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好地主 > 第1384章 趁虚而入

唐朝好地主 第1384章 趁虚而入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5:54 来源:笔趣阁

不得不说,倭人模仿能力还是非常强的。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本来倭国在二百余年前,还是诸岛割据时代,后来和国统一诸岛,建立大和国。但大和国的政权,其实一直都是在公卿的手里,天皇基本上都只是个摆设。

而他们的社会制度,则是一个奴隶主贵族私有部民的制度,这种制度其实非常落后。

奴隶主贵族阶层直接霸占着大片的优质土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

大和国分为贵族、平民、部民三个阶层,部民其实就是奴隶,是被大和国征服诸国的过程里,俘虏的人口。

这些部民被贵族阶层奴役,又按分工编成不同的部。比如负弓矢以充警卫的是韧负部。

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

充任宫延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

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

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

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其中以在皇室直辖领地中劳作的田部和在贵族的田庄中从事生产的部曲数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种类型:将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编成田部;保留原有的农村公社的形式,采取向公社成员征收年贡形式进行剥削的田部;由地方贵族所献的私有奴隶部曲──徭丁编成的田部。

部曲则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如大仲部、苏我部等。

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有的贵族与部民并无血缘关系,但也自称氏上,将部民作为氏人。对于外来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内部结构,由其原首领任伴造,部民中有的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别名之为名代和子代。

在早期,这种制度倒也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到了如今,这种制度也变了样。

奴隶主贵族们直接霸占了最优良的田地,把平民也变成了自己的私民部民,土地兼并,甚至豪族之间的征战,也让社会十分动乱。

朝中掌权的苏我氏也意识到邻居大唐的先进制度,在不少曾经出使和留学大唐的倭人劝说下,他决定仿大唐制度,改革倭国,想要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苏我氏的革新,其实力度相当大,堪比大唐的贞观新政。

苏我氏的改革包括改年号、迁新都,向全国宣布改新诏书。

将都城迁到最繁华的贸易港难波,宣布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所有,所有部民成为公民。

并且仿大唐的均田制,推行班田制。每六年按照人口数班给分田,具体为男子三亩,女子为二亩,奴隶一亩,这些地死后要归还国家。

在中央,他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仿大唐设立中央和地方机构以及各种官职。

具体的就是中央设神官、太政官两大机构,太政官下辖八部省。太政长官为太政大臣。

地方上行政机构则设五畿七道,各地设国,国下为郡,郡下为里。

废除官位的世袭制,并实行征兵制。

改革力度之大,让得到消息的张超都为之惊叹。

这是直接废除奴隶制,并全面实行中央集权了。

中央二官八道一台五府制,地方则是五畿七道郡国里制,土地制度则推行班田制,又实行全国征兵制。

不过张超始终觉得,这些倭人步子迈太大了,这样会扯到蛋的。

说句最简单的,眼下的倭国内,朝中自然是苏我氏当政,这也是倭国的传统,公卿掌权,而地方上则是贵族和豪强们掌权。

不说别的,仅仅是部民,就占有整个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些人都是皇室和贵族豪强们的奴隶,他们会轻易的把这些奴隶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平民?

再一个,土地也基本上都是皇族和贵族们的,他们愿意把土地交给朝廷班田?

原来地方,都是贵族豪强们控制的,贵族和豪强们占据着土地,表面上这些土地是国家所有,他们只是代理经营,在委任书上署名,成为名田。名田的主人是名主,于是又有小名主和大名主之分。

小名主就是那些富裕农民小地主,大名主则是贵族和地方豪强。

在以前,物部氏控制着倭国朝廷,后来苏我氏打败物部氏取得朝堂控制权,一直到如今,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掌握着朝堂大权。

天皇,不过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现在苏我氏愿意主动改革,一方面是大唐给的压力很大,二来是地方贵族豪强越来越不太听朝廷中央的命令,这才是他真正改革的动机,说白了,就是想要揽权而已。

苏我氏虽然是公卿专权,还没到后来的幕府时代,武士阶层控制天下的地步,但他确实也想通过这种改革,把权力抓的更紧。

只是,这改革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真正的历史上,倭人是更晚一些时候才进行的改革,那个时候是维新派把苏我氏干掉后,扶立新的天皇,然后全面推行改革,号称大化革新。

