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官声 > 第684章【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上

官声 第684章【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上

作者:格鱼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6:13:38 来源:笔趣阁

2oo6年2月21日上午,安在涛坐在办公室里看报,从《东山晚报》上读到了《东山晚报》记者来房山采访全民免费医疗的一篇重磅报道——《房山免费医疗该何去何从?》

他是媒体人出身,曾经是业内知名的新闻记者,一看这篇报道的新闻标题,他马上就判断出这是一篇带有负面质疑色彩的报道,因而就皱了皱眉,认真看了下去。

“1月1日,在酝酿了半年之久后,《房山市全民免费医疗实施办法(试行)》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开国内先河’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近两个月以来,让全体房山人民真正体会到了‘看得起病’的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上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与国家新医改数年仍难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月前房山医改政策带着‘免费医疗’的字眼横空出世,博得了万千期许和赞扬。然而,如今这项被媒体称为‘开国内先河’医疗保障制度,却面临着‘有病的住不进去,治好了的不出院’实施俩月疲惫不堪、政府财政难以为继的尴尬处境。”

“据房山市卫生局的相关统计,全民免费医疗模式运行的月,累计接收住院患者9o7o人,市内定点医疗机构总住院费为12oo万元,住院费报销9oo多万元,人均报销1oo1元。另外,转市境外医院治疗的患者共有26o人,按估算,还有55o万-7oo万元尚未报销,预计,3月份全民免费医疗报销总额在196o万元左右……长期推进下去,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房山市财政的压力之大无法言表……”

“受到免费医疗的诱惑,大量的求医者涌入市级定点医院,其数量过了能够估计到的最高数量。几天里,记者来到光明路中段的房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巡视看到,该医院的第二医院,病床同样满员,为了接治住院病者,医院只好在走廊里安置了不少病床。”

“求医潮规模庞大,病床一下成了稀缺品,由于无法给求医者提供住院病床,许多亦应住院的病人神情黯然地在医院里等待、徘徊……房山免费医疗的尴尬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公民道德风险问题?实施两月的房山免费医疗该何去何从?”

看完这篇报道,安在涛的脸色旋即阴沉下来。推行免费医疗后的火爆场景,没有出乎他的意料。在推行这项改革举措之前,他当然已经考虑过老百姓蜂拥而至道德水平较低的因素,但不成想,时下的现实问题却远远比他预计的还要严重得多。

无数人涌入医院,甚至有很多人没有病也都跑到医院排队住院,抱着有便宜不赚白不赚的心思。一时间,房山市几所市属医院和十几家县区定点医院人满为患,目前已经处在了负荷运行状态中,医院方面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而与此同时,作为改革的推进者和主导设计者,安在涛也面临着市里市外、舆论和上层领导的多重压力。

不过,问题归问题,压力归压力,安在涛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改革举措是拍脑袋的决策。免费医疗本来就是一个改革的产物,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和先例可以遵循,自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逐步完善制度,一蹴而就一团欢喜的局面,那只能是空想。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要顶住压力,尽快完善制度,坚决堵住一些诱暗箱操作和不规范操作的漏洞。同时,化解社会的道德风险。

……

……

安在涛沉吟了一下,抓起电话让秘书李平通知市长杨华、常务副市长马晓燕、直接分管免费医疗的新任市长助理兼卫生局局长张致恒,马上到他的办公室里来开会。

不多时,杨华等人就赶了过来。虽然安在涛没有说明为什么叫她们过来开会,但其实众人心里都明白,肯定是为了现在的免费医疗。

市长助理张致恒最后一个赶过来,进了安在涛的办公室,见安在涛面色阴沉而其他的市领导也都神色“不爽”,心里就有些忐忑不安。这一段时间,作为卫生系统的最高行政主管,作为房山市免费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致恒焦头烂额,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安书记,杨市长,马市长……”张致恒轻轻打起了招呼,安在涛默默地摆了摆手,“坐。”

“好了,我们开一个碰头会。免费医疗已经推进近两个月了,效果明显,但也暴露出很多重大的问题……张致恒,你直接分管这项工作,你来具体谈谈。”安在涛淡淡地说着,用凛然的目光扫了张致恒一眼。

