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好地主 > 第 1335章 逍遥游

唐朝好地主 第 1335章 逍遥游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1:58:01 来源:笔趣阁

求月票啊!分类月票榜上最后一名了啊!

长江上,到处都是白帆点点。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条大江,成了大唐最繁忙的高速通道,往来的船只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船行在大江之上,却是不愁吃。

不需要停泊岸边,一边行船一边就有美味。

长江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清澈的让张超感叹,后世的长江水,尤其是中下游可没有这么好。除非去那上游三峡里的支流小溪里,才能看到那清澈见底的江水。

行船时撒几网,轻易的就能网上鱼来。

一张手抛网,用力的撒出,然后收起来,就有鱼儿了。

也可以在夜晚挂个网在后面,一样能网起很多鱼。如果有兴致了,也可以坐在船上钓鱼。

长江里的鱼虾是丰富多样的,各式各样的鱼。

这个季节里,甚至有河豚。

一连几天都是雨,长江的水也涨了不少。

船家们俗语说的好,涨水鱼,落水虾。

涨水的时候,鱼最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长江上,自然就吃长江。

如今大唐航运发达,长江上跑的船也多。许多如今跑船的船工,以前都是长江上捕鱼的渔民。

不分昼夜,风里来雨里去,放网收网,打渔卖鱼。打渔看似简单,其实过去渔民的日子都很艰难,这些人多是没有地的百姓,只能靠捕鱼为生。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船都没有,是给船东打渔。

张超坐的这条船上就有几个过去是渔民的小伙,还有一个老渔夫。

老渔夫叫杨黑鱼,打了几十年渔,已经五十多岁年纪了。过去是帮东家捕鱼,后来东家买了更大的船跑货,他也到了货船上。

这些年来,就一直在江上讨生活。

“打渔很辛苦哩。”

闲聊中,杨黑鱼把他的一双手给张超看,长满双茧,四处脱皮满是皲裂,粗糙不堪。

这是因为长期在水里作业,才会长成这样。

长年呆在江船上,老鱼头对船已经习惯了。再大的风浪,无论船只怎么颠簸,可他都稳稳当当的。

老鱼头不但会打鱼会行船,而且还很会做鱼。

老鱼头很得意的讲起以往打鱼的经历。

“这几年大家日子好过,尤其是这江上到处是商船,两岸一个又一个的大集镇城市,鱼也好卖哩。尤其是我们这些长江上捕起的鱼,更好卖。在江边的一些集市,一些人鱼塘里养的鱼才七八文钱一斤,我们长江里打上来的鱼,十五文一斤,还被人抢着要。”

李世民本来在舱里看书,听到张超跟个老渔夫聊天,也忍不住加入进来。

“人家卖七八文一斤,你卖十五,这还有人要?”

老鱼头在这船上也呆习惯了,没有了一开始的那么拘束。

他答道,“这鱼长的地方不一样,价格自然不一样。通常鱼塘里养的鱼,长的快,这鱼会有股子土腥味。而我们打的鱼,都是这长江里的野生鱼。这鱼在这大江里自由自在的生长,水清自然鱼也甜。”

他说爱吃鱼的人一般一下子就能吃出差别来,所以他们的鱼是从来不愁卖的。每天一大早,先在码头上卖一点,然后剩下的就给那些预定的老主顾送去。

李世民问,“你们一般打什么鱼呢?”

“什么鱼都有,这长江里啊,鱼多。有鳊鱼、草鱼、鲤鱼、链鱼、家鱼、红眼佬、鲳鱼等。”

“红眼佬是什么鱼?”

“就是长的跟草鱼有点像,但眼睛是红的。”

说着,他还去一边桶里捞了一条上来,张超认出来,这原来是一条红眼鳟鱼,这种鱼比草鱼身体要瘦些,而且味道更鲜嫩,是比较受欢迎的。

杨黑鱼一般的草鱼等卖十五文一斤,而这种红眼佬就要卖到二十文一斤。

他还告诉张超,还有一种鱼卖五十文一斤,若是能打到肥索子鱼,价格更高,可以卖到一百五十文一一斤。

“这个季节,河豚更受欢迎哩。若是能捕到新鲜的活河豚,江边的各码头都有人高价收,据说还有汉京的商人来收,专门供给汉京的宫廷和贵族府上,价格更高。”

杨黑鱼打了半辈子的鱼,各种各样的鱼捕过无数。

但一直都是替别人打鱼,他拿的是工钱。

以前的时候,替别人打鱼基本上就是混口饭吃,一年到头也领不到多少粮食,养一家人都难。

妻子还得替人洗衣服、织网。儿女们年纪很小,也开始捕鱼织网。

说到这几年的变化,老杨倒是很高兴。

说如今日子好过了,虽然鱼的价格还跌了,但鱼好卖。而且东家给他的钱粮也多了,他说自己的几个儿子如今都在江上跑船,靠着银行的贷款,自己买了船,有打鱼的,也有跑货的。

日子过的还不错的,儿女们说他年纪大,让他上岸享清福。他也曾听过,可上岸呆了没半年,就呆不住。

感觉在岸上的日子总不自在。

现在他在这船上,其实已经不是打渔了,这是条官船,他在这条船上相当于一个顾问了。凭着几十年长江上的丰富经验,给船员们指点指点。一月也难拿到五贯钱,另外船上还包了吃住。

他打好一辈子渔,船上也呆了大半辈子,喜欢呆在船上。

李世民问他,“你们家没分地吗?”

