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唐朝好地主 > 第1296章 擅权

唐朝好地主 第1296章 擅权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5:54 来源:笔趣阁

出了内阁,张超骑马来到皇宫。UU小说 Xuu234更新最快

贞观时,李世民将皇帝号紫微宫,承乾继位后改为紫禁宫。

紫禁宫位于皇城之北,西有夹城,东有东城,北有圆壁、曜仪之重城,整个宫城在皇城北部,又分为北宫长乐宫、东宫太子府以及紫禁皇宫。整个宫城呈凸状,城垣高四丈八尺,宽在五丈余,夯层厚三寸,内外皆包砖。

比起长安的太极宫,不论是气魄上还是防卫上都是大大超过。

宫城四周的那些夹城、东城、圆壁、曜仪重城其实都是禁军侍卫驻军之处。

如今,驻守在宫城外的都是张超从南边带来的。

“安国赵王!”

侍卫们见到他来,上前行礼。

张超点了点头,拿出自己的通行腰牌,侍卫例行的查看了下,然后放行。

他没有下马,直接骑马入宫。

身为当朝首相,太师,还是太子的老师、老丈人,张超得到了皇帝特赐的宫中骑马的特旨。

皇帝甚至赐给了张超带剑上朝,赞拜不名的特旨。

只不过,张超并不会真的就带剑上朝。不过宫中很大,走路确实浪费时间,他又不太喜欢坐辇,便骑马入宫。

御书房。

张超把内阁关于功臣领地封赐的名单和封地方案呈给承乾。

御书房里,殿中一侧,是马周等诸位学士。翰林院有两位承旨学士,七位学士,与内阁设置相当。这些人以马周为首,是皇帝的工作秘书,负责备皇帝咨询和代笔批红。

职责和过去的散骑常侍类似,但权责更高。

授封名单很长,前面是张超为首的二十位封王,后面还有一百多个国公,和一千多公侯伯子男等。

大唐到现在,实封爵已经授了将近五千,可以说有点滥。但封地严格控制在中原之外,许多甚至直接封在了别人家的地盘上,比如大长公主这次受封的黄金半岛,张超加封的吕宋、渤泥,那地并非无主之地,那也是有主的。

慨别人之慷,承乾是不心痛的。这也是从他爹手里开启的先河,最先是拿高句丽人的辽东来分封功臣,到现在,朝廷到处分封,管他有没有主。

“太子太保这次只是在原封地上扩封了一点,朕觉得不太合适。”承乾指着辽西郡王张铁枪的扩封条说道,“太子太保劳苦功高,理应重赏。”

承乾让张超替父亲张铁枪选一块封地。

“多谢陛下厚恩,臣就选诃陵岛吧。”

诃陵是一个国名,在爪哇岛上。东汉至隋时,中原称爪哇为呵罗单,也有称为耶婆提的,到了唐时称为诃陵。早几年,曾经遣使来朝,送了几只鹦鹉还派了几个和尚来。

因送的礼太少,李世民都没瞧的起他们。事实上,这个诃陵也只是个小国,占据的只是爪哇的一小部分,他们自己都说不太清楚爪哇有多大。

承乾虽也是去过岭南的,但他也只是按张超画的图,才知道这个诃陵在渤泥的南面,在黄金半岛的东南。反正距离大唐是非常遥远,虽然这岛上也有许多土著邦国,但反正是拿人家的地来封赏功臣,尤其这还是张超自己选的,承乾当然没意见。

李绩的封地也换了,换到了张超在交州西北的赵国领的南面,位于马江之南,那里现在还是真腊人的地盘。封地倒是划的很大,直接给了六百里。

但那块地方,高山,比张超的那块赵国领还差的多。起码张超那里还有好几条大河,李绩的这块新封地,全是大山。

承乾对这个换封很高兴,他对李绩可没什么好印象。

张超提出让李绩回来后担任兵部尚书,他本来很不满的。把李绩的封地从漠南换到真腊,很好。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封地很好,一个换到了李泰的伊丽河谷,一个换到了李治的碎叶河谷,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尤其是位于丝绸之路上,好地方,封地也大。

马周的封地,则紧靠着张超家的大宛谷地,在康谷的那密河谷地。

“有功则赏,这是我大唐立国之根本,很好,朕准了。”

张超这次搞的封赏,有皆大欢喜之意。上千人授爵或加封,其它贵族们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点封地面积。

对朝廷来说,反正封的都是中原四边,甚至直接封在别人家地盘上。不管是封国公还是封县侯,朝廷又不需要给这些贵族们俸禄。相反,每增加一块封地,诸侯们以后经营领地,产生的税赋,朝廷是要拿一半的。

诸侯越多,封地越多,封地越多,朝廷疆土扩张越多,税收增收越多,怎么看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承乾也是一直支持张超鼓吹的殖民扩张论的。

