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东线大餐(完,900票加更)

得到肯定答复后的蔡茨勒终于比较放心地回了柏林,他还要去操心第二次不列颠之战。他相信高加索的局面曼施坦因能维持好,雷神之锤集团军即便不能全部完成换装他认为也不要紧,一半力量都够苏联人受了。老朋友施蒙特告诉过他,整个党卫军装甲突击集团军涉及的坦克\坦歼数量高达3500多辆,数字都超过3年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拥有的坦克总数,而战斗力和性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除耗资巨大和严重依赖后勤这两个缺点,他找不出在军事上的任何弱点。

蔡茨勒对此表示认同,而两个缺点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耗资贵不贵关键要看结果,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造一堆三号倒是够便宜,全被对面的is-1和t-43/85吃掉怎么办?至于后勤嘛,只要会看地图就明白,只要黑海这条运输线不断,再加上铁路线,高加索一线是整个苏德战场后勤供应能力最强的地方,比起大片大片无人区的中央战场,后勤保障不知道会好多少倍,或许这也是曼施坦因极力劝说元首把俄国人放进来打,而且又劝说把雷神之锤留在高加索的原因吧?

一想到这里他就完全释然了,对土耳其人的催促也不放在心上,反而厉声呵斥对方无能:20万大军,又有里海、高加索山两道天然防线,还有德国空军提供掩护,居然短短10天就全线崩溃。不但外高加索丢得干干净净,还让人攻入本国领土打到现在轴心各国还没被盟军占领过土地,土耳其是第一个,简直是全轴心阵营的笑柄!以前都说意大利战斗力差,英国人讥笑美国人管对方叫“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现在要换成“我们这边的土耳其人”了。你看看人家伊朗人怎么防御的?俄国人打进去了么?

听些话时的土耳其人也满是无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垮的,仿佛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德军明明答应2-3周就出兵援救本方,结果没到2周本方已完全崩溃,要不是德国人动作够快堵上了高加索山脉那几个隘口,说不定一下子就被红军席卷。现在土耳其国内风声鹤唳,全国兵力都往东北方向填,但所有人都没有信心能挡得住俄国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如要进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打不到,打个埃尔祖鲁姆完全没问题。可中亚集群有要务在身的,哪能够在土耳其人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他只能哀求着德国人继续帮忙,蔡茨勒表示这理所当然,但更重要的是土耳其现在谨守防线,千万不能再让俄国人打进去了。另外,蔡茨勒脸不红心不跳地表示,基于现有状况,将来如果收复外高加索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土耳其人独自占领否则出人出力的俄罗斯解放军也有意见,当初承诺的外高加索民族独立建国也有意见。土方对此颇为无奈,但局势恶化如此,容不得他们讨价还价,只能应承下来,打算等红军溃退时多抢些地盘。

不过,无论是蔡茨勒还是曼施坦因都没想到,就在他们为元首的雷神之锤欢欣鼓舞时,斯大林同志也在为中亚特别方面军的进展叫好,并咬紧牙关拿出了新装备4个最新装备is-2坦克的近卫坦克旅(每旅56辆)在其授意之下驰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准备和德军虎式重装甲营好好较量一番。

在苏联国防力量设计体系中,1943年下半年是装备思路重大调整的转折点,原本苏方一直追求数量优势,强调用数量淹没德军,甚至不惜采取简化工艺、降低设备完好率等方式来强行提升数量。但在丢掉巴库油田、丢掉伏尔加河工业区、连续在春醒、城堡、夏日惊雷等战役中失败而损失大量装备后,兵员枯竭、有战斗力技术部队短缺、物资和原料匮乏、生产能力急剧缩减等因素都让原来的数量海想法走入死胡同。

剩余资源已无法支持动辄每月2000多辆坦克的生产既没有足够钢铁可供生产,也没有足够燃料可供使用。朱可夫当初估计的前景很快得到了印证,由于强调把一切石油都用于工业和军队,在1943年这个寒冷的冬季中,几乎没什么燃油供应给民众取暖,再加上本来就不充足的煤炭和粮食,最终导致人口大幅减少,减少的数量不是几千几万,而是几十万!