老杨笑笑。

“分了哩,怎么没分呢。我家里几个大儿子分开另过,分家立户了。我则跟我小儿子过,一家分成了四家。早年官府鼓动我们去边疆,说那边田多地多,我没同意去。后来还有不少贵族老爷家也来人劝说我们,说愿意去他们领地落户,不但分田给地,还包路费给安家费呢。我这老头习惯了这里,不愿意去。”

“后来朝廷给我们留下来的人也分了地,那次我们父子四家,每丁分了一百亩,我们父子四家有成丁七口,就分了七百亩地,不过有好些是山地,只能种树。”

“那除了山地也还不少啊。”李世民道。

“是不少哩。”

老杨父子是四户,有七口成丁,分了七百亩地,许多地是那些移民去边疆的百姓的地,朝廷回收后再分给了留下来的那些地少的百姓。

说起来老杨还是很感激,朝廷分给他们的这些地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确实不少,而且是免费分的,没收钱。那次之后,朝廷就不再分地了,百姓要置地只能从别人手上买。

老杨父子那七百亩地,就在后来陆续卖掉了,现在家里还剩下了一百来亩地,都是较好的水田,这些地留给家里的女人孩子们管着,农忙的时候,他们爷几个也从江上回来帮忙。

李世民听说老杨一家七百亩地,卖的只剩下百来亩,气的直吹胡子瞪眼。

老杨却觉得这也挺好,他们拿卖地的钱,再向银行贷了些,给儿子们买了船,打渔或者跑货,现在收入挺好的。

他说跑船的收入比种地高的多,特别是有自己的船后,赚的就都是自己的了。家里一百来亩地,完全够口粮了。反正地卖了,田赋也减了,两税是按田亩来征的。

至于跑船另交税,他也觉得很合理。

话里话外,老杨确实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李世民却觉得老杨一家辜负了朝廷的好意。

张超笑着对李世民道,“这是百姓自己的选择,老杨一家跑了一辈子船,给他们田地他们也种不好,他们对跑船更内行,做这个更有收益,为什么要阻止呢。朝廷不抑兼并,他们的地卖了也合制度法令,况且卖的这地,朝廷也是收了买家八个点的契税的。”

其实这也是现在这社会特色的一个缩影,不再固化。

阶层不固化,职业也不固化了。

农民可能变渔夫,渔夫也可能变成航运的,跑航运的儿子也许变成读者科举然后为吏做官,甚至去当兵的。

人们选择的余地更多了。

朝廷十年前最后一次均田授地,给了原本无地的老杨父子七百亩地,但老杨有了地没选择做农民,也没选择做地主,他们卖地买船,然后当起渔夫和跑货运。

就如老杨现在船上一月包吃包住还有五贯钱,逢年节还有些粮油发。比起他自己种地肯定强多了,种地辛苦,一年可赚不到这么多钱。

看着时间已至中午,老杨笑着说要做顿渔家菜。

张超笑着应允。

这条船很大,但船员们在江上跑船却也都是船上生火做饭。大船还有一条小船拖在后面,老杨下到小船上。

张超便也凑热闹下去。

小船上是做联络通信用的,有时也用来捕鱼。

这上面也有套做饭的家伙,小火灶和炒锅都有。不大的船舱里,摆着油盐酱醋等调料。

一边还有一桶水。

水很清澈,是直接从江里打上来的,放在船上沉淀了半天。

船上的人都是喝的长江山,只有供应李世民等贵人的水,是从岸上运来的桶装山泉水或者井水。

对老杨他们来说,江水很清,也好喝。

就着江水洗菜、切菜。

老杨的手艺很糙,但很有渔民风格。

鱼是刚捕的,各种鱼都有,鲫鱼、红眼佬、鲤鱼、草鱼等,大小都有。

老杨把水倒在水桶里,一边剖腹刮鳞,一边让张超帮忙烧火。

船上有煤球炉子,先用木屑引火。

火烧好,往炒锅里倒油,油刚冒青烟,那边老杨也已经把鱼杀好。

就着锅底的那点油,把鱼放在锅上煎,说是煎,倒像是烤。等翻过一面身,老杨直接从桶里舀了一勺水倒进锅里。

“大火煮鱼小火焖,”这就是老杨的煮鱼秘诀。

一会功夫,锅里的鱼汤就跳动着沸腾了起来,溢出诱人的鱼香。

趁着这会功夫,老杨又开始淘米,将淘好的米倒入煮着鱼的锅中,然后盖上盖子。

“这是要煮鱼焖米饭啊!”

张超笑着说道。

“对头,鱼焖米饭可是相当好吃。”

煮饭的功夫,张超和老杨继续闲聊,船上的人总是喜欢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

揭盖,汤汁已经煮干,饭也熟了。

“开饭喽!”

张超先盛了一碗,李世民看到饭熟了,立即放下书,顺着香味踩着绳梯跳到小船来。

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饭先,饭里浸透了鱼的汤汁。只尝了一口,李世民连赞叹的话都没空说了,立即又夹起一块鱼。鱼已经煮散,可却更入味。鲜嫩而滑,直接就滑入喉咙了。

看着太上皇那猛吃的样子,老杨感觉无比的满足,一张嘴都笑的合不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