张致恒心里有苦说不出来,脸上还不得不浮起恭谨的笑容来轻轻道,“安书记,杨市长,马市长,应该说,我们的制度是一项好制度,只是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贯彻落实有些局部走样,制度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加以完善……同时,我们对老百姓的道德素质也估计不足,很多人一窝蜂地扎堆冲进医院,给医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目前,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全市所有免费医疗的定点医院个个都爆满……”

张致恒叹了口气无奈地说:“病床爆满现象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受到免费医疗的诱惑,有人是生病后非等到今年1月1日以后来看的;有的是多年看不起病的;还有的是小病非要住院看的……”

“***,难怪人家说,我们的国民素质太低,根本就不配享有高福利……”张致恒心里烦躁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但他马上就意识到这是当着安在涛这个市委书记和杨华这个市长的面,赶紧闭住了嘴,红着脸垂下头去。

好在安在涛没有“计较”他语言上的粗鲁,反而淡淡一笑,“张致恒,你这话太偏激。素质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一点点的培养……免费医疗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的责任,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了政府的责任!”

虽然安在涛的话太过“一本正经”,让张致恒心里不以为然,但他却不敢再反驳什么,连连笑着称是。

……

……

张致恒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安在涛的脸色,慢慢把他所掌握的第一手情况向安在涛和杨华、马晓燕两人汇报了一遍。

张致恒的话还没有说完,马晓燕就插嘴道,“有些人通过住院治疗后完全可以出院休养,可就是住着不想出院,后面的病人又等着入院……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昨天,就出现了一起医患冲突事件。第一人民医院的住院大楼给围堵了起来,要求医院增加病床,还有人抱怨市里说话不算话,不肯接纳他们住院看病……”

“如果不是我们处理得当,没准会酿成更大的冲突……”

杨华也叹息道,“安书记,看来,事情远远比我们事先预计的复杂……”

安在涛听着众人的谈论,沉默良久。突然他扬起手里的报纸,淡淡道,“我看到了东山晚报的一篇报道。说是我们的免费医疗是拍脑袋决策,必将面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结果……我知道,现在有人在冷嘲热讽,有人在隔岸观火,还有人批评我们要及时改正这种过于激进的改革,免得最后无法收场……这篇报道说‘房山免费医疗该何去何从?’,大家也说说看,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众人一阵哑口无言,谁也不敢表态。当然,她们也无法表态。免费医疗是安在涛这个一把手强力推进的工作,如今刚刚遇到一点问题就要打退堂鼓,恐怕不符合安在涛的性格。但如果这样强行推进下去,结果又难以预料……

杨华心里暗叹,其实她早就觉得安在涛推进的免费医疗有些太仓促太激进,但这种话她也就是心里想想,绝不敢说出口更不敢表现出什么来。杨华太了解安在涛的性情了,如果在这种关键而敏感的时刻,她突然表露出跟安在涛相左的态度,安在涛定然会极为不满,甚至会由此对她心生反感。

张致恒的心思跟杨华基本一致,而就算是马晓燕,也对免费医疗的未来前景并不看好。从一开始,她就不怎么赞成安在涛搞什么免费医疗。

三人沉默了一会,马晓燕犹豫了一下,还是率先开口道,“安书记,我看,应该在免费医疗制度本身上再做做文章。要不然,我看,提高一下就医和报销的门槛怎么样?很多人是在贪图小便宜,如果在制度上关住这道门,我想……”

“嗯,我赞成晓燕的意见。”杨华见马晓燕开了口,知道自己不能不表态了,如果再沉默下去,肯定会让安在涛心里不高兴。

她心里明白,就算是这是一条黑道,她也只能坚定不移地陪着安在涛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这不仅是安在涛的决策,也是她这个市长极力推动的结果。否认这项决策,就是否认自己。

安在涛扫了众人一眼,对于杨华三人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挑明。

他淡淡一笑,瞥了张致恒一眼,“老张,你的意见呢?”

