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十国帝王 > 章九十一 一别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2)

归义军处境如何,曹义金有何打算,眼下李从璟并不太关心,河陇鱼龙混杂,几乎是化外之地,李从璟对它的了解也少得可怜,而今帝国新政方在推行,内政待稳,孟知祥怀司马昭之心,蜀地动荡,李从璟并无分心之念。

就目下而言,帝国北方的草原上,仍旧是群雄并立,契丹虽说元气大伤,无力南顾,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不可姑息,加之耶律德光在东境混得风生水起,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也不可不察,此外,耶律倍继位为契丹皇帝后,励精图治,野心渐大,也颇有了攻伐四方、想要继承耶律阿保机大业的念头。

鞑靼部图巴克汗,中人之姿而已,公主阿狸虽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毕竟女流之辈,就如同耶律敏一样,纵能掌握一部分实权,却不能真正左右国家机器。

唯一让人省心的,大概就只剩渤海国了。如今海东盛国有中兴之象,前些时候大明安遣使朝贡,尊卑拿捏得很有分寸,让李嗣源甚为开怀。至于渤海国是否有图谋高丽之念,李从璟现在也不太关心。

河陇、西域之地不必说,一盘散沙,唯一个字能形容:乱。其邻地吐蕃,也乱得很。

其余各地,则多不值一提,西南、南诏本就一隅之地,乱则乱矣,定也易耳。

念及于此,李从璟难免沉吟不语,剑子见李从璟完全不理会他,眉头大蹙,很是不开心,“李从璟,战与不战,你倒是说话!”

李从璟瞥了剑子一眼,懒得跟他废话,抬脚就走,丢下一句:“不战。”

他这个态度,将剑子气得柳眉倒竖,倾城之颜瞬间覆上一层寒霜。然而他毕竟授人以柄,怒不能发,纠结之下,直欲吐血,最终也只能恨恨跺脚。

丁黑屁颠屁颠跟上李从璟,腆着脸试探着道:“殿下莫要怪罪剑子,他也是身不由己,再者他的确有与殿下一战之念......”

李从璟停下脚步,上下打量丁黑几眼,眼神怪异,“丁黑,孤看你这些年变化很大啊,难不成你已然不记挂当初剑子败你之事了?”

岂止是变化大,简直是换了一个人,往年沧桑忧伤,如今活泼如孩童,看来-经历与处境才是决定一个人面貌的东西,如今丁黑家庭圆满,妻子贤惠,一对儿女都已能提着木剑打架,本身又是秦王府客卿一流,身份尊贵,怪不得他如今这般容光焕发。

在丁黑讪讪的时候,李从璟摇头道:“出世剑入世剑谁更强?这世上可真有所谓出世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先是为耶律德光胁迫,如今又为归义军驱使,说起来剑子也算一个可怜人。”

虽是可怜人,李从璟却没有怜悯之心,至少不会因此就给人当陪练,跟人去打架。得道高僧如齐己,也不可避免受他李从璟“胁迫”,之前乖乖跑到江陵为李从璟分忧不说,如今被裹挟到洛阳,往后更要为李从璟去整肃佛门。

很多时候,逍遥自在不是一种心境,而是一种实力。

桃夭夭在李从璟身旁问道:“归义军来人,如何处置?”

“晾着就是,眼下无暇理会他们。”李从璟随口道,而今他的确还有许多要事亟待处理。

翌日,李从璟进宫。此行去见李嗣源,李从璟将赵季良也捎带在侧,荆南已定,后续处理事宜并不复杂,接下来要对付的无非就是西川与吴国。

先前,朝廷调云州大同军节度使秦仕德,顶替李绍斌就任东川节度使,此举试探意味居多,最终结果也没出乎朝廷预料,李绍斌没让秦仕德入境。

李绍斌,曾为从马直都指挥使,乃庄宗心腹,郭崇韬伐蜀时,他跟着参战军机,立下不俗功劳,平蜀后,封剑南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嗣源入主洛阳后,李绍斌与孟知祥一样,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桀骜不驯。

李从璟记得,在原本历史上,东川节度使乃是董璋,后随孟知祥一同起兵反唐。同光元年泽潞之战,董璋在怀州刺史任上,受梁帝之命驰援李继韬,为李从璟所败,本身也被阵斩。

董璋既死,李从璟早先还期望东川之局能有不同,现在看来历史的轨迹确有其必然性,两川之局也没因为死了一个董璋而有本质改变,惜乎彼时李从璟远在幽州,权势未成,对两川之事爱莫能助。

“早先孟知祥暗中支援高季兴,蛊惑其谋反自立,用意便在以荆南吸引朝廷注意,进而消耗朝廷军力、财力,使得朝廷无暇西顾。只是孟知祥不曾想到,荆南会被我儿如此轻易平定,荆南之役,我大唐非但未曾自耗军力、财力,国库反而因其得到补充,往后要用兵两川,荆南之财足够三成军资。”

谈及孟知祥,李嗣源免不了很生气,对方不遵朝廷诏令,李嗣源当然很没面子,可以说自继位以来,李嗣源没少在孟知祥那里受气,皇帝被臣子再三拂了面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成军资云云,李从璟不置可否,

李从璟问道:“前些时候,孟知祥上书,请求朝廷准其将家眷接往成都,此事不知父皇如何决定?”

