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官声 > 223章【荣归:1999年的第一场雪】上

官声 223章【荣归:1999年的第一场雪】上

作者:格鱼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7:13 来源:笔趣阁

头角峥嵘未兆前,乱云深处任安眠。

那时头角峥嵘际,搅海翻江上九天。

这是安在涛脚步轻盈离开华夏新闻周刊办公楼时,心头突然灵光一闪,浮现起来的两句古诗。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他此刻的心情确实是很舒畅,颇有几分春风得意之感。

安夏公司在晓雪和孟菊的合力运作下,已经走上了展的快车道;而自己的仕途,也同样如此。只要他处理好房山这起矿难所引起的种种“余波”将矫枉过正的舆论批判导向扭转回应有的轨道上,他就可以灭火完毕。再次回返归宁。

而这一次回去,史在涛虽然还是安在涛。但安在涛却也不再是往日归宁县干部群众眼里的后备干部安在涛了。

如果说到任之后,在资河镇上搞出的这些斤。“动静”算是安在涛面对官场、面向社会出的一声号角,那么。突然被调房山任市新闻办主任充当救火队员,则充分向房山官场上下展示了他的能力和素质以及隐藏在能力素质背后的潜在能量安在涛已经成功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大步开始迈向了头角峥嵘的日子。

安在涛打专回到孟菊的家,坐在客厅里看了会电视,又往房山打回电话去问了问情况。听说张鹏远找自己,便又把电话打到了张鹏远的手机上。

谷澜县的矿难调查已经基本结束,该查处的人已经都被查处,那几个带头收红包的记者,已经被开除公职移交司法机关法办。经过了一番官场的地震之后,在省里的调查组开始撤离之后,市里的调查组也在总结报告结束后撤销,沸沸扬扬的房山也慢慢开始走向平静。

张鹏远正在办公室里看材料,突然接到了安在涛的电话,有些意外。

“:卜安同志?你跑到京里去做什么?”

“张书记。是这样”安在涛轻轻地说着他的意图和行动,“我京里的媒体朋友传来消息说,最近《华夏新闻周刊》要做一系列假记者的深度报道,我就觉得我们房山的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假记者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不仅我们房山有,国内其他地方更加泛滥成灾”如果《华夏新闻周刊》在报道中将我们房山严厉打击假记者行骗作为典型案例报道开去,对于我们房山的形象来说,是一次良好的扭转”,所以,我就来京里试一试,尝试着找他们谈一谈。”

张鹏远还没有说话,安在涛又急急道,“张书记,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我也没给您提前汇报,今天我网去跟他们谈了谈,初步有了一个结果,这就打电话向您汇报!”

张鹏远沉吟了一下,脸上就浮起了深深的笑容。当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这斤。卜安同志,当真是一次次地带给自己惊喜。

《华夏新闻周刊》是中央官方通信社主办的顶尖新闻周刊,其影响力在中央媒体里算是一流,这本杂志是中央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必看的刊物。如果这本杂志肯不遗余力地替房山“正正名”那么,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就算是舆论不能彻底扭转,起码会在上层领导中产生某种积极的印象。

时间。张鹏远心里虽然微微有些兴奋,但声音却还是挺平淡,“哦,很好嘛!小安同志很有想法,我早就说了。你大胆放手去做,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我和张市长,市委市政府是你坚强的后盾!”

“对了,该需要花钱打点的地方,你尽管花,不要小气,不要让中央的媒体同志觉得我们房山人小气,知道了吗?”

“嘿嘿。张书记,我正要跟您汇报呢,可能需要一笔经费,要几万块吧。嗯。张书记,我先垫付了,到时候,您可要给我报销,要不然,我这好几年的工资可就都打了水漂了”安在涛嘿嘿地笑了起来。

“臭小子!”张鹏远笑着挂了电话,“回来我给你报!”

这一句“臭小子”充分暴露了张鹏远内心的兴奋。

安在涛放下电话,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对于滨海媒体的恶意炒作,他本来也想过让自己的老丈人夏天农做做工作,但他又担心会因此将夏天农推到跟李云秋对立的面上,还担心他玩不过李云秋,也就作罢。

下午三点多,孟菊这才疲倦地回到了家。她进门的时候,安在涛正躺在沙上迷糊着。见那张英挺的面孔上挂着安定舒畅的笑容,她心头浮起深深的柔情来,轻轻地上楼上取了一床杯子来替他盖上,然后就默默地坐在一旁痴痴地望着他。

安在涛翻了一个身,身上的被子掀落在地。他一惊,惊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孟菊坐在身边,笑吟吟地望着他,心里也自是飘荡起一抹柔。

“菊姐,都忙完了拜”

“嗯。我们的龙腾软件算是正式推出了”国内的市场已经有了我们的一席之的。而且,经过了沟通和努力,我们已经与信息产业部达成协议,成为信息产业部大力扶持和推广的民族品牌”

孟菊轻轻地说着,旋即脸色一红,低低道。小涛,我有一件事想要跟你商量。”

“哦?菊姐你说呀,还这么客气干嘛。”

“我舅舅你应该知道他”孟菊有些不好意思地将赵老要投资安夏公司的事情说了一遍。孟菊觉得这是好事。起码,安夏公司背后有了赵老这个秘密级后台,日后的展不可限量。

但她却担心夏晓雪和安在涛误会,以为她是想要争夺公司的管理大权。如果是这样的话,她宁可拒绝赵老的好意。

安在涛微一沉吟,就笑了起来,“菊姐。这是多好的事情呀”我完全赞同”依我看,就不要赵老投资了,你们弄出一些股份来划在赵家名下不就成了?”