张致恒迟疑了一下,“嗯,安书记,我也认为杨市长和马市长的意见很好……我回去以后马上就组织人立即对我们的免费医疗制度进行再论证和进一步讨论完善,争取把所有的漏洞都给堵死,让一些人钻不了空子……”

安在涛长出了一口气,摆了摆手沉声道,“好。就这么办……对于免费医疗,我有…意见——”

安在涛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见杨华三人都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就又沉声道,“第一,免费医疗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和阻力,都要推行下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第二,对于全民免费医疗实践中出现的不正当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对轻病住院、病愈而不出院的患者,可以规定必要的惩罚性收费措施,规范就医和住院制度;第三,要对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对借全民免费医疗财的医疗机构,一旦查实予以严惩。同时可通过增加透明度等方式,规制各种过度医疗行为的生……”

“省立医院的一个老专家昨天专门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过来,人家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我觉得倒是可以借鉴一下:从诊疗到住院观察、治疗、康复,我们的医改方案中缺少一种单病种付费机制。单病种付费机制可以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当达到病种付费限度时,医生便要提醒患者及时出院,否则将由自己承担此后的医疗费用。而在医疗设施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制度上防止医生过度滞留患者住院的情况……”

“我只是提提思路,具体的操作还是需要你们去进一步细化落实。总而言之,万事开头难——在免费医疗推进之初的时间里,我希望全市干部都能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谋划策,完善制度改进不足,把免费医疗这一项惠民政策稳步推进!”

“老杨,你和晓燕同志回去会马上组织召开一个全市卫生系统干部会议,传达一下市委的意见。告诉大家,在这个时候,都要给我瞪起眼睛来,谁要是出现问题一概先免职再查处!”安在涛的声音渐渐变得有些阴沉起来,“还有一个事情要注意。没有市里的批准,任何医疗单位和部门,都不允许接受任何外地媒体的采访,任何人不得对免费医疗表态和表个人看法……这是一条铁的纪律!”

安在涛一连说强调了好几个“不准”和“不得”以及“严禁”,他那微微有些阴森的男中音传进杨华三人的耳朵,除了马晓燕之外,纵然是杨华都忍不住心里凛然起来。

从安在涛召集杨华三人开会一直到2月底,省内外媒体乃至很多中央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房山免费医疗”上,一时间,房山成为舆论中心,而“免费医疗”的“房山模式”也旋即成为国内最火爆的热点焦点新闻。

铺天盖地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见诸于各类媒体,虽然不乏有赞扬之声,但大多数都在质疑和批评。

《经济日报》表评论称,“医疗的本质是保障而并非免费》,这篇批评文章还算是比较柔和——

“像房山市这样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政策,当然是出于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有病能医的良善初衷,但是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政策,显而易见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必要耗费,而医疗资源的不必要耗费又必然会造成财政无力支持,从而导致该项政策最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赚钱治病、防病也是激民众工作与生产热情的动力之一,如果看病不需要百姓花钱,难免会消弭工作动力,降低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增加度,也最终影响到政府财力的增加,对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起到削减作用……”

与《经济日报》的评论相比,《燕京时报》的另外一篇社论就显得尖锐多了,将批评的矛头直接对准了以安在涛为班长的房山市委——

这篇社论称“房山免费医疗疑似大跃进”,表示“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除了理想主义的动机,决策部门需要更多现实的思索和科学的考量。一套完善的医疗体系或者任何社会服务体系,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成熟机制。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才是百姓的幸之所托、福之所倚……”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蛋糕。所谓的全民免费的医疗服务其实仍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纳税人来埋单。既然资源有限,既然财力有限,那么,就应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出最大的公平和效率。窃以为,在继续推行医疗公益性的基础上,建立制度性救济体系比免费医疗更重要和可行。譬如专门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救治制度,再譬如大病特殊救治制度。当看不起病的穷人在面临生命之忧时,当普通患者交不起巨额医疗费时,迅启动制度性救济,全方位地保障所有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

……

与外部舆论的沸沸扬扬相比,房山市里却显得非常平静。虽然医院方面仍然是人满为患,虽然一笔笔财政资金正在通过医保处和医疗办联合签字报销出去,但却没有出什么乱子,一切都在朝着安在涛规划好的目标逐步前进。

而安在涛和杨华也在张致恒地陪同下,连续数日去几家市属医院考察调研,现问题及时召开现场会立即解决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