郭崇韬平蜀,孟知祥并未参与,他成为西川节度使本就是猴子摘桃,他的儿子孟昶并及琼华公主仍在洛阳——琼华公主,乃是庄宗堂姐,孟知祥之妻。孟知祥野心膨胀,在蜀地胡作非为,也算是“内恃帝威、外拥强兵”。

李嗣源气愤道:“孟知祥先是私留财绢,后又杀我朝廷大臣,如今连家眷都不肯留在洛阳,叛国之心昭昭,朕岂能容忍此举!”

“私留财绢”说的是孟知祥私自截留蜀国国库的钱财,“杀我朝廷大臣”说的是孟知祥杀西川兵马都监李严。

李严此人,李从璟有所耳闻,知晓对方乃是幽州人,弓马娴熟,辩才堪称冠绝当世。其人初仕燕,为刺史,同光年间,为客省使,奉庄宗之命出使蜀国,此行不仅才惊蜀地,让蜀主蜀臣大为敬佩,他也窥破蜀国虚实,察觉到王衍失政,故知蜀地可取,还朝后如实奏报庄宗,史说“平蜀之谋,始于严”。

郭崇韬领军伐蜀,李严为三川招抚使,“严与先锋使康延孝将兵五千,先驱阁道,或驰以词说,或威以兵锋,大军未及,所在降下”,功在三军之先,风采令闻者折服。王衍欲降之际,给康延孝递信,明说若是李严先来,他即开城投降。

康延孝因为讨蜀之谋始于李严,担忧王衍这是要诱而杀之,故此不同意李严去,但李严却是“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王衍见了李严,毫无害他之心,反而“以母、妻为托”,可见王衍对李严的认可程度。

此番李从璟南行荆南之际,李严自请为西川监军,当朝为掌控西川虚实,加强对西川的了解,遂允之。李严临行前,他的母亲劝他不要去,对他说:破蜀之谋本就是由你而出,蜀人恨你入骨,如今你再入蜀,蜀人必定要害死你。并表示你要是执意入蜀,那就是永别了。

李严不听,只说“为人臣,食君禄,当为国效力”,而后入蜀。

李严入蜀,孟知祥杀之。

一代风流人物,英才忠贞之士,本应再展才华,为国立丰功,青史留美名,却就此陨落,不得不让人嗟叹。

李从璟道:“武力平蜀,已不可避免,然要行此事,先需有‘四得’。”

“何谓‘四得’?”

“一得国政稳如泰山,二得边境不起烽火,三得两川详尽虚实,三得伐蜀之师五万。”

“国政日趋平稳,藩镇无不臣服,新政推行百姓归心,再有二三载,可得稳如泰山;北境草原诸族自顾不暇,南境唯独杨吴摩肩擦掌,然则而今你既俘得徐知诰,当可以交还徐知诰为条件,与杨吴暂定互不兴兵之约;两川之虚实,以军情处之能,假以时日,亦不难了解;唯独伐蜀之师五万,二三载不能得。”

“河阳有百战军两万。”

“吾儿之意是?”

“父皇,今秋若得丰收,朝廷当拣选中央军,重塑朝廷侍卫亲军与天子六军!百战军放之河阳,如若猛虎游戏荒野,不得其用,不如编入禁军,才算是正得其所。”

“......然则百战军乃你之亲军,素由你统率,有你无数心血,为父怎忍夺之?”

“父皇,天下诸军,无属个人者,皆为国之利刃!藩镇拥强军,非帝国之福,百战军何能例外?百战军既为精锐,当为帝国禁军,帝国拥强军,方能内慑宵小,外征不臣,利国政,使国强!”

“这......”

“父皇,拣选藩军精锐之士,入中央为禁军,强干弱枝,乃是国之大计,百战军既为儿之亲军,自当先行一步,为天下表率!一者,可使藩镇无推托之词、无不从之理,二者,百战军编为禁军,可威慑藩镇,令藩镇不敢不从,以保此计顺畅!”

“却也是这个理......”

“自府兵制崩溃以来,藩镇各养其军,藩军只知有藩帅而不知有陛下,故能拥兵自重,贻害国家也。父皇,国库稍充,重塑兵制之事,事关帝国长治久安,已刻不容缓。眼下孟知祥意图叛国,朝廷欲往两川用兵,此正帝国重塑兵制之不二良机。”

“重塑兵制,变藩镇之军为帝国之军,的确关乎帝国强盛。”

“不仅是重塑兵制,而是彻底改变军政!”

在李从璟心中,有关于军队建设的一整套方案,那是后世先进思想与当世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这套方案,唯李从璟能有,也唯有他能将其变为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