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铁十字 > 第六十二章 转向(完)

铁十字 第六十二章 转向(完)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01:34 来源:笔趣阁

虽然陆海军最高首脑都信誓旦旦地表达了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再也输不起的罗斯福而言,他考虑问题不能不更加慎重和全面一些,他问道:“陆军大致什么时候能做好准备?和戴高乐的人马联系了么?”

“从明天开始,第6航空队可以随时出动,陆续抵达进驻;至于其他地面部队,如果船只都齐备的话,我们先头部队3个师可以在10月5日登船出发,其中2个师去圭亚那,1个师去巴西。第二批部队我认为可以在10月15日之前出发。他们将直接去巴西,但我希望有海军的严密保护。”马歇尔认真想了想,“至于自由法国,他们总共就一个多连,也不指望他们打仗,等圭亚那举行入城式时让他们露脸就行。”

罗斯福又追问道:“装甲师中的m26坦克能齐备么?”

虎式坦克给美国人的教训和印象太过于深刻,以至于现在罗斯福居然以总统之尊,直接过问起师一级的装备和编制情况来——这一幕总有点令人熟悉的感觉。

“可以优先保证每个装甲师装备一个重坦克营,平均数在58-64辆左右。”马歇尔有些汗颜,但还是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希望在实践中检验一下m26的作战性能。”

罗斯福点点头:“谨慎一点比较好,宁可把局势考虑得复杂和艰巨一点,小心无大错。我希望10月底之前,全部12个师的部队都应部署完毕,然后争取在圣诞节前夕展开对阿根廷总攻,争取用1个月时间解决问题,5月上旬,我希望能回头继续展开亚速尔战役——这个时间安排可以么?”

马歇尔和金上将互相对望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点点头,总统还是很体谅人的,现在才不过9月下旬,一口气给了7个月——这时间都够德军扫平西欧了。而且刚才还说到了动用的陆军总兵力是12个师,即便金上将描绘的德军增援1-2个师,这完全也是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在南美这个场子上,6:1的优势还干不倒德国人,那这场战争彻底不用打了——毕竟美国人口比德国多80%而已,工业和经济实力什么的顶多也就是2倍有余。

众多高层走光之后,李海被罗斯福留了下来,虽然很多时候这位总统参谋长掌握不住军队,但毕竟是罗斯福的心腹,眼光也好,手段也好,还是一等一的人物。

“有几个议员联名给我写了信,希望我能够考虑一下和谈这条出路。”李海以为总统单独把自己留下来是要谈谈南美战事的前景,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个题目,他忽然有点诧异,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少倾,他试探性地问道:“这是他们的个人想法还是党内某些派别的想法?”

“这些区别么?”罗斯福反问道。

李海上将无奈地点点头,承认总统言之有理——国会议员向来就是一定选区和利益阶层的代表,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

这封信后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9月来信”,是由5名参议员、8名众议员联合署名且通过非正式渠道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列举了好多条现状,在罗斯福看来,虽然不免有夸大其词的内容,但好几个方面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

第一,人民的厌战情绪正在滋生。珍珠港事变之后,仅仅2年不到时间,全美军民伤亡已突破了100万,阵亡人数超过50万,再激昂的爱国热情也被雪片般的阵亡通知书给砸醒了,特别是很多18、19岁的少年兵,人生之路尚未完全展开,他的家庭就在几个月后接到阵亡消息或伤残回国,会造成非常大的震动,而欧洲之声广播电台有关和谈呼吁、俘虏名单和生活情况通报、党卫军亚美利加师成立等消息更冲击着所有人的情绪;

第二,美国的国力使用已逐渐接近巅峰状态,但胜利希望依然渺茫。美国累计动员的总兵力已超过800万人,所有物资资源获取、生产、运输都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1944财年原本军费想控制在1000亿以内,但议员们经过审议,认为无论如何也不会少于1200亿,最后不得不按罗斯福的建议将其定为1233亿(有67亿追加为本年开支),这数字几乎等于美国战前十年的军费总和,甚至超过了战前的国民总收入。美国虽然比较富裕,物资和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但每年1000多亿也是个沉重负担,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便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美国依然没法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更别说胜利。

