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老对小张说道:你小子的这篇马屁点评堪称是句句锦绣,字字珠玑,我听着倒是非常舒服,你别说是要一幅了作品了,就是要十幅我都舍得送给你。■▼■●■少杰,我现在正在写一本书法集,那篇《跋》就由你来写吧。
听到蒋老要自己写跋,小张赶紧说道:蒋老,别的事情您老尽管吩咐我,但写这种正规文章我可干不来。不过我倒不嫌多个书法老师,您老干脆就将小子收了得了。
听了小张的说法后,季老率先说道:哈哈,小张的想法正合我意,我提议你和蒋老进行书法交流的目的就有这个意思,你小子既然不笨,还不赶快上前拜师呀!
听了季老的话后,蒋老说道:慢!说到作诗,小张的能力绝对没得说,但说到书法水平,我就不清楚了。▼◆●因此,前有车,后有辙,我也向咱们的季大师那样,先来考察一下你的书法水平后,再决定收徒的事情吧,少杰,你同意吗?
听说蒋老要考察自己,小张非但没有紧张,而是非常干脆的回答道:那当然好了,既然蒋老已经作出表率,也该着小子献丑了,但愿不辱师命吧。
蒋老说道:嗨,我说少杰,我还没有答应你呢。
小张信心满满的说道:您老一定会答应的。
蒋老笑道:哈哈,你小子就这么有信心?
小张笑道:哈哈,那是必须的。●■■
小张说罢,便让人将两张宣纸并排铺于书案之上。
小张站在书案前,随手拿起一管细毫,饱蘸墨汁,沉思片刻后,便下笔疾书起来,写的正是《赞佳人》一诗。
但见小张时而笔走龙蛇,时而重拙迟缓,运笔似飞剑狂舞,顿笔如剑拔弩张。几笔过后便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如疯癫,似酒醉,行笔看似全然不拘章法,却始终不失法度之严谨,大有‘张旭醉酒多书意,挥毫落纸如云烟’的神态。片刻之后,一幅草书《赞佳人》便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在写罢《赞佳人》一诗后,小张仍处在意犹未尽之中,他脚步左移两尺,来到第二张宣纸前,未经片刻思量,便开始挥毫书写《颂芙蓉》一诗。●■■
与书写草书不同,小张既不疯,也不癫,气定神闲,挥毫疾书。但见他时而钝拙缓动,时而笔端生风,落笔处不羁章法,行笔中不拘技巧;笔致处似有蛛丝络壁,毫到时如有剑气横生;运笔时如长袖飞舞,挥毫时似千军疾行。说话间,全诗4个字的《颂芙蓉》便跃然在四尺宣纸上。
一草一行两幅作品齐摆桌案。但见那幅草书《赞佳人》,全篇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迭宕,气势磅礴。结字不求工稳,然气韵生动,纵横有致。其缩也凝重,似尺蠖之屈,其纵也险劲,如狡兔之脱。俊逸处如风飘,如雪舞,厚重处如虎蹲,如象步,给人一种朴拙灵动遒美之感。
再看那幅行书《颂芙蓉》,通篇凝重峻涩,而又不失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气势奔放,浑然天成,如龙跳天门,似虎卧凤阁,毫无荒率之笔。●●结字大小不同,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恣肆奇崛,长波大撇,提顿起伏,有如惊鸿击空。字形舒朗飘逸,刚健婀娜,顾盼生姿,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洞,清秀洒脱,遒劲丰润。笔法劲爽纵横,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漠的气派。
小张写的如疯如癫,众人看的如醉如痴,两诗写罢,大家都还沉浸在对书法艺术的享受中而无法自拔。
小张写完后,对大家说道: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在下献丑了,俗话说诗无门第,书有渊源,论诗,小子我无门无派,论书法,我也只是小时候临摹过几本字帖而已,所以水平有限,还请蒋老季老吕书记和其它老师不吝赐教了。
季老率先说道:古往今来,书法欣赏者多注重作品的文字之美,而书写者多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挥洒之乐”,少杰的书法则两者兼具,他那不拘一格,形神兼备,挥洒不羁的风格,在你欣赏字美的同时,不自觉中便将你带入了书写之美的旅行中,与书者同进退,同哀乐,这才是书法内涵的真正魅力所在。
蒋老看了小张写的字后,故作生气道:少杰,你的书法水平只在我之上,不在我之下,为何还来向我拜师求艺呢,你小子不会是故意气我老头子吧?
听到蒋老的如此说法,小张赶紧说道:蒋老,我从小临帖练字,想到哪就写到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全都是随意而就,几无章法,纯粹是野路子出身,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那有资格来气您老爷子呀?
蒋老说道:小子,这就是你的长处,别人学练书法,往往都要讲究门派,拜师学艺,可这恰恰就是学练书法的大忌,有了框框就很难突破了,就算青出于蓝,不也只是胜于蓝吗?试想,行书谁能突破二王?草书谁能突破张、怀,如果总是抱着二王和张、怀不放,咱们华夏国的书法艺术还怎样展和进步?可你就不同了,没有框框的束缚,不拘章法,随心所欲,反而闯出了一番与众不同的书法天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所谓的‘师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李老说道:“蒋老作为书坛大佬和著名文字学家,能在小辈作品面前,表现的如此坦荡、开明,虚怀若谷,太令人佩服了,什么叫大家,这就是大家,这就是大家风范。”
邹家栋继续介绍道:“蒋老继续对小张的书法作品点评道:看你的书法,乍看之下,草有张旭之风,行有二王之神,但细看之则不然,草无张体之放浪形骸,行不限王体之法度束缚,多得是书者自己的心意表达,恣意挥洒。你的运笔看似不拘章法,其实和武林中常说的“无招胜有招”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真正体现了道家“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