为汉家争夺更多生存空间,他很赞成这个说法,反正对大唐帝国来说,有害无利不是。

“陛下,如今帝国实封世袭贵族和虚封终身贵族数量相当庞大,多达八千余。臣以为,现如今的议会上院议员资格评定制度不太适合,臣请求增设地方道一级贵族院。朝廷上院议员,则由每道中推选一些代表,这样朝廷上院议员数量控制在千人以内,比较合适。否则八千多上院议员,人太多,反而无法真正的议事了。”

大唐如今封爵确实有滥封之嫌,完全是因为现在的爵位,朝廷不一用给俸禄,二来也不能荫封子孙入仕,所以朝廷完全无后顾之忧啊。功臣很轻松能获得实封爵,甚至功高还可以转封儿子。

而多数高级官员,也能凭资历封一个虚封终身爵位,比如朝廷的宰相,若元爵都会直接虚封一个国公,朝廷的尚书,起码虚封个县侯,道一级的宣抚使、诸卫大将军,肯定虚封个县伯。

贵族现在确实不算稀罕,特别是在京城,那真是遍地都是。

张超家一个亲王一个郡王两个国公,一堆的郡公县公县侯。

这也是张超有意在引导,让朝廷觉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费。

这是张超的一步伏棋,短时间是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后面却会影响很大。

“这个可以。”

承乾转头对马周道,“马院长,你和学士们帮朕拟一个道议会的章程出来。”

翰林院是备皇帝咨询,算是军师智囊。真正的施政是内阁,但马周他们给皇帝建议咨询。

两级议会到底怎么搞,肯定是由内阁这边提议,但最后采不采纳,或者承乾觉得是不是合适,这肯定也要先通过马周他们的建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才好做出最终决断,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体现。

“元辅。”

承乾笑着对张超道,“内阁也已经开始运转,朕听说内阁现在诸相还没有一个明确分工?”

内阁诸相不兼他职,这是早当初就定下来的基本制度,但内阁做为宰相,要体现出职能权力,肯定是要通过分管诸部寺来体现的。

长孙无忌现在向皇帝上奏,说张超在内阁搞一言堂,专权独断,大权独揽。

承乾当然也不希望这种局面发生,他倚重张超,可也不想被张超架空。

“陛下,其实臣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个内阁分工的事情,现在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臣是主持内阁,总管中枢,此外人事、财政、监查、审计也由臣亲自提纲。次相房玄龄,则负责内阁常务工作,以及民生经济、税收财赋这块,此外也协助臣分管财税、监管审计这块。”

听到张超这样说,承乾心里松口气。

看来长孙无忌冤枉张超了,他并没有打算一直独揽内阁大权。

肯分工就是好事,这样内阁才是真正的内阁。

“其余七位群辅,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辅对应六部的一部,还有一位群辅则负责对口联络议会、翰林院、御史台、大理寺诸衙。”

“联络诸衙这个工作十分重要,臣打算交给上党郡王长孙无忌。褚遂良负责吏部、岑文本负责兵部、于志宁负责户部、杨师道负责刑部。杜淹负责礼部、戴胄负责工部。”

朝廷六部,事无不总。行政这块,基本上可以划归六部之内。因此说,一个辅相分管一部,也算是比较合理。

到是长孙无忌这里,不管六部,而是去联络议会、翰林等这些不归内阁的部门,这就不是分管而是联络。很明显,张超说长孙无忌如何功高,威望重,能力强,其实说到底,就是不给他实权。

而且六部中,权力最重的是吏、兵、户,一般称为上三部,张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铁杆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宁,连刑部这个负责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杨师道。

原来汉京这边的杜淹和戴胄,也只管礼部和工部。

按正常的内阁分管制度,六部负责行政这块,每位尚书自然就是一部之首,主持六部内的日常事务工作。地方事务,上呈中央后,分交给六部。六部负责相对应的事务处置,处置后还要上报内阁复议。

而那位分管的辅相,首先处置,每个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属吏班子。初步处置之后,重要事务,还要拿到内阁会议上商议,要最终由张超这个首辅做出决定,然后贴黄,再上奏皇帝。

皇帝在翰林院的协助下,做出审阅结果。然后发到议院六科,由六科做出审议,通过,则发回六部,最终执行。

可以说,这其实也是一套很复杂的办事程序。

内阁的宰相们不仅是分管,他们也在内阁会议上集中商议决策,是负责决策与执行这两块。

皇帝和六科都有封驳审议之权。

宰相们都有决策之权,但因为内阁实行的是首辅贴黄制度,因此其实是个民主集中制。

张超跟他们玩了个文字游戏,宰相们最大的权力还是分管,长孙无忌如果负责外联,没有实际分管的六部衙门,那他的权力就大大减少了。

承乾本想把吏部交给长孙无忌分管,可见张超把外联说的这么重要,倒一时不好反驳,最后还是没能坚持己见。

“好,内阁分工,就按元辅的安排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