮报”表示,“虽然目前依旧可以感受到雨果事业的繁荣,但背后所隐藏的隐患却让人不得不开始担忧,也许下一部作品就将会迎来‘哈德森之鹰’式的崩溃,将雨果过去三年的努力和拼搏都化为乌有。让我们不禁开始担心,雨果意识到这一种危机了吗?又或者说,雨果重新学会谦虚了吗?他需要重新找回这种优秀品质。”

口口声声为雨果考虑的语气,让“纽约邮报”赢得了一大票读者的好感,同时也让里克-罗森的肩膀上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这一次,“纽约邮报”可谓是来势汹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