冬天过去容易、资源短缺过去可不容易,残酷的现实逼迫苏方改弦易辙,开始追求起质量优势。月坦克\坦歼生产量从以前的2500多辆下降到不足1000辆,但性能大大提升。耗费资源的4发、2发轰炸机全部停止生产,集中精力生产单发战斗机。

在型号上,老迈的t-34/76逐步换成t-43/85,新锐的is-1、is-2坦克也开始生产出来。至于减少的装甲战能力,则强调提升普通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后者依仗的武器就是红军三件宝莫洛托夫鸡尾酒瓶、反坦克磁性手雷和苏联山寨版火箭筒。

到后来由于燃油短缺,莫洛托夫鸡尾酒瓶没了;德军坦克普遍涂了抗磁性涂层,手雷也没多少用武之地,但苏联火箭筒流行起来,其响亮的名头连在柏林的霍夫曼都坐不住苏联人仿造的火箭筒叫rpg。1943年年末推出了rpg-1,1944年初又有了rpg-2,所幸德国专家做过测验,不知是苏联仿造水平不过关还是生产技术有问题,两款rpg都不如德军同款产品。但即便不如德军产品,对付4号或其他装甲车依然绰绰有余。

幸亏苏军rpg出得晚,再加上1943年入秋后苏德战事主要在中央战场的广袤平原展开,rpg用武之地不算太大,如果德军敢去贸然进攻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这种地方打巷战,保管装甲师进去、装甲营出来。

德军对此进行了紧急调整,在本方装甲力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稳据上风后采取了新策略:一方面不在东线装备新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防止再被俄国人缴获使用;另一方面对部队三令五申,绝对不允许坦克去打巷战!即便这样,倒在rpg下的坦克和各类型装甲车辆也有几百辆,虽然很多仍可修复,但毕竟是不大不小的隐患。

苏方也不认为单靠rpg就能改变被动局势,他们还是将希望押宝在重型坦克上,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对skb-2设计局提出了迅速完成is坦克的要求,is-1\2两个型号同时设计、研发。is-1定型时间更早些,虽然性能上比虎式坦克略差,但胜在进度快,急于扭转被动局面的苏联依然将其投入了生产;而is-2在is-1基础上继续完善升级、力求压倒虎式,为给is-1的生产让步,伏罗希洛夫亲自下令is-2多等几个月先完善设计,促使后者更成熟一些。

在1944年1月末完成的is-2样车由于深受虎式坦克冲击,与史上的is-2存在一些不同(无论前期型还是后期型),首上装甲厚度为120mm/60度,防御力超过了德军虎式100mm/50度的水平;火炮是一门122mm/l43榴弹炮,也超过了虎式的88mm/l56;重量是45.5吨,比虎式轻2.5吨,但因为发动机比虎式所用的hl230 要小100多匹马力,因此机动性还是虎式更佳。

is-1与is-2的底盘基本一致,但火炮、装甲均弱于is-2,唯独机动性比is-2要好,在苏方看来整体战斗力不如is-2,所以斯大林同志才大方地将is-1的样车和全套技术资料送了美国一份,更先进的is-2他们显然不肯拿出来。

现在,不知道虎2存在的红军终于庆幸自己有一款可压倒虎式的重型坦克了,按设计师们的说法:在1500-2000米距离上,is-2可首先摧毁虎式而不必顾忌对手;在1000-1500米距离上,is-2与虎式基本能确保相互摧毁,但装甲更厚的is-2生存概率会大一些;在1000米以内距离上,除非必要,不建议与虎式对战,因为122mm坦克炮采用分装弹药,发射频率低,可能会被虎式用钨芯穿甲弹压着打。

斯大林看后深表满意,指示要妥善利用美援装甲钢,优先生产is-2,每个月至少要生产200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将其提升到400辆以上,并指示威力更强大、50吨级的is-3要加快设计定型,争取在本年秋天能投入服役。

刚刚晋升大将、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又拿到最新支援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不断点兵遣将并发起小股部队冲击寻求轴心的薄弱环节,踌躇满志地准备一举席卷高加索平原……(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