而现在,苏我氏居然带头改革了,不得不说,历史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可就算最大的地主皇室和苏我氏带头改革,下面的贵族豪强们也未必愿意啊。

几十年前,物部氏当政,实行保守政策。而苏我氏眼界较开阔,一意改革,结果被物部氏阻拦,两大贵族开战,最终苏我氏赢了。苏我氏的族长苏我马子扶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积极实行改革。

后来,仁德太子进一步提出改革计划,结果苏我氏却担心损害苏我家族利益而杀了圣德太子和他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现在大唐的压力下,在地方的不稳下,苏我虾夷却又被迫开始带头改革。

地方上的贵族和豪强们,可不是一个大名主一封委任状就能满足的。

改革意味着旧有利益集团的损失,必然会有反对。

不过张超挺乐于看于倭国的这种变化,他们乱起来才好。

其实倭人的改革处处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过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们的班田农民,也是一样要负担租庸调的,但负责却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纳租稻两束两把。而调则还分为田调、户调、付调,庸为力役和代役纳物,部之,负担很重。

就算部民过去为奴隶,可转为班田后的公民,日子并不会更好过,相反,负担还更重了。

这有点类似于南北朝时期贵族地主庄园里的佃户部曲,他们不用向朝廷纳税服役,只给贵族地主们种地纳租就好了。如果变成了编户良民,虽然分田授地,可租调和庸却不少。

就如隋朝时均田,一个男丁授的田比一夫一妇授的田要多,可相比起来,租庸调却要比平均的少。于是乎,许多隋朝男子宁肯打光棍都不娶妻,因为娶了妻负担就要重许多。妻子授的田没有男丁多,可一夫一妇纳的租调和承担的庸却要高的多。

石见银山。

现在那块地方被划为五畿七道的山**,隶属于石州石见国。山**有八国,石见国则有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六郡。

石见银山现在还只是很零星的开采,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可以说这是当地的倭人没有发现这里的储量。

但张超知道啊,在明朝的时候,石见银山可是达到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相当惊人的。

倭人不知道没关系,他知道就行了。

还有别子铜山,在四国岛,属于南海道,归属于伊予国。

这座铜山要到一千年后才会被发现,而他的铜储量却是相当的惊人,六十五万吨铜储量。

这座铜矿开采了近三百年,占据江户幕府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铜开采量。

十三亿斤铜储量。

在中国明清时期,每年向日本进口的铜就高居百万斤之巨,这还没算日本向荷兰等国出售的铜,他们的铜最高时一年能达到几百万斤之巨。

别子铜山储量高,但在伊予大铜山还不少,甚至许多铜山都是夹金夹银的。

“趁着倭国内乱将起,我们正好混水摸鱼,以讨伐倭王无礼为由出兵,然后攻占石见银山和别子铜山,反正这两地都离海边不远,对于我们来说出兵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伊予的别子铜山,它处于四国岛,倭人力量不强。”

张超打的是如意算盘。

进攻倭国,一面是挖金子挖银,另一方面还能抓奴隶。

倭国别看着好像地方很小,但倭国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而且倭人也比较能生,处在岛上也算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安稳日子,人口不少。

中原对于铜、银、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张超也不用担心挖了太多黄金白银和铜,会造成中原货币过多,通货膨胀什么的。

黄金白银可是天然货币啊。

这可比烧瓷器、烧玻璃、造香水、酿酒、制糖来钱快的多。

“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张听了已经是热血沸腾,饥渴难耐了。

“不急,咱们先准备,凑两支舰队,准备好军械物资等。还得等朝廷和议院批准我们去征讨倭国才行。”

这么大的银山铜山摆在面前,张恨不得现在就去攻占石见国和伊予国。

“爹,干脆咱们偷偷组织人马,就以海贼之名行动。”

张超呵呵一笑。

“别心急,那银山铜山又不会跑。再说了,除了你爹我,别人现在也不知道那两座银山铜山啊。先正常的报告朝廷吧,相信能通过的。”

“万一通不过呢?”张很着急,这么大的两块肥肉都到嘴边了。

“真要通不过,再按你说的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