安在涛心里很明白,赵老哪里会看得上安夏公司。不要说安夏公司,就是实力再大的企业,在人家眼里也不值一提。赵老之所以主动提出来“入股”无非是看在孟菊的面上,想要给自己的外甥女添

他旋即就隐隐猜出,孟菊肯定是跟赵老达成了某种协议。而这协议的“主题”。说不定就是他。以他对孟菊的了解,以孟菊对他的感情,怕,”

安在涛心里很是感动。孟菊根本就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她这种背景、这种层次的人,完全可以生活在脱离世俗的高尚生活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啊!

他一时情动,就忍不住抓住了孟菊的手,紧紧地握着。

孟菊也感觉到了安在涛渐渐滋生起来的爱意和感动,心里的欢喜一点点件腾着。

女人都是自私的,谁也想独自一人分享心爱的男人。但是,,她现在之所以宁可放弃一的,默默地躲在幕后,这一切的一切,都无非是心里的深爱使然,也有一份深深的无奈。

她放不下他,真的放不下他,她尝试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无疾而终”每一次都被内心深深的思念给硬生生扯了回来。她甚至尝试着与其他的男人交往接触,但交往的结果就是让她更加的痛苦。既然逃避不成,那就只有适应现实和接受现实了。

孟菊跟刘彦一样,都是对世俗眼光不屑一顾的个性鲜明的女子,一旦拿定了主意认准了方向,就是百折不回。

唯一不同的是,孟菊比刘彦更含蓄、更内敛罢了。刘彦不会封锁自己的感情。她会用自己的方法让安在涛感觉到她的爱意和体贴,而孟菊则只能躲在一旁黯然神伤,这就是她这么久都一直消失在安在涛视野之中的缘故。而这,也是两女最大的区别。

换言之。在感情的问题上如果不是因为夏晓雪走在前面,刘彦绝对会跟夏晓雪“据理力争”一步也不会退让;而孟菊则不会,就算是她与安在涛的感情在前,如果安在涛与夏晓雪有了婚约或者感情,她也会选择“让出

或许是年龄和人生经历不同的缘故吧。

孟菊对安在涛的感情中,还隐隐混杂着一丝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母性色彩。

安在涛在客厅里看新闻,孟菊则躲在书房里跟夏晓雪通过网络沟通赵老要入股的事情。安在涛根本连想都不想。他太了解晓雪了,晓雪肯定不会反对。而且,正如安在涛预料的那样,夏晓雪也主动提出,不要赵家投资。由公司戈出一部分股份来转让在赵家的名下。

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但安夏公司的“好意”赵老并没有同意,他的秘给孟菊的公司帐户上划过来一笔不小的资金。

孟菊一边忙着公司的事情,一边让公司的人采购了一批传真机、电脑及电脑桌。还特意专门给朱琳等杂志社的中高层领导定制了一批豪华办公桌椅。一共花了旧多万。虽然孟菊要从公司的帐户上走,但安在涛还是让公司开出了票和采购明细。

安在涛出手的豪爽大方让朱琳和《华夏新闻周刊》的人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安在涛的“大方”的魔力下,朱琳甚至没有让记者亲自赶赴房山实地采访,就根据安在涛提供的材料炮制了一篇重磅报道出来。

这到也不是她们不谨慎。一来,这种报道本就是带有形象广告的性质,含有某种“虚构”的成分,实地采访与否都不是很重要;二来,安在涛的基础工作做得很好,他带来的材料不仅很翔实全面,还都有房止。有关部门证明或者公章。

或者说。安在涛本来就没打谱让他们去采访,已经把所有的基础工作都提前完成了。他前世本就是媒体人,做这些自然是滴水不漏,让他们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在这篇题为《假记者何以泛滥成灾》的深度报道中,这样开头:“一则关于东山省房山市假记者的最新报道。再次引起舆论震荡。假记者出现在房山,其实早已不是什么让社会感到陌生和新鲜的消息。近年来,类似报道不时进入公众视野。而之前本刊披露的西山省某县出现的“假记者专业村”与房山币这起“大量无业青年冒充记者敲诈煤矿。事件一样,人深省,”

报道旋即笔锋一转,开始为房山进行某种“化妆。怎么杜绝假记者的社会性危害?毫无疑问,需要严厉的打击,彻底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本刊记者经过深入采访调查现,在假记者案件爆出的短短两天之内,房山市委市政府就紧急做出部署,由市委宣传部和文化新闻出版局牵头,联合扫黄办、公安、纠风、安监等旧家单位开展重点打击,仅专案组成立后的不到落小时内,就揪集以假记者敲诈煤矿为生的寄生虫数十人

而报道的最后,还运用春秋笔法对滨海晚报的报道进行了某种“点题。”这也是安在涛设计的意图之一。

“还值的一提的是。我们的某些媒体在报道假记者事件的时候,有虚假夸大和恶意炒作之嫌。

据本刊记者的周密调查,生在房山的这起假记者敲诈蝶矿案件,真正具有记者身份的不过是区区数人,目前这几斤小职业道德沦丧的记者已经被开除公职移交司法机关;但在滨海某媒体的报道中,假记者的数目却被人为夸大了数倍,属于恶意炒作推波助澜

月口日。最新一期的《华夏新闻周刊》上,这篇报道正式问世。在见光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国家新闻出版局的高度重视,据说立即向东山省委宣传部出了“质询”的公函。

直到现在。安在涛已经圆满完成了此次进京的任务。他一遍遍地看着这期《华夏新闻周刊》上的报道,嘴角的笑容越来越明显。

毫无疑问。这一回,滨海晚报已经在劫难逃了。业内最高新闻专业刊物的曝光,已经将他们逼到了绝路上如果报道的事情并非属实,他们或者还可以再“轮旋”一下,可一切都属实,他们接下来就只能尽快道歉并严肃处理采写那篇报道的记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