第三,随着战争进程推进,美国战略领域的固有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清晰。两洋天堑原本是美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但反过来,两洋地理环境也制约了美国的力量投放途径和效率。现在美国能打的陆军总数超过了500万,尽管不怎么精锐,但装备、补给、物资都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也不匮乏,假如与欧洲在陆地上接壤,把这500万推到西线,陷入两面作战的德军只有马上崩溃一个结果——因为欧洲大陆上的西线德军总兵力大约只有50万出头,但大西洋的存在让美国只能把庞大的部队憋在家里,最多是5万、10万地把部队输送上去,这么做除了给德军送人头,找不出第二种结局。

又比如跨洋运输,虽然海军方面乐观的认为美国新造的船抵得上敌人的击沉数,敌人永远也打不赢这场吨位战。可真正知道内情的人都懂得这不过是心理战,一艘自由轮造价200万美元,加上各种各样配备与满载的物资,单艘价值通常超过1000万美元,这样的船德国潜艇只需要一条鱼雷,大约2万美元就解决了,哪怕德国人发射10条鱼雷才中1条。交换比也是50:1,谁输谁赢一目了然。更何况德国人造潜艇的速度并不慢,护航司令部通报的最新情况显示德军潜艇部队又投入了新装备——一种水下速度超过17节的快速潜艇,比自由轮或者胜利路的航速快得多,传统反潜方法根本逮不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轴心各国并没有灭亡或者颠覆美国政权的想法,日、德两国在各个不同的时机,各条不同的渠道向美国递来橄榄枝,希望与美国和解并达成体面的和平。虽然条件不一而足,但大体上都承认美国世界大国的地位,同意美国继续领导西半球和太平洋,这引起了孤立派人士的重视。美国人民大多只希望自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没有太多争霸天下的野望,也不像德国那样受了20年的委屈,在2年来一片喊打的声音之下,反战和孤立主义的思潮在重新抬头。

作为高层人士,罗斯福和李海还知道这封信背后的潜台词:资本家和财团目前对南美的损失非常心痛,对这种情况有可能在南美各国蔓延表示担心,与欧洲、非洲和亚洲可能的市场相比,拉丁美洲这个市场是美国资本家绝不肯放弃的。

李海看完信后,叹了口气道:“我承认这些问题说的都对,也看到了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本质,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们打算怎么办?公开发出和平呼吁么?”

罗斯福沉默了半天才开口:“他们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政府能调整整体战略:与德国媾和——或者说签订停战协定,以我们放弃支援大不列颠为代价,要求德国放弃支援日本,然后合众国集中全力对付日本,然后再回过头来考虑欧洲的威胁。一方面放弃大不列颠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干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一旦德国中止援助日本,事实上会造成轴心阵营解体,会对我们最终解决日本问题提供方便。”

由于有珍珠港事件在,美国从上到下几乎没有要想和日本达成体面的和平,大家只有一个念头——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但对于德美之间的冲突就看法不一,除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德美存在原则分歧和霸权斗争外,很多人认为两国原本不存在本质矛盾,只不过是因为美国看不下去欧洲的局面而同情心泛滥,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被俄国奴役的东方各国被德国解放了,被德国打败的法国又重获了新生,甚至一直口口相传要被屠杀干净的犹太人也在非洲找到了立命安身的场所。

李海很清楚,罗斯福今天开口找他沟通这些,一定是他的想法有了转变,他巧妙地问道:“您会适当调整策略以应对目前的局面么?”

罗斯福先是摇摇头,最后又点点头:“先集中力量打掉日本也是一种策略,如果用2-3年时间解决日本,后续我们就会非常有利。”

“您是指?”

“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告诉我,3年内我们就能得到一种威力巨大的炸弹。”罗斯福咬牙切齿地说,“类似于亚速尔这样的地方,用不着派出上百万吨军舰和几十万士兵去争夺,一颗,只要一颗,整个世界就清净了!”

“我懂您的意思了,我会想办法在军队内部进行沟通,在南美战役结束后正式提出调整方针。”

罗斯福笑了起来:和聪明人说话就是不费劲。(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